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天刷B站的时候,刚好看到有人聊起导演凯莉·莱卡特,讲她拍电影时的那些抓马小插曲和她镜头下的美国生活图景。点进去看了十来分钟,真的有被她那种把日常生活拍出坚韧意味的本事给戳到了心里。
前两天刷B站的时候,刚好看到有人聊起导演凯莉·莱卡特,讲她拍电影时的那些抓马小插曲和她镜头下的美国生活图景。点进去看了十来分钟,真的有被她那种把日常生活拍出坚韧意味的本事给戳到了心里。
莱卡特最新的电影《好戏登场》,一开场就很有小打小闹的气息。她去电影院参展放片子,自己还溜达去汉堡店吃薯条,谁知道把时间记错了,差点错过音效检查。她后来回忆,说那场首映搞得她超级紧张,周围朋友都跟着心跳加快。其实在观众看来放映顺顺利利的,可在她心里就像是一场硬仗。有时候看到导演也是个普通人,会因为上映这种事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真的挺有代入感的。
说起电影里的主角莉齐,她就想好好在工作室里做雕塑,结果生活哪有那么顺?猫要喂、热水器罢工、租金还得靠在母校前台打工补贴。电影里没啥大起大落,更多是莉齐静静摸泥巴的片段。那种专注的小世界被莱卡特拍得极有呼吸感,就像午后阳光洒进屋子里,什么大事没有,也挺舒服。看着她被琐事绊住、自己还是努力折腾着艺术,忍不住感叹,成年人真的都是边生活边追梦,有一搭没一搭地坚持着。
莱卡特一直被说是那种特别能忍的导演。她拍电影,从来不按好莱坞那一套,自己找景、带剧组各地跑,剪片子也几乎亲力亲为。她五十多岁才终于有了个自己的小房子,之前一直搬来搬去。听她讲“做艺术没法丢掉正经工作”,真是扎心了。靠拍独立电影、教本科生糊口,这种朴实的坚持,不多见也挺励志。
她喜欢拍美国西北那些小地方,不管是群山大河,还是破旧角落,都有种生活的味儿。她镜头切得慢,喜欢捕捉路上的旅人或者静静发呆的人。比如在《温蒂与露西》里,主人公和狗困在小镇,啥事没成,苦也只能自个儿扛。角色都很沉默,但又特别真实,让人看了总有点心里发酸。
她的很多片子都在解构“西部片”那种男人主宰的江湖。比如《米克的近路》,女性形象被她推到了前头,故事讲得克制还挺狠的。她不爱大场面高潮戏,反而把矛盾都藏在小地方,情绪全靠细腻的镜头推着走。有点像平平无奇的嗓音唱出动人老歌,没啥爆点,你却总想着细细回味。
聊到她的成长,莱卡特出生佛罗里达,说那里是“文化沙漠”。爸妈都是警察,家庭环境也不理想,小的时候就看过不少犯罪现场照片,也算童年阴影吧。她自己早早辍学,背着相机混迹各地,年轻时穷得当沙发客蹭吃蹭住,靠拍独立电影和教书维持生计。这一路走来不是开了挂的爽文,更像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熬过来的,挺像如今很多打拼的普通人。
她其实也挺鬼马的,拒绝把自己和名人画等号。《好戏登场》的雕塑作品,其实就是波特兰本地艺术家做的。她让演员靠近现实的创作,连片中人物的艺术都要本地人真实制作,电影里的人也都是群演画画或者捏泥。
有人说她很孤独、关注的常是那些孤独角色,但她自己没那么重自述色彩。即便在巴德大学教书,她更愿意当个“帮助年轻人碰水”的老师,让大家都能试着走上这条路。每周通勤到学校、早上跟同事一起吃早餐,教的多是二十出头的本科生,不讲究什么大师身份。
莱卡特拍戏、生活、教学,始终在琢磨“怎么才能把真诚和细腻灌进每一部作品里”。她关注琐碎的日常,也不避讳真实的困顿,哪怕是买菜、修东西这些小事都能拍出不一样的温度。看完她的故事,脑子里只剩一句话:生活本来没啥大波澜,但认真过每一天,就是最硬核的坚韧。
文章图片取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小花看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