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谍梦》原型揭秘:这对模范夫妻竟是特工,潜伏手法堪称惊悚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20 19:00 2

摘要:在电视剧《美国谍梦》(The Americans)的精彩结局中,故事背景设定在里根政府时期,深潜的克格勃特工菲利普和伊丽莎白·詹宁斯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多年来,他们假扮成普通美国夫妇,抚养子女、报税,并轻松融入华盛顿特区郊区日常生活节奏。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埃琳娜·瓦维洛娃(第一排,从右数第二个)和安德烈·别兹鲁科夫(第二排,从右数第二个)。

在电视剧《美国谍梦》(The Americans)的精彩结局中,故事背景设定在里根政府时期,深潜的克格勃特工菲利普和伊丽莎白·詹宁斯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多年来,他们假扮成普通美国夫妇,抚养子女、报税,并轻松融入华盛顿特区郊区日常生活节奏。

与此同时,他们一直在从事间谍活动——收集情报并秘密传递给苏联莫斯科的共产主义主子。如今,随着FBI步步紧逼,他们的掩护即将崩溃,他们必须决定是留下来面对逮捕,还是逃离这个他们视为家园的国家。他们还必须考虑他们的青少年子女。

这个故事听起来太过离奇,难以置信——但事实上,它部分基于唐纳德·希思菲尔德(Donald Heathfield)和安·福勒(Ann Foley)的真实经历。这对俄罗斯夫妇后来被曝光为安德烈·别兹鲁科夫(Andrei Bezrukov)和埃琳娜·瓦维洛娃(Elena Vavilova),他们以加拿大人的身份生活了超过20年。在他们被揭露时,他们正与两个儿子蒂姆和亚历克斯在美国过着平静的生活。

一本新书《非法者》(The Illegals)讲述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一个活跃于美国境内的俄罗斯间谍网络的故事,其中包括别兹鲁科夫和瓦维洛娃。该书以他们2010年的戏剧性逮捕为开端,当时他们是10名被FBI逮捕的俄罗斯间谍(其中大多数是像他们一样的非法间谍)中的一员。

作者肖恩·沃克(Shaun Walker)是《卫报》中东欧记者,他基于解密档案和第一手采访撰写了此书。这本书生动地揭示了苏联“非法间谍计划”的秘密世界:这些间谍在西方国家隐秘生活,没有外交保护的庇护。

电视剧《美国谍梦》部分情节取材于唐纳德·希思菲尔德和安·福勒(即安德烈·别兹鲁科夫和埃琳娜·瓦维洛娃)。

正如沃克所解释的,“合法间谍”是俄罗斯特工以官方身份(如外交官或使馆工作人员)活动,享有外交豁免权。而“非法间谍”则在暗中行动。他们以假身份潜入西方国家,这些身份往往是从死者那里盗取的。这使他们更难被发现,但一旦暴露,将面临更大的危险。

2010年间谍案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是安娜·查普曼。与许多非法特工不同,查普曼甚至没有试图掩饰自己的俄罗斯身份。正如沃克所描述的,她持英国护照入境美国——该护照通过与一名英国公民的短暂婚姻获得——并在纽约担任房地产经纪人。

她出众的外貌和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的性格使她成为这起丑闻的公众人物。被驱逐出境后,查普曼重新包装自己,成为电视主持人、时装模特和亲克里姆林宫的网红。

安娜·查普曼成为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T台模特和亲克里姆林宫的网红。

沃克尔概述了别兹鲁科夫和瓦维洛娃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伯利亚作为历史学生时首次相遇。在那里,克格勃的“侦察员”将他们列为潜在招募对象。后来,他补充道,他们接受了为期数年的严酷训练,塑造了语言、举止和身份,使其与普通夫妻无异。1987年,他们分别离开苏联,在加拿大策划了一次会面,并开始了一段仿佛刚相识的关系。

安德烈和埃琳娜以化名结婚后,养成了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习惯和习俗。1991年苏联解体后,这对夫妇与莫斯科断绝了联系,但到20世纪末,他们被俄罗斯新成立的对外情报机构(SVR)重新激活。大约在这个时候,安德烈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使全家得以搬到马萨诸塞州,并进一步融入美国社会。

涉嫌间谍唐纳德·希斯菲尔德和安·福利被捕时的住所。

安德烈在学术和政策圈子中拓展人脉,而埃琳娜则维持着家庭生活的假象,自诩为一位溺爱孩子的“足球妈妈”,专心抚养子女并打理家务。与此同时,她秘密地在后屋破译加密的无线电信息。

