摘要:说实话,每次在拍卖图册里看到范曾那些金灿灿的成交价,我总想起九十年代上海外滩那些用红木箱装裱的赝品字画——围观的人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可真能闻出香蕉水味儿的没几个。
说实话,每次在拍卖图册里看到范曾那些金灿灿的成交价,我总想起九十年代上海外滩那些用红木箱装裱的赝品字画——围观的人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可真能闻出香蕉水味儿的没几个。
这位"中国最贵在世画家"啊,活脱脱就像被反复揭裱的仿古画,描金越糊越厚,纸底的裂纹反倒越发扎眼了。
2011年《八仙图》拍出6900万的历史性一幕,至今令多少人记忆犹新。当时苏富比预展现场,亲眼得见几个煤老板模样的买家拿着计算器按平方尺单价,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
那会儿范大师刚办完第四次婚礼,新娘子徐萌比他小整整五十岁,八卦小报的标题还写着什么"梅开四度,桃花依旧笑春风"呢。
这场景多像97年我在琉璃厂见的西洋景——他的画被裱成四扇屏风,标价牌上特意用红字注明"附画家亲笔鉴定证书",那会儿他刚发完《归国声明》,"消除烦恼,便识归程"的词儿被印在画廊宣传册最显眼处,底下配着他在巴黎街头搂着楠莉的泛黄照片。
要说范大师最叫人瞧不上眼的,还得是1990年那出《辞国声明》。
当年《参考消息》转载时,报亭老板偷偷扯我袖子:"范曾这是要学高尔泰啊!"那声明写得跟告别情书似的,"有的政治制度,可能使心灵的张力较大"——这话在特定年月里听着确实像那么回事。
可谁能想到三年后,同一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念《归国声明》时,西装翻领上别着的国徽徽章亮得晃眼。
两份声明都浓墨重彩提楠莉,把政治表态和婚外情搅和成一杯浑鸡尾酒,这操作简直比王安忆《长恨歌》里那个"把时代风云都穿在身上当披风"的老克腊还要绝。
他那些感情纠纷就更像民国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了。
第四任妻子徐萌比他小50岁,婚礼上还说这是"艺术生命新篇章",结果八个月后女儿就爆料父亲被妻子带离住所后失联——这剧情比《渴望》还狗血十倍。
让人脊背发凉的还有他和楠莉那段。
须遵德在书里写得明白:1971年范曾落难时是须家收留的他,那会儿楠莉可是正牌须夫人。等到1988年出版画册时,楠莉成了"艺术知己",须遵德的名字倒消失得干干净净。
这种把背叛包装成"旷世之恋"的本事,跟他《辞国声明》里"我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的漂亮话倒是绝配。
沈从文于1988年溘然长逝,他生前那句“教育了我什么是损人利己”,至今仍灼烫着文化圈的良知。文革时范曾贴大字报骂他是"反动学术权威",可1957年这人还跪着求沈先生收自己进博物馆呢。
李苦禅更惨,1983年在病榻上写下"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据说1971年批斗会上,范曾刚用完老师的关系网办画展,转头就指责恩师"封建主义残余严重"。
这些恩怨情仇跟他《辞国》《归国》的两副面孔一对照,简直像同一个剧本换了两套戏服。
范曾的流水线作画特别像千禧年初的七浦路批发市场。那些雷同的"老子出关"题材画作,跟摊位上挂的连衣裙一样都是批量生产的货色。
2013年藏家郭庆祥爆料他四天画上百张画,这产量都快赶上义乌的小商品批发了。
有意思的是,这种流水线作业在《辞国声明》里被说成"艺术自由",到《归国声明》又变成"文化回归"——在巴黎画室批量生产"怀乡"主题是自由,在北京荣宝斋签售"爱国"题材就是回归,范大师可把艺术这杯茶啊,泡得都没味儿了。
说到底,范曾这事儿就像面越擦越糊的铜镜。
九十年代留学生拿《辞国声明》当精神图腾,新世纪藏家把《归国声明》印在拍卖图录扉页,现在小年轻们刷抖音看他的忘年恋八卦——每个时代都在挑自己想要的切片下酒。
当我们掰开揉碎看这个现象,真正该琢磨的是:在商业和政治的漩涡里,知识分子那支笔到底该怎么握?
那些被两份声明反复擦拭的"大师"头衔,终会像年画褪色般露出纸底——就跟上海弄堂里用香蕉水擦过头的仿古画似的,再厚的描金也盖不住时间的真相。
或许范曾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看明白:镀金的神像在岁月河里泡久了,金箔总会一片片脱落,最后露出里头是泥塑还是木雕。
来源:落日书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