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是,《飞驰人生2》是喜剧,《F1:狂飙飞车》是正剧。完成度上,《飞驰人生2》票房有33.61亿,中国年度票房榜第2名。而《F1:狂飙飞车》则是暑假档目前最具欣赏性的好莱坞大片,尽管票房不算太好,但是欣赏性上,完胜《飞驰人生2》。
一个退役多年的赛车手,一事无成,整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
一名车企的扛把子,却看着自己的车在那里,就是不见起色,玩不转。
一个扛把子眼中的一流青年,嘴上没毛却觉得自己世界第一,觉得自己是未来冠军。
还有一个看起来各种不靠谱的技术宅,从来没有装配过顶级车,却猪鼻子插大葱,装象硬顶。
这样的人组合起来,能赢?
你别说,还真能,最后他们真的拿下了冠军。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中年赛车手叫沈腾,车企老板是贾冰,小青年是范丞丞,技术咖是张本煜,影片是《飞驰人生2》。
在好莱坞,这个中年赛车手叫布拉德·皮特,车队扛把子是哈维尔·巴登,小青年是戴姆森·伊德瑞斯,技术宅是凯瑞·康顿,电影是《F1:狂飙飞车》。
两个故事,都是陷入中年危机的潦倒汉子,重新振起,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完成一个超级励志的逆转人生故事。
只是,《飞驰人生2》是喜剧,《F1:狂飙飞车》是正剧。完成度上,《飞驰人生2》票房有33.61亿,中国年度票房榜第2名。而《F1:狂飙飞车》则是暑假档目前最具欣赏性的好莱坞大片,尽管票房不算太好,但是欣赏性上,完胜《飞驰人生2》。
看完《F1》,原本没打算写什么劳什子,就纯欣赏一下,毕竟与大公联袂在写香港动作片,好久没写院线片了。不过群里的冰水小姐姐,责令必须写一下,还得说说F1的规则之类。迫于美女威势,不敢违抗,不得不从命。身为群主,也很难做的。ε=(´ο`*)))唉,兄弟们,谁懂啊?!
作为一部赛车题材的影片,原本没啥可说的,但它是布拉德·皮特主演加出品啊。这就让人格外期待了。
毕竟,皮特身为独立制片公司Plan B的老板,贡献出《为奴十二年》《月光男孩》两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了。很多人都以为皮特凭借《好莱坞往事》拿下最佳男配角之前,没有摸过奥斯卡小金人,其实不然,他可早就凭借出品人的身份,拿下两个最佳影片的奥斯卡大奖了,含金量十足。
Plan B成立没有多少年,取得的成绩却令人刮目相看,风头之劲,直冲A24。有这样的佳绩,《F1》是值得期待的,尤其是在F1赛车领域,早有“锤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主演的《极速风流》与马特·达蒙+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极速车王》珠玉在前。《F1》想必也是一部优质文艺佳作,能帮皮特冲击奥斯卡影帝那种。毕竟,皮特已经好多年没有演过纯正的商业大制作了,而且他已经主演过《点球成金》这样的体育佳作,《F1》大概率可以成为另外一部《点球成金》。
但实际上冲着文艺佳作去看,多少有些失望。因为这部《F1》不仅不是一部文艺片,反而是一部商业爆米花。皮特的演技也没有得到太好的发挥,商业耍帅倒是得心应手。
不过,好消息是,这是一部优质的爆米花电影,足以将同期环球的《侏罗纪世界:重生》干趴下,甚至漫威的《美国队长4》都不配为本片提鞋。
《F1》的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似乎名气不大,但是作为汤姆·克鲁斯的御用导演,他拍出过《遗落战境》《凌云壮志2:独行侠》《创战纪》等佳片,口碑相当不错,履历上几乎没有烂片。皮特找他来导,算是找对人了。