这种状态持续了数年。直到某天,当他们正在庆祝儿子蒂姆(Tim)20岁生日时,一阵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一切。联邦调查局特工冲进屋内,当着两个儿子的面将这对夫妇铐上手铐,押出街头。

不久后,安德烈和埃琳娜在一次高调的间谍交换中被遣返回俄罗斯。他们受到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国家荣誉表彰,并在莫斯科短暂成为小有名气的名人。他们的两个儿子,均出生于加拿大,陷入了巨大的震惊与混乱之中。

2016年,沃克尔为《卫报》追踪到了这对兄弟:他们正起诉加拿大政府,要求恢复被剥夺的公民身份。2019年,法院裁定蒂姆和亚历克斯(FBI逮捕其父母时年仅16岁)可保留公民身份。两人坚称对父母的间谍活动一无所知。

正如沃克所描述的,此次突袭行动由时任FBI局长罗伯特·穆勒协调。行动时间经过精心安排,旨在避免破坏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峰会。

2009年,巴拉克·奥巴马启动了与俄罗斯关系的“重置”计划。奥巴马希望拉拢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这位温和的政坛傀儡,当时正代表普京出面,而普京仍是俄罗斯幕后真正的掌权者。

原定在华盛顿举行的峰会旨在巩固合作精神。但随着俄罗斯秘密行动的规模逐渐明朗,白宫面临两难境地:如何回应又不破坏重启政策。

据沃克尔透露,奥巴马对整个局势感到不满。他戏称这就像一部约翰·勒卡雷的小说情节。最终,双方达成妥协:逮捕行动将在梅德韦杰夫访美后进行,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亚历山大·波特耶夫上校,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局副局长,是负责监督非法间谍行动的负责人。逮捕行动结束后,他悄然走出位于雅森诺沃的机构总部,这是他最后一次踏入该地。他就是向美国人通风报信的内线。随后,他前往乌克兰,由中情局安全地将其转移至美国。据沃克尔写道,普京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

对这一“扭曲的家庭故事”感到好奇,沃克尔开始对非法间谍行动展开更深入调查。他很快意识到“间谍史上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案例”。虽然各情报机构曾派遣特工以外国公民身份执行任务,“但从未达到克格勃计划的规模和范围”。

奥巴马觉得,突袭俄罗斯“非法”间谍的行动就像约翰·勒卡雷小说里的情节。

在沃克看来,非法间谍是俄罗斯独有的现象,根植于该国复杂的历史经验。他读得越多,越认为这个计划是一个透镜,通过它可以“讲述一个更大的故事,关于整个苏联实验及其最终失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血腥的百年历史”。

为了理解非法特工计划的起源,沃克将时间倒回至1917年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之时——间谍活动成为新生苏联国家的基础。他提醒我们,尽管列宁及其同志已获得国家形式上的控制权,“但他们仍面临在广袤的俄罗斯土地上实施并维持这一控制的巨大任务”。

受历史唯物主义预测原则的信念驱使,列宁坚信国家机构终将消亡,不断演进的工人天堂将使它们变得毫无意义。然而,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结局,他认为必须经历一个残酷的国家暴力过渡期。

契卡:克格勃的前身

这有助于解释为何他建立了契卡(Cheka),这一秘密警察机构负责镇压反革命活动并维护布尔什维克统治。其首脑是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这位狂热的波兰意识形态分子曾在西伯利亚流放多年。沃克写道,契卡绝非临时措施,而是“迅速发展成一支庞大的战斗力量,可随时对政治和阶级敌人发动进攻”。

费利克斯·杰任斯基是契卡的负责人,契卡是克格勃的前身,是俄罗斯的秘密警察机构。

契卡在俄罗斯内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场战争中列宁的红军与白军对峙——白军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由亲沙皇的部队和外国雇佣兵组成,他们往往仅因对布尔什维主义的深仇大恨而团结在一起。战场上局势混乱且难以预测;双方都进行了残酷的暴力行为。

在此血腥的熔炉中,布尔什维克磨练了秘密行动方法——“konspiratsiya”(阴谋)——熟练运用伪装、假身份和地下通讯手段。在白军占领的地区,特工被命令留下来协调抵抗,为后来成为“非法分子计划”的行动奠定基础。

当布尔什维克于1921年取得胜利后,契卡并未被解散,而是被重新定位。在敌后深入渗透特工的实践在战争中得以延续并扩大范围。列宁关于将合法外交工作与非法秘密渗透相结合的理念,成为苏联情报机构在接下来的70年里运作方式的核心特征。

