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影同行 | 评析肖申克的灵魂救赎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20 19:22 1

摘要:致敬作品,旨于挖掘作品本身的精妙之处。幕后所设,荧幕所见,台下所思集思而想,每一处交相呼应与暗示,都在透露着光影作品的思想深度与精神价值。品优秀影评,如与人交谈,剖析电影深度,在字节里进入作者所望见的另一世界,来一次灵魂的碰撞。

《肖申克的救赎》

在深渊中仰望星光的自由寓言

致敬作品,旨于挖掘作品本身的精妙之处。幕后所设,荧幕所见,台下所思集思而想,每一处交相呼应与暗示,都在透露着光影作品的思想深度与精神价值。品优秀影评,如与人交谈,剖析电影深度,在字节里进入作者所望见的另一世界,来一次灵魂的碰撞。

本次带来2025年“与影同行”影评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肖申克的救赎》,作者是来自交通学院道桥2205班的唐嘉同学。

写在前面的话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高中的时候,当时还比较懵懂,不能体会其中深意。偶然一次,我得知这部电影在豆瓣评分很高,于是决定和同学共同重温经典。重看这部“人生必看”经典,却在2025年的春天读出了新的况味。

——影评作者 唐嘉

影评正文

01

体制化的牢笼:

从肉体禁锢到精神驯化

与两位室友坐在昏暗的放映室里,屏幕中典狱长诺顿的圣经宣言让我们不寒而栗——这个宣称“救赎之道就在其中”的伪善者,恰似当代某些高举道德旗帜却行压榨之实的权威符号。当老布颤抖着双手放飞乌鸦杰克时,阿团突然低声说:“这不就是我们害怕毕业的样子吗?”这句话如晨钟暮鼓般振聋发聩。

在算法推送、绩点竞争和科研内卷构筑的“校园肖申克”里,我们何尝不是逐渐被体制驯化?安迪用小锤凿墙的二十年,在快节奏的短视频时代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却恰恰证明了缓慢积累的力量。当莫扎特的乐声穿透监狱高墙,阿卿指着窗外云影湖的倒影感慨:“原来真正的牢笼,是我们不敢抬头看星光的眼睛。”

02

希望的双刃性:

在绝望土壤中播种星光

影片后半段,安迪在暴雨中撕裂囚服的镜头让全场静默。这种爆裂式的自由,与当下年轻人“躺平”与“内卷”形成微妙的镜像关系——我们既渴望冲破枷锁,又恐惧失控后的虚无。瑞德那句“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在考研教室彻夜不灭的台灯下,在秋招季海投简历的凌晨三点,化作无数大学生的灵魂拷问。

但安迪给出了更智慧的答案:他利用税务知识换取啤酒,用金融手段扩建图书馆,这种“戴着镣铐起舞”的策略,恰似大学生在学分体制中寻找自洽空间。当看到室友阿团在考公的课本上写满笔记时,阿卿拍腿叫道:“这不就是咱在慕课上偷偷学跨专业课程的劲头!”

03

救赎的普世性: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典狱长

片尾瑞德在海边走向安迪的场景,让我们三人不约而同鼓起掌来。这种感动不仅源于叙事闭环,更因它刺破了当代青年自我欺骗的生存假象——当我们在社交媒体打造精致人设,在购物节沉迷即时满足时,又何尝不是在加固内心的桎梏呢?

安迪藏在《出埃及记》中的凿石锤,让我想起图书馆密集书库的灰尘下,那些被遗忘的《理想国》与《瓦尔登湖》。真正的越狱工具从来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保持清醒认知的勇气。正如安迪所说:“有些鸟是关不住的”,这种“鸟”的隐喻,在AI代写论文泛滥的今天,愈发显得珍贵。

作者的体会与总结

通过重读经典,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结合我所在的大学生活,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点:

01

警惕温柔的体制化:

从“高考工厂”到“大厂福报”,系统对人的驯化愈发隐蔽。大学生需警惕那些以“为你好”之名施加的思想钢印,如盲目追逐热门专业、标准化成功模板。安迪的智慧在于:他利用体制规则(如理财技能)实现反体制目标,这启示我们可在学分框架内探索跨学科路径,在实习中积累破局资本。

02

重构希望的定义:

当“上岸”成为集体执念,希望极易异化为焦虑源。安迪的二十年凿墙计划表明:希望不应是结果导向的功利计算,而是将过程本身视为存在证明。这对考研二战、求职受挫者尤为重要——在图书馆的每个清晨,在实验室的每次失败,都是对荒诞的庄严反抗。

03

成为自己的救赎主

影片最深刻的启示在于:肖申克没有救世主。当李佳琦直播间喊着“所有女生”,当知识付费鼓吹“三天改变人生”,安迪式的自救精神愈发重要。真正的救赎,始于承认“我是自己的典狱长”,终于“我愿做自己的掘墓人”。

最后

走出影音室时已近深夜,云影湖的波光竟与片中的太平洋重合。我们约定:明年今日,带着各自凿出的“隧道”再聚。或许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给予大学生最珍贵的礼物——它不承诺光明,却教会我们在黑暗中打磨星光;它不提供答案,但让每个年轻人都听见内心自由的潮声。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