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在好莱坞的日子怎么看都像是一段预演。梅根·马克尔,2016年突然冒进哈里王子的视野,用一副优雅而不失分寸的面孔再塑了关于“现代童话”的想象?多少人以为这出戏码会顺着童话的选项延长播放,如今看来,想简单了。
她在好莱坞的日子怎么看都像是一段预演。梅根·马克尔,2016年突然冒进哈里王子的视野,用一副优雅而不失分寸的面孔再塑了关于“现代童话”的想象?多少人以为这出戏码会顺着童话的选项延长播放,如今看来,想简单了。
刚公开恋情那会儿,八卦杂志几乎是轮班刷屏,社交网络的走向诡异:有人为美国演员踏进王室叫好,也有人翻旧帐,问她那点影视履历到底能换得下皇家头衔?再加入种族、性别、阶级,连苏塞克斯公爵夫人的新头衔都带着一丝时髦的悬疑滤镜。可一切都还没等我们回过神,戏已到了高潮。
如果说塔夫塔婚纱和钻石皇冠象征了她和哈里的幸福,2020年1月宣布从一线王室成员“闪退”就成了分水岭。外界一边收拾“梅根刷新皇室格局”的热情,一边吃瓜她在告别演说和Netflix自述里“揭露”的种种内情。或许她说的都是实话?但谁会傻乎乎全信呢!
这一页掀过去,梅根和哈里搬去了加州。想重新定义人生也好,想自证某些被忽略的价值也罢,她的生活新主线变成:纪录片、回忆录、媒体采访、写故事。按照她自己的说法,她和哈里只想“讲真话”,向全世界科普皇室里的暗流涌动。可镜头前呈现的永远是你推我搡的深情台词和伤感回忆,变成“自我叙述的超级IP”。观众是不是感动那是另一回事,她的点击流量至少还在上扬。
*她为自己披上“改革者”外衣,却难以卸下争议制造者的标签。*
要说掌控人设,梅根有一套。只不过,她的新品牌As Ever刚上线就遭遇了群嘲。这套充满仪式感的生活哲学包在高大上的瓶瓶罐罐里,声称“每一瓶都是爱的回音”。实际喝一口,14.5度的rosé葡萄酒把人呛出一口老酒馆劲头。推果酱、推煎饼粉,仿佛每一项副业都是给美好生活“加分”。结果网友点评辣手——所谓“精致”,不过换了个壳的营销话术?明明就差点火候。
连带着,她在Netflix的限时综艺《爱你的梅根》被说成“拍了半天全讲自己的审美”,观众摆明了更想看点“真刀真枪的内容”。好吧,是不是有点像“用镜头卖生活方式”?但公共人物打造品牌这事,大部分人也都在干,只不过她的声量大了点。
更有意思的角落在于,团队里风波不断。《好莱坞报道者》的统计简直像是在写悬疑小说,Archewell机构频繁换血,前脚离职后脚发声明。私下梗传得飞——谁要是和她共事过,就会明白“现代玛丽·安托瓦内特”这话还是客气的。不对,团队反驳:梅根其实超懂共情,每回活动后都亲自发邮件感激大家,可员工们的脚步还是比谁都快。光靠邮件和微笑真的能稳得住人心?回想肯辛顿宫那摊“霸凌员工”的传闻,又有谁能说清真假。
好莱坞光环和王室滤镜叠加效应之下,梅根的赋权叙事成为她的支点。她在南非访谈的落泪,抱着育龄女青年的肩膀,诚恳地讲“每个人都有机会”。听上去很理想,对方说了什么,不重要。结果一转头报道出来,连BBC都开玩笑,“这不过是富人用感动慰藉穷人”。最荒诞的故事要算香蕉事件,她在香蕉上写下“你值得爱”,分送性工作者,媒体抓拍的角度相当漂亮。但到底是帮助还是表演?谁也没说透。
时间到了2023年,梅根又多了个标签——“灵性生活家”。她自述能与蜜蜂交流、在自家庭院寻找“平静与力量”。听上去有点超现实,但美国网友买账,只是批评的声音也没断过。部分人说她放下执念、找到本真自我,但另一边,她那种“不理批评”的劲头反而更让人看不懂。难不成真是天生乐观?
*节目里她坚强独立,现实却道不明是否能承受外界眼光的压力。*
数据永远不会骗人。一家英国舆情公司2024年上半年民调,42%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苏塞克斯夫人,还有高达57%的英国受访者认为她“脱离民众”。美国呢?因为身份议题,她受到一部分少数族裔共鸣,网络支持者自发帮助她在社交舆论场发声。可商业层面怎么说,她自己操盘的Podcast流量滑坡,Spotify官宣合作到期。此外,新品酒销量还没达到公司目标。大张旗鼓的品牌故事,现实里却卖得不温不火。怎么看都有点反差。
如果换一个角度,是不是她做得还不够努力?不对,明明所有媒体焦点都给了她。作为曾经的好莱坞演员,要说控场,她从来不怯场;可场外风雨雷霆一来,真的能像节目里那样“我自岿然不动”?同事和合作方态度分歧巨大,这种矛盾大概也只能她自己体验了。谁喜欢被误解呢?
也有人说,她炫耀的不是事业,是一种独立姿态。可那种“独立”有时候又变成她的包袱。王室边缘人不想被约束,转身投入商业,又不敢断了家族流量加持,进退之间总觉着少点底气。是不是她其实一点都不适合这样的“双线操作”?说不定哪天梅根就放下品牌,像其他名流一样散步种花。
*每一个细节都游走在真实与营造的边界上,真假有时毫无意义。*
观众很难彻底站队。有人敬佩她坚持打破规则的勇气,也有人烦她的流量生产。社交舆论场越热闹,她的商业项目就越要经受挑剔,她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要被拆解。如果结果还是一样,商业未见突破、名气照旧起落,那撑得住的只有她持续输出话题的能力。那她到底想要什么?没人能随意揣测,连她自己可能都不清楚吧。
明明换了不同的舞台,却总像在重演一出“自我寻找”的喜剧。哪怕是最忠实的维护者,有时也会被她的“作秀感”惹得一言难尽。商业、赋权、争议、优雅、高冷、脆弱,全部混杂。表面的镇定和背后的不确定,连她自己也聊不清。
*她那点自信好像天生的,但很多人并不买账*
如果突然有一天她走出镁光灯外,什么都不说,也没人会觉得意外。争议是她的燃料,也是她的枷锁。卸了皇冠,蜜蜂与酒瓶也未必能安抚那种孤独感。其实,谁又不是被标签包裹着生活?她的故事终归还没结束,明天会有怎样一幕,没人能掌控。纷纷扰扰,说来说去,还是得看她能不能玩转自己写下的剧本。
来源:碧草如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