单纯的商业制作,是有很大风险的,在IP当道的今天,纯原创、非续集的作品,少之又少,何况还投资3亿美元。上一部这样的电影还是《奥本海默》,那还是诺兰在掌舵。皮特与约瑟夫·科辛斯基还是背负了不小的压力。
好在,约瑟夫·科辛斯基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相形之下,汤姆·克鲁斯也当后悔为啥《碟中谍7/8》没有找科辛斯基来合作,结果将这个系列搞成了不完美落幕。
《F1》的故事一点都不复杂,甚至是俗套。
中年危机的赛车手,已经远离顶级赛车多年,连想都不敢想还能重回赛场。结果,一个同样充满了失业危机的车企老板找上门来,充分信赖落魄大叔,相信他能赢下顶级赛事的冠军。
《飞驰人生2》里是生产老头乐的贾冰,硬拿出一笔钱,让沈腾去组队参加巴音布鲁克拉力赛,最后博一回。当然,贾冰这么做,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儿子范丞丞的愿望。
《F1》里,是哈维尔·巴登身为F1车队的经理,由于车队连续排名末尾,车队背后的董事会计划取消车队,不再玩了。要想车队存在,必须拿下名次,用成绩来说话。
所以,这是一个有关“自我救赎”的故事,一个老男人要重新证明自己的故事,很套路。甚至,连故事的波折都差不多,先是团队之间的磨合要出现点问题。《飞驰人生2》里是沈腾与车队小年轻范丞丞之间要有点矛盾。然后,是车队需求要与技术宅能力发生问题。《飞驰人生2》里是车辆与张本煜的设计能力之间的问题。
换到《F1》里,是布拉德·皮特加入车队,因为年龄太大,退出太久,只能成为二号车手,打辅助。老资格的加入,势必要与自视甚高的一号车手年轻戴姆森·伊德瑞斯产生矛盾,关系要磨合,组队的矛盾就出来了,成为影片的第一个波折。等有了默契,然后又是赛车要改造,需要技术咖凯瑞·康顿拿出新方案。这个过程,是第二个波折,车子一定要适配最终的比赛,技术宅一定要完成任务。在摩擦的过程中,皮特还与康顿之间还节外生枝,磨合磨上了床,搞出了感情来。爆米花嘛,一定要加上点感情。康顿尽管不年轻了,但还蛮知性的,片中配得上痞帅的皮特,表现还不错。
差不多的故事,其实也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说《F1》抄袭《飞驰人生2》,也不太可能。
那为什么故事这么相似呢?
无他,唯套路尔。
体育片嘛,赛车嘛,矛盾逐步展开,就得先解决内部矛盾,然后解决内外之间的初步矛盾,最后是解决外部大矛盾,有个递进的过程。这就势必是要先磨合团队,然后磨合车队,最后杀出冠军。
别管谁来创作,都得这么来。爆米花的标准俗套。
《极速风流》与《极速车王》倒是没有按这个路数演,那是因为人家是文艺片,有原型,按照原型的真实经历去改编就行了,不需要套路化,但故事也就没那么好看了。
标准套路里,还得出现一个叛徒。《飞驰人生2》里是魏翔,《F1》里是股东之一的托比亚斯·门基斯。他们叛变的手段不同,但目的都是想搞垮车队,不让车队好好参加最终的大赛,或者参赛了也拿不到好名次。魏翔是想拉拢沈腾跳槽。门基斯是想踢掉哈维尔·巴登,重组车队。
这种标准套路化的电影,想要拍得好看,也挺难的。《飞驰人生2》走的是小品路线,用一个又一个的搞笑段子来填充时间,然后慢慢积累情绪,最后走向爆发。因为是春节档影片,又因为有沈腾,还因为是韩寒,结果最终票房相当不错,与实力不相匹配,本不值得这么高。
《F1》的最终票房大概也会与实力不相匹配,毕竟现在已经落后《侏罗纪世界:重生》一截子了,很不应该的。很明显,《F1》更精彩,这种精彩在于它充分利用了技术手段,将电影元素发挥到极致,让电影真正还原为电影,真正将观众抓进画面与故事之中,产生共情。用冰水小姐姐的话讲:“有没有坐在皮特腿上的推背感?”
