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相与偏见之间游走——《天怒》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17:36 2

摘要:《天怒》改编自吉列尔莫·马丁内斯的小说,讲述了年轻女子卢西亚娜的悲剧。她曾是著名犯罪小说家克洛斯特的助手。一次工作中,克洛斯特强行亲吻了她,卢西亚娜愤而辞职并控告他性骚扰。然而,悲剧从此接踵而至:克洛斯特的妻子因看到诉讼信崩溃,随后妻女双亡。紧接着,卢西亚娜的

今天聊聊阿根廷电影《天怒》

片名La ira de Dios / The Wrath of God (2022)。

《天怒》改编自吉列尔莫·马丁内斯的小说,讲述了年轻女子卢西亚娜的悲剧。她曾是著名犯罪小说家克洛斯特的助手。一次工作中,克洛斯特强行亲吻了她,卢西亚娜愤而辞职并控告他性骚扰。然而,悲剧从此接踵而至:克洛斯特的妻子因看到诉讼信崩溃,随后妻女双亡。紧接着,卢西亚娜的家人也接连死于非命——父亲猝死,兄弟被杀,母亲中毒。卢西亚娜坚信这一切都是克洛斯特在复仇,但却没有人相信她。无奈之下,她求助酗酒记者埃斯特万调查真相。

电影通过不断闪回过去与现在的情节,将观众带入一个模糊的时空交织中,展现了克洛斯特和卢西亚娜之间复杂的关系。克洛斯特的信条是“以牙还牙”,他认为卢西亚娜是导致自己家庭破碎的罪魁祸首,或许还打算以谋杀卢西亚娜的家人来“平衡”自己的痛苦。然而,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确揭示出真相,而是通过种种暗示让人质疑:到底是卢西亚娜的偏执幻想,还是克洛斯特精心策划的复仇?

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如何让不同的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无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你的立场都会深刻影响你对故事的理解。

如果你从卢西亚娜的角度来看,故事便成了一个悲情的女性被男权社会摧残的故事。克洛斯特利用自己的名气和权力,将卢西亚娜困在了无形的牢笼中,无需亲自动手,社会的力量便自动为他掩盖真相。卢西亚娜的控诉被视为疯女人的谎言,她家人的死也被轻描淡写地当作巧合。而在男性的眼中,卢西亚娜则成了模糊的对象,克洛斯特视她为诱惑他人的助理,而记者埃斯特万则将她看作需要拯救的脆弱女性。

如果你从克洛斯特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又截然不同。他是那个失去妻女的悲情丈夫,被一个“偏执”的女人再次毁掉了自己的生活。在他的眼中,卢西亚娜不过是一个无法理喻的麻烦源,她的痛苦不过是歇斯底里的反应。克洛斯特反倒成为了受害者。

无论站在哪一方,每个人都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所谓的“事实”,而真正的“真相”似乎始终无法揭晓。电影中的“疑邻盗斧”成语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个故事。根据这个成语,卢西亚娜若认为克洛斯特是罪魁祸首,她会将所有的巧合视为他的精心设计。而克洛斯特若认为卢西亚娜动机不纯,他会认为她是在用各种手段抹黑自己,甚至对她家人的死亡幸灾乐祸。

卢西亚娜的“斧头”是她坚信克洛斯特就是杀害家人的凶手。她看到了他每次沉默的凝视,发现他在书中的隐秘谋杀描写,甚至在葬礼上的突然现身,所有这一切都成了“罪证”。在她的眼中,克洛斯特是一个以复仇为目标的男人,世界对她来说就像是一个被他编织的复仇之网。

而克洛斯特的“斧头”则是他将妻女之死归咎于卢西亚娜的指控。在他看来,卢西亚娜才是破坏他家庭的罪魁祸首,而她家人的死不过是“天怒”。他的新书《以眼还眼》直白地表达了这种扭曲的公平观,在他看来,痛苦必须以鲜血来平衡。

电影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无论真相究竟是什么,导演巧妙地让两种立场都似乎有道理。当你站在卢西亚娜的角度时,你会看到一个女性在男性权力结构下的无力挣扎;当你站在克洛斯特的角度时,你可能会认为她是一个偏执的女人,用幻想摧毁了他的一切。

但从影片的细节和视听语言来看,我倾向于认为克洛斯特是后续案件的真正凶手。导演通过光影的运用让角色始终处于半明半暗之间,暗示了他们复杂的人格和不可知的动机。电影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并不是直接的暴力呈现,而是克洛斯特如何巧妙地利用社会对文化精英的信任,以及文学创作的隐蔽性,将自己的复仇行为包装得近乎合法。他的“优雅暴力”比赤裸裸的犯罪更具冲击力。当司法和舆论天然倾向于相信权威时,卢西亚娜的控诉只能被当作“疯女人的妄想”。

导演通过刻意模糊真相的叙事策略,迫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调整道德判断。最终,每个人对“谁是真凶”的看法,都会暴露出他们在权力、性别和阶级上的潜在认知偏差。

当观众还在争论“卢西亚娜是否疯了”或“克洛斯特是否恶魔”时,电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天怒》不仅仅是一部惊悚犯罪片,它更像是一场认知实验。它通过一系列悲剧,探讨了人们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人们最容易被自己的立场所左右,甚至忽视他人痛苦的存在。

来源:妙看影视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