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终于,能够鼓起勇气,刷一遍意大利大爆的女性题材电影《还有明天》,
终于,能够鼓起勇气,刷一遍意大利大爆的女性题材电影《还有明天》,
只是,开场醒来之后那一记毫无征兆的耳光,就震惊到了我。
妻子一睁眼,以一句“早上好”问候坐在床上发呆的丈夫,
不曾想换来的,是丈夫毫无道理的一记耳光,
而妻子却并不生气,毫不在意的转身拿起梳子梳头,
再下床换衣服给一家人做早餐……
丈夫的一个好脸色,一个拥抱,就能换得原谅,
然后,日子再继续,耳光依旧响亮……
这一定是过往数百个早晨中的普通一个,
日复一日的重复,才能产生如此淡漠的场景。
是啊,我们为什么不逃走,
又为什么要容忍他们这样对待自己?
逃走,又能“到哪儿去”?
女性的这种境遇,在全世界都一样,历来如此。
习惯,淡然,承受,忍让……
“他是个男人嘛!”多么讽刺,却又说得那么的自然。
你不抗争,这世道就不会给予你公平,
你没有“出走的决心”,就永远都不会知道“还有明天”这个选项。
去死,或者说死去。
从来都是最容易想到的那个选项。
活着何其艰难,死去,似乎一切就能一了百了。
人生的意义,就只有活着,或是死去吗?
《第二十条》里的郝秀萍,如果没有站在房顶的决绝,
就不可能会有司法的公正降临在自己身上;
《出走的决心》里的李红,如果没有打破桎梏、勇敢为自己争取的勇气,
就不会有五六十岁走出家庭和厨房,阅遍广袤世界的机会;
同样的,迪莉娅如果没能勇敢的为自己抗争一回,
就不会“终结代际悲剧的循环”,
自己和女儿以及千万个“自己”,就永远不会知道《还有明天》!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