电影请来了配乐大师“寂寞大神”汉斯·季默来为电影配乐,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加持,全片机械的轰鸣与寂寞大神的近乎嘈杂的音效相配合,真的有种不是坐在电影院,而是坐在赛车场的观众席上的既视感。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F1赛事现场。
电影是画面的艺术,《F1》非常巧妙又合理地运用了摄影的技巧,大幅采用特写镜头,动不动就是皮特硕大的脑袋充满了整个画面,然后动辄是坐在赛车中的第一视角,这样的摄影手法给人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有很大的压迫性,让人不自觉地被皮特征服,何况他还那么帅,还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了F1赛车的极速感。
尽管坐在电影院里一动不动,但是赛车场的速度感,现场的氛围感,扑面而来,极速狂飙的压迫性,空气卷起的激流感,几乎让人感动窒息。
这种感觉,上一次这么强烈,还是《香水》。它能够将味觉透过画面传达出来,明明没有味却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香味感。
《F1》也是,明明坐在那里不动,却感受到强烈的速度感。
这就是电影的本质,也是好电影的本质。能够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且还不是恐怖片的那种很苛意的jump scare手法,它就是用纯粹的技术手段,纯粹的电影手法让你入局,让你入迷,让你沉浸其中,让电影成为真正的电影。
看《F1》最好去IMAX影厅,那种怼脸的感觉,才是真的爽。
下面,聊一下《F1》里涉及到的赛车规矩与故事细节的问题。
F1怎么分输赢?
赛车嘛,当然是谁跑得快,谁先到达终点谁赢。本质上,就是这么简单。
但问题是F1是一个车队,既要有个人冠军,还要产生车队冠军。一个车队有两辆车,如果一个车队里一个以第一名完成赛程,另外一名却排末尾。而另外一个车队,尽管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是却占据了两人都占据前列。那么,前一个车队就只有个人冠军,而第二个车队则拿下了车队冠军。因为总积分高嘛。
再就是,F1之所以叫F1,它的全名是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IA Formula 1 World Championship),F1是简称,它是国际汽车联合会(FIA)举办的最高等级的年度系列场地赛车比赛,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赛车比赛,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世界三大体育盛事”。
所谓“方程式”,就是F1不是全年只比赛一场,而是全年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场次,而且各个赛场还有不同的特色。比如,摩纳哥蒙特卡洛赛道,被誉为是“城市街道的极限挑战”,因为全长仅3.337公里,是F1最短赛道。狭窄多弯的街道布局(含19个弯道)要求车手在0.5米宽的缓冲区中精准操控,时速常低于80公里,却因连续S弯成为超车禁区。这里更像“移动障碍赛”,容错率几乎为零。
再比如,意大利蒙扎赛道,被誉为“速度之王的诞生地”,因为这里以306.72公里单圈长度和360公里/小时极速闻名。赛道拥有全F1最长的1.1公里大直道,配合低下压力调校,让赛车如贴地飞行。高速弯角(如Parabolica弯)考验空气动力学极限,堪称“发动机性能晴雨表”。
还有,比利时斯帕赛道。被誉为“自然地貌的鬼斧神工”,因为这里有7.004公里的赛道横跨阿登山区,落差达102米。Eau Rouge弯以27%坡度与190公里/小时的冲击力著称,车手需承受4G横向加速度。多变天气(晴天与暴雨仅一墙之隔)更添悬念,被车手称为“驾驶技术分水岭”。
此外,还有阿布扎比亚斯码头赛道,被称为“沙漠明珠的夜战传奇”,赛道温度稳定在35℃左右,极利于轮胎性能预测。还有上海的“上赛道”,因为建成时间较晚,因此充满了科技,赛道复合型沥青配方是检验轮胎磨损度的极佳标准。
因为巡回的比赛场次多,冠军的算法,就会显得稍微复杂了点。其实也简单,单一赛场上,已经有本赛场的冠亚军及排名。整个赛季下来,所有的场次加一起,就得拼积分了。积分最高的个人,就是年度个人总冠军。而综合积分最高的车队,就是年度总冠军车队。
《F1》里的皮特及他所在的车队,是不敢奢求拿总冠军的,他们只希望能够拥有积分,车队不被取消就OK。如果能够拿到某一赛场的单场冠军,那就是锦上添花,是绝对的胜利了。冲击单场个人冠军,也是《F1》里的终极目标。至于跟汉密尔顿、维斯塔潘这种绝对的顶级赛车手,压根就没有敢想象能够PK掉他们。这些大神,在本片里都以自己演自己的方式客串了一下。
每场比赛都有很多车参加,但只有前十名才拥有积分。所以,《F1》的开头,皮特刚参加进来时,追求的是车队的车子能够进入前十,能够拥有积分,就是完成初步任务了。
具体车次排名的积分如下:
年度总冠军嘛,就拼积分咯。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先看每场的排名,最后相加。
注意,F1比赛其实比的是车,开车的人反倒在其次。所以,当一名车队成员受伤,是可以更换队员参加下面的比赛的。《F1》里的戴姆森·伊德瑞斯就因伤,退出了一段时间,然后车队派出了替补选手,继续参赛。
F1赛车为啥长得奇形怪状?
