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纳准备聘请罗素兄弟执导《激战》,作为DC工作室在下个阶段重点推出的电影,《激战》需要丰富的创作手法。《THR》的影评人基茨认为,扎斯拉夫和詹姆斯·古恩对于做皮的决策权越来越小,DC影业希望导演和制作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罗素兄弟指定的大方向有优势。基茨评价罗素
华纳准备聘请罗素兄弟执导《激战》,作为DC工作室在下个阶段重点推出的电影,《激战》需要丰富的创作手法。《THR》的影评人基茨认为,扎斯拉夫和詹姆斯·古恩对于做皮的决策权越来越小,DC影业希望导演和制作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罗素兄弟指定的大方向有优势。基茨评价罗素兄弟的创作手法,这对兄弟的创作手法比较实用,但他们也有理想主义者的因素在里面,介于扎克·施奈德和克里斯托夫·诺兰的中间。从罗素兄弟执导漫威宇宙电影的情况来看,他们喜欢叠加式样的创作手法,基茨评价这个话题的时候,他特别强调DC工作室聘用罗素兄弟,与他们在MCU工作组的经历有关。罗素兄弟的创作哲学恰恰体现了商业与艺术的微妙平衡。
据内部人士透露,这对兄弟导演特别强调"物理层面的战斗必须承载心理层面的激荡"。在主角设计上,他们突破性地将三代闪电侠置于同一个时间褶皱:初代巴里·艾伦作为叙事锚点,二代沃利·韦斯特承担情感纽带,而电影宇宙新引入的第三代闪电侠则成为打破第四面墙的元叙事者。这种角色架构既呼应了他们在《终局之战》处理多重时间线的经验,又融入了《守望者》式的代际批判。于是,这就牵扯出了DC影业的下一步计划:《小丑》的计划有点像《蝙蝠侠》。虽说《双重疯狂》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但是撇开《小丑》首部系列的成功,单独看第二部系列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与华纳的计划有点关系。
既然该系列的计划有点像《蝙蝠侠》,估计华纳想要推出非常大型的《小丑》系列,还有可能横跨半个世纪,也就是说电影的容错率挺高,不管是新版还是旧版都有可取之处。《小丑》系列的野心显然不止于一两部作品。华纳似乎有意将这一IP打造成一个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就像蝙蝠侠那样,既能承载不同导演的独特风格,又能适应不同时代的观众口味。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容错”——即便某一部作品未能达到预期,整个系列依然能凭借多元化的叙事和角色塑造保持生命力。 从目前来看,《小丑》第二部的尝试虽然略显冒险,但也为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比如,影片可能进一步探索亚瑟·弗莱克之外的反派角色,甚至引入更复杂的哥谭市社会背景,让“小丑”从个体疯狂升华为某种集体心理的象征。
此外,华纳或许会借鉴《蝙蝠侠》系列的成功经验,推出不同时间线的平行故事,让新旧版本相互补充,而非彼此取代。 未来的《小丑》系列可能会更注重心理深度的挖掘,而非单纯依赖视觉奇观。毕竟,这一角色的魅力恰恰在于他的矛盾性——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既是疯子,又是天才。基茨评价罗素兄弟创作手法的时候,这位影评人特别强调他们在漫威宇宙中展现的"叠加式叙事"并非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像建筑师般精心设计着多层叙事结构——每部作品既保持独立完整性,又在暗处铺设通向更大图景的通道。这种手法在《美国队长2》中初见端倪,到《复仇者联盟3》时已臻于化境,让类型片呈现出交响乐般的复调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理想主义情怀往往隐藏在精密计算的商业框架之下。比如《终局之战》里那个穿越时空的创意,表面是超级英雄电影的常规套路,内核却包裹着对牺牲与救赎的哲学思考。这种将爆米花娱乐与存在主义命题熔于一炉的能力,使他们既不同于扎克·施奈德过于沉重的神性表达,也有别于诺兰那种抽离情感的智力游戏。 基茨敏锐地指出,DC工作室看中的正是这种稀缺的调和能力。当华纳试图重启DC宇宙时,需要的不是对漫威模式的拙劣模仿,而是能构建独特美学体系的导演。罗素兄弟在漫威积累的"拼图式叙事"经验,或许能帮助DC解决长期存在的叙事割裂问题——就像他们曾用《冬日战士》重新定义政治惊悚片与超英电影的结合方式那样。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DC宇宙的暗黑基因要求创作者在保持深度的同时完成大众化转译,这需要比处理漫威的明快基调更细腻的拿捏。但纵观罗素兄弟从情景喜剧到史诗巨制的转型轨迹,他们最擅长的,正是在既定框架中悄然重塑规则的边界。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认为,当《激战》的剧本初稿在DC工作室内部传阅时,多位高管注意到罗素兄弟在保留DC标志性暗黑基调的同时,巧妙地植入了更具流动性的叙事脉络。他们创造性地将哥谭市的地下犯罪网络与星际法庭的审判体系交织,让蝙蝠侠的侦探故事线平行推进着绿灯军团的政治阴谋——这种"双螺旋叙事"既延续了《内战》中英雄对立的张力,又注入了《盗梦空间》式的结构趣味。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