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超级英雄电影可谓风光无限。从 2000 年后的《蜘蛛侠》和《X 战警》系列开始崭露头角,到 2012 年《复仇者联盟》的横空出世,超级英雄电影正式迈入鼎盛时期。
曾几何时,超级英雄电影可谓风光无限。从 2000 年后的《蜘蛛侠》和《X 战警》系列开始崭露头角,到 2012 年《复仇者联盟》的横空出世,超级英雄电影正式迈入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它们巧妙地搭上了电影数字技术和 3D 技术普及的快车,酷炫的特效画面让观众沉浸在一个又一个奇幻的超级英雄世界中,成为了新技术展示的绝佳载体。
同时,美国强大的流行文化输出能力,借助资本构建的发行网络,将代表美国梦的超级英雄们推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超级英雄电影风靡全球。然而,近几年的超级英雄电影却一蹶不振,是为何呢?
今年暑期档,两部备受瞩目的超级英雄电影《超人:传承》和《神奇四侠:重生》,上映前宣传得热火朝天,北美票房看似表现不错,还被吹嘘为超英电影的颠覆性创新之作。
但实际观影体验却让人大跌眼镜,就拿《超人:传承》来说,剧情冗长拖沓,毫无新意,观众们纷纷吐槽,这样的电影根本称不上是 “爆米花电影”,因为看的过程实在是煎熬,让人难以下咽爆米花。
而《神奇四侠:重生》同样表现不佳,两部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票房也十分惨淡,分别只收获了 6000 万和 4000 万的票房成绩,沦为了众人眼中的 “美国笑话”。
回想过去,超级英雄电影佳作频出。早期的超人电影,构建了完整的都市背景,剧情紧凑合理,特效令人眼前一亮,对人物的塑造也极为成功,并且在系列的延展上也十分用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
同时,这些电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勇于进行深度表达和类型创新。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深入探讨了道德的模糊性,引发观众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美国队长 3:内战》聚焦于大人物权力边界的问题,展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复仇者联盟》系列更是将趣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把超级英雄电影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收获颇丰。
但近年来,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却陷入了套路化的怪圈,纯粹是在糊弄观众。电影数量越来越多,可看点却越来越少,如今似乎只剩下 “政治正确” 这一标签。像《美国队长 4:新世界》中猎鹰独自 “摆烂”,强行加入政治正确元素如此种种,让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的兴趣大打折扣。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如今的超级英雄电影制作方似乎完全不顾观众的观影体验,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
以漫威电影为例,对于老粉丝来说,观看新片时常常会感到困惑,电影中突然冒出大量陌生的角色,让人摸不着头脑。
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恨不得塞进 20 个来自漫画或者付费平台衍生剧里的角色,这让即使是国外资深的漫威粉丝也在《时代周刊》上吐槽角色过多,剧情难以跟上。
好不容易期待到故事高潮,却突然结束了,随后被告知这部电影只是为多元宇宙布局的 “超长预告片”,这种做法实在是让观众感到被欺骗,吃相太过难看。
漫威之所以如此着急地布局多元宇宙,推出各种衍生剧,背后的原因是资本的逐利性。在过去 20 年里,超英电影展现出了强大的吸金能力。
据调查,投资 1 亿美元以上的好莱坞大片,多数都面临亏损,而超英电影,尤其是 2020 年之前的漫威宇宙作品,几乎每一部都能大赚一笔。
例如,漫威一阶段时,名气尚小的《钢铁侠》以 1.4 亿美元的成本收获了 5.8 亿美元的票房,片方净利润至少 1 亿美元;《复仇者联盟 4:终局之战》制作成本和片酬超过 5 亿美元,全球票房却高达 28 亿美元,为片方带来了近 9 亿美元的利润,创下电影诞生以来单片净利润的最高纪录。
再加上漫威庞大的衍生品市场以及乐园收益,其 IP 总价值高达几百亿美元,在股市上更是对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命运产生重要影响。如此诱人的利润,自然引得资本纷纷入局。
这两年,不仅漫威加大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制作力度,华纳、索尼、环球、派拉蒙等也纷纷加入这场 “盛宴”,试图打造自己的英雄宇宙。
华纳凭借丰富的 IP 资源入局尚可理解,可索尼仅靠一个蜘蛛侠 IP,就强行打造蜘蛛侠宇宙,将蜘蛛侠的各种反派拉出来拍独立电影,像《暗夜博士:莫比亚斯》《猎人克莱文》等,这些边边角角的角色,普通观众认知度极低,这样的做法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其票房和口碑也都不尽人意。
曾经的漫威能够取得巨大成功,靠的并非是快和多,而是耐心打磨剧本,精心塑造人物形象,花费十几年的时间进行长远布局,用优质的内容培养观众对角色的喜爱和忠诚度。
但如今,从迪士尼到华纳、索尼等影视巨头,内部管理混乱,宫斗不断,创作团队浮躁,一味地吹嘘却拿不出好作品。
一旦项目进展不顺,就推翻,重启作品质量太差就强行加入政治正确元素,试图堵住观众的批评之声,甚至还会拉回像钢铁侠等老牌人气演员来吸引观众,这种做法与一些游戏在热度下降时推出限定皮肤返场如出一辙。
就连迪士尼的 CEO 鲍勃・艾格也不得不承认,漫威立项作品激增,导致管理团队根本无法有效管理,这正是漫威电影频繁翻车的核心原因。
中国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的热情逐渐消退,不仅仅是因为电影本身审美质量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好莱坞制片方明知存在问题却不思悔改,依旧将观众当作傻子,进行所谓的 “忠诚度考验”,把观众视为其宏大商业版图扩张的垫脚石。
而观众花钱走进电影院,是为了获得愉悦和放松的体验,而不是接受这种令人反感的 “PUA”。
从宏观角度来看,即使好莱坞能够改变如今的 “吃相”,想要复刻《复仇者联盟 4》的辉煌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近 10 年来,电影特效技术再未出现如从 2D 到 3D 那样的质的飞跃,即便是运用最先进技术制作的《阿凡达 2:水之道》,也难以重现当年《阿凡达》第一部带来的震撼效果。好莱坞大片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视觉奇观,观众对现有的特效技术已经习以为常。
与此同时,世界格局的变化使得人们对美国文化的崇拜逐渐破碎,年轻一代观众不再像上一代那样对好莱坞电影盲目追捧。
从用户画像来看,六年前《复仇者联盟 4》的主要观众是 20 到 24 岁的年轻人,而如今《超人:传承》的主流观众却变成了 25 到 29 岁的人群,这表明过了这么多年,喜欢超级英雄电影的仍然是当年那批观众,更多的年轻观众已经对这类充满距离感的故事失去了兴趣,也不再需要它们。
好莱坞若想重振超级英雄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就必须深刻反思,摒弃套路化的创作模式和短视的商业策略,重新回归到用心创作优质内容的道路上。否则,超级英雄电影在中国的市场恐怕将继续走向衰落。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