赛车嘛,比赛的是速度,这就要求一切都要为了速度而展开,一切都要为速度让步。
高速飞奔的F1赛车,速度达到每小时300公里以上的速度,几乎可以追上高铁的速度,很吓人的。
这就要求,赛车的一切设计,都得为了追求达到最高速度。F1赛车长成现在这样,其实是N年多来的摸索摸出来的最终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轻风阻,好让赛车达到极致的速度。
底盘要低,重心向下,几乎是贴地飞行,这样才能稳。车身基本上由碳纤维组成,重量足够轻,但是又不能飘,要起到好处地达到平衡。车子看似怪异,其实整车除了四个硕大的车轮,剩下的几乎就像一支梭镖,车体是很间接的筒式结构,细长的身子极大减少了风阻。车身采用流线型,也是最大程度减少与空气的摩擦,好让赛车能够快速刺破空气,划空而行。
再有,《F1》里有个重大情节,就是赛车改动前翼的设计,被举报选用了其他厂家的材料,被赛委勒令改回原来的设计,不得采用新设计。这个是咋回事?
上面说了,比赛其实是比的是车子,赛委只认车,赛季初定下了这台车,那么就得是这台车,任何变动必须经过审批才行,换驾驶员倒在其次。而且,车子必须是独立设计,组成之前可以采用外部引擎,但一旦报送,就不得采用外援,不得采用外部材料与设计。片中涉嫌采用其他厂家的材料,就是被怀疑利用外援,这个是绝对被禁止的。《飞驰人生2》中的沈腾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被怀疑比赛过程采用外部材料,因此被取消了成绩。
F1车队,看队名:法拉利车队、麦克拉伦车队(也翻译为迈凯伦)、威廉姆斯车队、保时捷、宝马、本田、美洲豹、奔驰、雷诺......
怎么看起来像是一堆车企?