斯大林的秘密警察

在列宁的继任者约瑟夫·斯大林统治下,秘密警察被改造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监视、镇压和统治工具。

清洗席卷了整个政党。意识形态的狂热演变为公开审判和残酷恐怖。猜疑成为苏联政治生活的组织原则。警惕的要求日益严厉——不仅在国内,告密和举报成为常态,而且在国外。真实或所谓的敌人被认为潜伏在西方民主机构中。

这里充满了讽刺。那些帮助维持早期苏联国家的方法——保密、欺骗、虚伪——很快在斯大林的统治下成为怀疑的对象。沃克写道,那些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接受训练并渗透到敌对阵营的非法特工,正是被列为清算对象的人。斯大林始终对针对他的阴谋保持警惕,他开始将自己的间谍视为潜在的叛徒。

他忽视——或故意忽视——了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收集的大量情报,往往导致灾难性后果。例如,1941年,关于希特勒秘密计划背叛斯大林并发动对苏联大规模入侵的“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的提前警告出现在他的办公桌上,却被视为挑衅或纯属捏造而被一笔带过。在某些情况下,他甚至下令对间谍进行酷刑或处决。忠诚并不能抵御偏执。

受害者中包括德米特里·比斯特罗洛托夫,沃克尔称他为“该计划历史上最杰出的非法间谍”。这位真正的变色龙式人物,是一位英俊多才的间谍,他在西欧的活动使他在苏联情报界成为传奇。“他的专长是招募能够接触外交密码和密码的间谍,”俄罗斯学者埃米尔·德赖策尔证实,“他的行动方式涉及女性。”

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婚外情,比斯特罗洛托夫获得了机密电报、内部备忘录和国家机密。他的工作让斯大林得以一窥欧洲统治精英的内部运作。但当1937年“大恐怖”来临时,这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他被逮捕、判刑并被送往古拉格,被那个他曾效忠的体系冷酷地抛弃。

德米特里·比斯特罗廖托夫是苏联情报界的传奇人物

沃克强调:非法特工的历史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俄罗斯自身的历史。早期计划以其宏伟抱负、对阴谋诡计的痴迷以及对个人福祉的漠视,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苏联早期激进乌托邦主义的狂热。

这些人本应消失在敌后,牺牲身份,过着双重生活,一切只为实现革命理想。但当苏联于1991年以可耻的方式崩溃时,那个梦想早已消亡。

正如沃克所展示的,大多数追随比斯特罗洛托夫脚步的特工并非那些暗中潜入大使馆墙壁或从伯爵夫人那里套取机密的浪漫间谍。他们是“潜伏者”——往往高效,偶尔无能——悄然融入西方城市和郊区,等待一个行动的号召,而这个号召在许多情况下从未到来。光鲜亮丽让位于枯燥乏味。

《美国人》以菲利普和伊丽莎白(以别兹鲁科夫和瓦维洛娃为原型)凝视莫斯科天际线的情景结束。两位疲惫的特工从寒冷中归来,回到一个迅速崩溃的祖国,这个祖国可能无法理解——更不用说感激——他们为其意识形态所做的牺牲。

正如沃克尔发现的,别兹鲁科夫在不为一家石油公司领取丰厚薪水时,现在在俄罗斯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讲授国际关系。瓦维洛娃,恰如其分地,现在撰写间谍小说。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在普京执政下,这位曾在间谍文化中磨练的克格勃官员,俄罗斯情报机构已重新启动非法间谍计划,并赋予其新的使命(尽管已剥离昔日的意识形态狂热)。

沃克尔谨慎避免空洞推测,但他指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非法间谍计划并非消失,而是演变。在英国境内发生的几起高调袭击事件——包括前间谍谢尔盖·斯克里帕尔的中毒事件——表明俄罗斯情报机构仍愿意在远超国境范围的地区开展行动。

与此同时,沃克描述了所谓“非法间谍计划的数字化转型”。取代郊区潜伏者破译无线电信号的,是俄罗斯支持的在线特工团队——“网络水军”——其任务是在西方社交媒体平台上制造混乱。

这些付费代理人并非主要收集情报,而是制造分裂。他们煽动文化战争,放大政治分歧,动摇对民主机构的信任。沃克以俄罗斯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的干预为例,对此进行了生动阐述。

在普京的残酷专制政权下,保密再次成为美德——而间谍,远非20世纪的陈旧遗物,再次成为国家力量的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非法者》不仅仅是一部间谍史。它是一个及时的提醒:至少对某些人而言,冷战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潜得更深了。

悉尼大学英语与写作专业高级讲师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