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控制不住发出怪声的男孩,一个失明的孩子,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少女,一个在垃圾堆觅食的贫民窟女孩,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分别成为了:教师、声音艺术家、科学家、哈佛学生、火箭专家。
一个控制不住发出怪声的男孩,一个失明的孩子,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少女,一个在垃圾堆觅食的贫民窟女孩,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分别成为了:教师、声音艺术家、科学家、哈佛学生、火箭专家。
这些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之所以凿穿人心,正因为他们推开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之门,更替所有观众撞碎了“不可能”这堵高墙。
导演:彼得·沃纳(Peter Werner)
编剧:托马斯·瑞克曼(Thomas Rickman,改编自布莱德·科恩自传)
主演:詹姆斯·沃克(成年布莱德)、多米尼克·斯科特·凯伊(童年布莱德)、特里特·威廉斯(父亲)、莎拉·德鲁(女友)
剧情简介:
布莱德患有先天妥瑞氏症,无法控制地抽搐和发出怪声。童年时饱受嘲笑,连父亲也视他为耻辱。初中时一位校长公开为他发声,让他重获尊严,也点燃了他成为教师的梦想。
毕业后,他被25所学校拒绝,最终以真诚打动山景小学,成为二年级教师。他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他们接纳差异,最终获评“乔治亚州最佳新进教师”。影片结尾,他坦言:“我感谢我的同伴——妥瑞症。”
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Cristiano Bortone)
编剧:克里斯提诺·波顿、帕罗·萨森内里(Paolo Sassanelli)
主演:卢卡·卡波里提(米可)、帕罗·萨森内里(唐老师)、马可·科奇(艾托)
剧情简介:
意大利男孩米可梦想成为电影大师,却因猎枪走火失明,被送入盲人学校。校长认定盲人只能学纺织或接线,但教师唐老师鼓励他:“你不过眼睛坏了,为何放弃其他感官?”
米可用一台破录音机采集风声、雨滴、钟声,编织成童话般的“声音电影”,带领盲童同学创作声景故事。他们颠覆校规参加比赛,最终让保守校长撕毁“盲人即弱者”的标签。现实中,米可后来成为340部电影的金牌音效师。
导演:米克·杰克逊(Mick Jackson)
编剧:克里斯托弗·蒙格(Christopher Monger)
主演:克莱尔·丹妮丝(天宝·葛兰汀)、朱莉娅·奥蒙德(母亲)、大卫·斯特雷泽恩(恩师卡洛克博士)
剧情简介:
天宝自幼被诊断为自闭症,语言迟缓、感官过载,拒绝他人触碰,偶然发现农场“挤压机”能缓解焦虑后,她自制设备却被大学禁用,为证明其价值,她以自身为实验对象撰写论文,最终获得认可。
凭借“图像式思维”天赋,她设计出更人道的畜牧设备,革新全美屠宰场。片中通过动画呈现她脑中词汇炸裂重组的思考过程,揭示“神经非常态是另一种天赋”。现实中的天宝后成为畜牧学教授兼自闭症权益倡导者。
导演:彼得·勒文(Peter Levin)
编剧:Ronni Kern(改编自莉丝·默里自传)
主演:索拉·伯奇(莉丝)、迈克·里雷(父亲)、凯莉·林奇(母亲)
剧情简介:
莉丝生长于纽约贫民窟,父母吸毒,母亲患艾滋病离世后,她流落街头睡地铁站。为打破命运,她带着满身虱子闯入高中,用真诚打动校长获得读书机会。
白天上课,夜晚蜷在地铁车厢借光苦读,两年学完四年课程。凭借全优成绩和纽约时报奖学金考入哈佛,答辩时她说:“我父母是瘾君子,但我的故事关于选择——选择不被出身定义。”
导演:乔·庄斯顿(Joe Johnston)
编剧:路易斯·柯利克(Lewis Colick,改编自侯默·希坎姆自传《火箭男孩》)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侯默)、克里斯·库柏(父亲)、萝拉·邓恩(教师赖蕾)
剧情简介:
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震撼了煤矿小镇少年侯默。他无视“矿工宿命论”,与好友自制火箭,却因森林火灾被诬纵火。为救治矿难受伤的父亲,他一度下井挖煤,但教师赖蕾助他重拾梦想:他们计算弹道找回遗失火箭,洗清冤屈后参加科学展,连夜赶工的作品最终夺得全国冠军,为他赢得大学奖学金。
影片结尾,从未支持他的父亲现身火箭发射场,两代人在火光中达成和解。矿工的坚韧与科学家的理想,本是一体两面。
当《叫我第一名》片尾布莱德说出“我感谢我的同伴妥瑞症”,当《自闭历程》里天宝站上演讲台剖析自闭症患者的感官困局,当米可的声景录音带让校长撕毁盲童只能做工人的条例。
这些瞬间都在宣告:真正的残疾,从来不是身体障碍或出身,而是想象力的残疾。
今日流媒体把这五部电影归类为“励志片”,实则是温柔的误读。
布莱德从未战胜妥瑞症,他只是学会与之共舞;莉丝带着原生家庭的裂痕走进哈佛;天宝时至今日仍要应对感官过载……
他们的伟大不在于“逆袭”的结局,而在于让残缺本身成为容器,盛装进更辽阔的生命。
来源:佛尘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