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永远的伊森亨特,永远的汤姆克鲁斯,谈谈我对《碟中谍8》理解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22:10 2

摘要:终于看完《碟中谍8:最终清算》(以下简称《碟中谍8》),当时一直没有想进电影院看的冲动,大概是上一集《碟中谍7》遗留的感觉挥散不去:

终于看完《碟中谍8:最终清算》(以下简称《碟中谍8》),当时一直没有想进电影院看的冲动,大概是上一集《碟中谍7》遗留的感觉挥散不去:

电影上映前主打的特技戏法,似乎比加上部分特效的电影本身更吸引人……

加上片长,无论是《碟中谍7》还是《碟中谍8》,都将近三个小时。

虽然我自认是会认真看电影的影迷,但上一集过多解释性的对白还是让人有些头昏脑胀。

早在电影上映前,全球观众已经知道时年63岁的汤姆·克鲁斯又将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或说“全人类”的身体极限也似乎不为过)。

这一次主打的大场面动作戏,是他将在空中飞行、翻转的双翼机上攀爬并与反派缠斗,这段特技,光是描述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实际看到电影放出的片段,就足以让人冷汗直流……

更惊人的是,这不是《碟中谍8》唯一的特技动作,在电影宣传档期期间,片商不断释出《碟中谍8》新的动作场景与桥段。

这之中有水下摄影过程,原来本片在中段还安排了一场深海潜艇的搜寻任务。

之后,又有阿汤哥在落下时开启的降落伞被瞬间烧毁的片段释出。

这竟然也不是特效!是年过甲子的好莱坞明星穿戴着摄影机实际拍摄。

有人说,汤姆·克鲁斯是好莱坞最后一位超级巨星,这么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以近几年阿汤哥拍摄的电影。

像是《壮志凌云2:独行侠》亲上战斗机拍摄、近几部《碟中谍》电影确实也将特技推向“不可能”的境界,确实在当今影坛上应无人能出其右!

基本上,我认为买票本身就已经是给这位超级敬业、近乎疯狂的好莱坞明星献上最高的敬意,把电影看完反而很像“顺便而已”。

或许也就是如此,进影院观看《碟中谍8》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现象级的朝圣”,我认为多数的观众可能也不太在意剧情的合理性,或者是电影“具体在演什么”。

我说的很像贬义,但这样的电影其实有一个专有名词,那就是“为电影院而生的商业大片”。

不过,既然我解释了本片“不得不去电影院看的原因”就似乎很难自圆“为什么我没去电影院看”的这个行为。

除了电影上映的首周我刚好不在国内以外,本人属于会在看电影前尽可能了解电影的观众类型。

因为有了《碟中谍7》的经验,我大概知道自己会看到什么内容。

加上片长三个小时在体感上有时我并不会那么享受,自然就想在现象级电影的“现象过后”再来好好体会它的魅力。

除了瞠目结舌的特技场面以外,我更想讨论《碟中谍8》的剧情安排。

这一次,代表失控AI科技的“生存体”演变成可能造成全人类毁灭的危机,这是延续上一集《碟中谍7》中未完结的剧情。

而同样延续前作的,是过多跑龙套角色以及解释性的对白。

可能因为在串流平台观看,可以适时地暂停与分心。

尽管本片普遍被诟病的“对白过多”问题,对这次观影的我并无太大的影响,事实上,我认为本片在面对“看不到的威胁”(也就是AI、生存体)的气氛营造上非常成功,有些自相矛盾地。

我认为这一切也归功于解释性对白的功能,当一群人试着拆解跟揣测AI的逻辑时。

有一种在玩桌游时互相猜忌、意图控制不可控因素、猜测不可测事件的烧脑感受……

反而,本片最大力主打的动作戏、东奔西跑解主线任务的剧情,是我较不喜欢的片段。

这次的故事推演,像过往一样充满不确定性,但《碟中谍8》太不确定了!

甚至在理性评估上也确实已经是“不可能发生”的范畴了!这使得我虽一边赞叹阿汤哥的巨星魅力的同时,一边心里惊呼“最好是那么巧!”

