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游》龙妈屠城黑化太突兀?马丁老爷子:原本规划10季

非凡影视 欧美剧 2025-08-05 00:30 3

摘要:《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的《The Bells》(《钟声》)至今仍是剧迷争论的焦点。这一集里,龙妈率军攻陷君临城,完成了从"不焚者"到"疯后"的黑化转折,却因铺垫仓促引发大规模不满。但实际上,这集并非一无是处,若能补上关键短板,它本可以成为全剧的高光时刻。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的《The Bells》(《钟声》)至今仍是剧迷争论的焦点。这一集里,龙妈率军攻陷君临城,完成了从"不焚者"到"疯后"的黑化转折,却因铺垫仓促引发大规模不满。但实际上,这集并非一无是处,若能补上关键短板,它本可以成为全剧的高光时刻。

即便围绕龙妈的黑化争议不断,《钟声》在制作层面的水准仍值得肯定。剧中的摄影构图极具史诗感,浓烟笼罩下的君临城、龙焰席卷街道的震撼画面,将战争的残酷与混乱刻画得淋漓尽致;动作场面的调度也堪称精妙,从灰虫子率领无垢者攻城到城内军民的溃散奔逃,节奏张弛有度,代入感极强。

更重要的是演员的表演为剧集注入了灵魂。艾米莉亚·克拉克饰演的龙妈,在这一集中展现了从隐忍到爆发的复杂层次:面对城门敲响、敌军投降时的犹豫,回忆过往失去(韦赛里斯、卓戈、弥桑黛、两条龙)的痛苦,最终眼神变得冰冷决绝——这组表演被许多观众认为是她全剧最佳,甚至让"黑化"这一争议行为有了片刻的说服力。

从剧情逻辑看,龙妈的崩溃并非完全无迹可寻。第八季中,她接连失去亲信与力量,更逐渐意识到维斯特洛民众对她并无期待,反而更拥戴"正统"的琼恩·雪诺。这种孤独与挫败感,理论上足以让一个长期压抑情绪、以"解放者"自居的统治者走向极端。但问题在于,剧集没有足够的篇幅让这份情绪自然发酵。

《权力的游戏》第八季仅有6集,其中前3集几乎全在聚焦对抗夜王的"人鬼大战"。这期间,龙妈虽有焦虑(担心琼恩的身世威胁统治),但整体仍以"救世主"姿态行动,甚至愿意搁置争议与瑟曦联手。

真正暗示她心态失衡的情节,直到第4集才出现——失去一条龙、弥桑黛被杀后,她第一次在会议上表现出偏执与暴力倾向。但紧接着,第5集(即《钟声》)就直接让她在君临城投降后纵火烧城。从"略有不安"到"屠城疯王",整个转变只用了不到两集篇幅,且缺乏关键过渡:她如何说服自己"民众不值得拯救"?身边人的劝阻(提利昂、琼恩)为何完全失效?这些本应细腻刻画的心理挣扎,都被快速推进的剧情一笔带过。

更致命的是结局《铁王座》的补刀:龙妈对屠城行为毫无愧疚,甚至宣称这是"必要的解放",彻底割裂了她与前七季"反暴君"形象的联系。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被创伤逼疯的悲剧英雄,而是一个为了剧情强行黑化的工具人。

早在剧集播出前,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就曾向HBO建议:《权力的游戏》至少需要10季,甚至11-12季才能完整呈现故事。他的理由很简单:书中角色的转变(尤其是道德模糊地带的选择)需要大量细节铺垫,比如提利昂的权谋挣扎、琼恩的身份认同困惑、龙妈的权力腐蚀过程,都需要漫长的情节积累才能让读者信服。

若按马丁的构想,龙妈的黑化可以被拆解成更细腻的阶段:或许用1-2季篇幅展现她在维斯特洛的"水土不服"——与贵族的冲突、对民众不信任的反复试探、琼恩身世曝光后逐渐升级的猜忌;让她的暴力倾向从"针对性惩罚"(处决背叛者)慢慢过渡到"迁怒式报复"(迁怒于瑟曦的支持者);让提利昂的背叛、瓦里斯的密谋更具说服力,而非像剧中那样显得突兀。

多出来的季数还能丰满其他角色的弧度:提利昂为何坚持劝阻龙妈?琼恩如何在"爱人"与"责任"间痛苦抉择?甚至瓦里斯在《钟声》开头的草率死亡(因密谋被轻易揭穿),也能被改写为更复杂的权谋博弈。这些细节的补充,会让《钟声》的屠城戏不再是孤立的"黑化",而是一系列矛盾累积后的必然爆发。

剧集的遗憾,或许能在原著中得到弥补。马丁在《冰与火之歌》系列中向来擅长"慢工出细活",比如小恶魔从"弑父者"到"流亡者"的心态转变,用了整整两本书铺垫。若龙妈在《凛冬的寒风》《春晓的梦想》中走向黑化,他大概率会用更长的篇幅展现:

她对"火焰"的依赖如何从"正义的武器"变成"发泄的工具";失去龙(原著中龙的命运可能与剧集不同)对她精神世界的毁灭性打击;她与琼恩的关系从信任到猜忌的每一次裂痕;维斯特洛的文化、宗教如何持续冲击她的价值观。

当这些细节被一一铺陈,即便最终她仍会点燃君临城,读者感受到的也会是"命运的无奈"而非"剧情的粗暴"——就像当年"红色婚礼"那样,虽惨烈却因铺垫充分而成为经典。

《钟声》的争议,本质上是"宏大叙事"与"细节铺垫"的失衡。它证明,即便是最精彩的画面与表演,也无法弥补角色弧度的仓促。而这或许正是《权力的游戏》留给创作者的重要启示:好故事,值得慢慢来。

来源:轻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