例如: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纵身跃入海中,就这么碰巧有人会“捡到”这位特工?尽管我们都知道伊森与他的团队默契好到可以在说话的时候接完彼此的句子……

但毫无确保机制再次将自己暴露险境却又刚好被“捡到”获救。

这中间的“运气”或“赌徒”成分未免也高到太不合理……

我知道在过往的《碟中谍》系列中,都会有即时拯救世界的桥段。

但那都是一部电影的结尾,在我们刚要体会到它的荒谬之处前就被磅礴的主题曲加上阿汤哥的帅脸给分散注意。

可是《碟中谍8》真的有太多运气成分推动的剧情了,这让整部调性上应该要比《速度与激情》系列更加写实的“不可能”系列,变得有些许的荒诞。

更好笑的是,当观众在看完潜艇脱困后的那段,对水压、水温、潜水等没有相关知识的我,都确实感受到“哪里怪怪的”。

然后,我突然有种怪异的感觉:

《碟中谍8》好像“乌龙派出所”,本集的伊森·韩特好像“两津勘吉”,有着超人类的体格、超自然的运气。

而因为阿汤哥的个人魅力持续帮本片加热,身为观众的我们竟然看着荒谬的剧情还是忍不住对这位演员充满敬意。

这是一种很古怪的感受,而这个感受也反映在过长的片长上,你可能会觉得沉闷,但却很难讨厌它,以其他商业动作片的标准。

本片的“潜水艇戏”、“飞机追逐戏”择一便能放进电影里“最终场景”,但不可能的任务硬生生地塞了两个!

而就算这中间有让观众钦佩的成分,过长的篇幅多少还是消磨了大家的耐心。

但这些桥段有多长,我们就自然联想到阿汤哥为了这些画面所花了精力有多深。

竟然还是就“乖乖地”享受“前摇过长”的心路历程……

这好像去吃“CP值超高”的海鲜烧肉丼,当我们知道明明会消化不良或根本吃不下。

但虾卵、鲑鱼卵、肉片、海鲜不断地在碗中往上堆叠时,好像除了拍手欢呼之外,也不知道如何去批评老板盛情的款待。

尽管阿汤哥诚心献给观众的特技场面无法拒绝,但《碟中谍8》还是有不少让人觉得可以删掉或许会更好的地方:

本片有太多前面几集的角色、画面的闪回,这或许是想让观众体会这一路走来是如此不容易,但除卖弄情怀外,实则感受不到这一切对于《碟中谍8》有什么必然的关联。

而这一现象不单表现在前作曾出现的角色身上,连近几集加入的新阵容们,也似乎不再像过去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

例如:卢瑟跟班吉两位总是搞笑担当、格蕾丝则是颜值、性感、武打担当……

他们的角色逐渐偏向“工具人”,负责推动剧情推演,而这样的安排无论由前作角色、核心的IM6成员还是谁来做,其实都相差不远,更奇特的是,连上一集的主要反派盖布瑞尔也似乎沦为背景,所有东西都成了背景,那“前景”到底有什么?

那是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森·亨特。

是的,整部《碟中谍8》都是围绕着汤姆·克鲁斯打造的舞台,从前几集开始有这一走势,到本片在这件事的营造上已经趋近“完全体”,但观众似乎也不在乎。

毕竟谁会排斥“看一部就少一部”、这年头还会愿意把自己挂在飞机外面拍戏的超级巨星在大荧幕前奋力表现呢?

总结来说,这一系列已经跟汤姆·克鲁斯密不可分,到底是谁成就谁也很难定夺,《碟中谍8》在概念上来说,它代表着特技拍摄的巅峰、代表人与电脑大战的经典之战。

这不只是“生存体”与“伊森·亨特”,而是“CGI特效”与“汤姆·克鲁斯”的相互抗衡。

而后者几乎以一己之力撑住整个电影产业在特技表演上的最后一根支柱,这也恰巧跟《碟中谍8》的剧情互相呼应。

人类对抗电脑,在汤姆·克鲁斯的《碟中谍》系列里有更深层的本质意义,所以好像也无法评价《碟中谍8》应该怎么拍会更好。

它确实有些冗长、在角色刻画上有些差强人意。

但你无法讨厌它、忽视它,因为它自成一格,是将会被列入经典名场面的不可能的任务!

来源:波老师看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