没错,就是车企。F1车队不是赞助商,它就是这些车企为了参赛,自己打造的车辆,然后组建了自己品牌的车队,进行参赛。像法拉利、保时捷、宝马等车企,是有专门的生产线,专门设计并生产赛场,专门用于比赛,商用车是另外的生产线。麦克拉伦、威廉姆斯车队作为车企,本身就是围绕赛车打造的。这样子,你法拉利的车子,居然使用外援,用其他车企的材料,都不仅仅是违规的问题,简直是奇耻大辱。但处于尾部的新车队,因为自己实力不济,为了成绩,有时间就会作弊,偷偷采用新材料。
至于《F1》片中的一些战术问题。
因为比赛除了个人赛,更重要的是车队。一个车队,赛车手有三人,一名一号车手,一名二号车手,还有一名是试车手,也是正式比赛的替补队员。另外,一支完整的车队,除了赛车手,还包括一整支后勤队伍。
一个场地,完整比赛需要跑上几十圈,这个过程中,一台车子是不可能在不加油的情况下完成这些赛程的。高速运转的车胎,由于使用了极致,也坚持不了那么久。所以,在比赛的过程中,必须要停下来去加油、换胎。而且,雨天了要换雨胎。还要根据赛场地面的软硬程度,随时更换成软胎或者硬胎。这些都属于比赛的正常部分。也是车队调整比赛计划的大好时机。
《F1》中,就有其他车辆都进站换胎而皮特却利用自己的硬胎坚持继续跑,趁别人换胎时间,自己把排名往前提的桥段。
一个配合默契的车队,从车辆进站到换胎完成,往往只需要几秒钟。但是,赛场上的车速,0.1秒已经足够开出很远了。
皮特的策略之一,就是将车胎利用到极致,尽可能减少进站时间,然后趁别人换胎的间隙,自己继续猛冲,以提高自己及车队的排名。
再有,皮特不是二号车手嘛。一个车队里,基本上是力保一号车手的成绩,二号需要为一号打配合。这样二号就需要牺牲一些自己的成绩。皮特作为二号车手,就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使用一些手段去为一号保驾护航。
其中一个手段,就是找准进站与出站的时间,在出站时,恰到好处地卡在排名靠前的车辆前面,而且故意压低速度,去挡住这些车辆的路,压制他们的速度与排名。这个是合法的手段。
其二,是采用擦边的技术,去制造混乱。其中之一,是故意在转弯时,将车开出马路,用车轮压到路边的石子,然后将石子甩到路面上来,为后面的车子制造麻烦。后车为了躲避,或者为了稳住车子,必须要降速。这个手段其实是很不道德的,因为这样做为整个比赛增加了很大的危险。但是你又说不出来他这么搞是故意的,还是真的无意中碾到了路边,不小心带出了石子。
其三,是在犯规的边缘疯狂试错。这其实是第一个手段的延续,目的还是为了压制后面车辆的速度。而要压制第一名与第二名的速度,就得将车子落在最后面,让第一第二名以套圈的方式追上来。
这个时候,其实赛制上是有明确规定的。被套圈的车辆,当第一名冲过来的时候,必须要减速并让出车道。
这里,就得引出旗语的问题了。当被套圈的时候,赛场会亮出蓝旗,告知被套圈的车手应该减速让行,必要时要让出赛车道。三次亮旗不听从指挥吗,就要受罚。
皮特是故意压速的,所以他会在前两次亮蓝旗的时候,苛意压低速度,故意不让出赛道。目的就是为了保第一名利用他压速的时间内,将排位追上来。
这是一个战术的问题。
另外一个战术,是充分利用尾流的问题。
这个,要涉及一点空气动力学的问题了,或者是流体力学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大雁迁徙的时候,往往会排出“人字形”来,或者是一个倾斜的“一字型”。大雁为什么要这么排列呢?这就是它们充分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机制。在大雁飞过来之前,空气是平整的一大块气团,第一只大雁过来,是需要“破风”的。它需要用尖尖的嘴巴与脖颈,将空气刺出一个洞来,好让自己穿行过去,这就是“破风者”。所以,第一只大雁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打破风阻,而风一旦被它刺破以后,就在它的身后形成一个喇叭状的风口,气流在喇叭口边缘高速旋转,形成一种向上的浮力,以及向前的推动力,这就是尾流。紧随其后的大雁,就可以坐在这个喇叭口上,充分利用尾流带来的浮力与推动力,好节省自己的体力。这样,只需要坐在尾流上,挥动翅膀向前就行了,不需要更大的力量让空气往上拖住自己。
千万不要小瞧这个尾流,它可以节省很大的体力的。尤其是小雁来说,很有助益,而破风的大雁必须是最有力量的那一只才担当得起。当大雁换阵型的时候,往往也是更换排头雁的时候。所以,大雁往前飞,那个“人字形”,就是第一只大雁形成的尾流的作用,然后第二只大雁又形成一个新的尾流,后面逐渐叠加,就在空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喇叭口,也就是人字形。
自行车比赛,第一名往往也被称为“破风者”,道理是一样的。长跑也是一样,排在最前面的一位,往往要耗掉更多的体力,遇到的风阻更大。躲在破风者后面的第二、第二名就会获利。所以,一支完整的比赛队伍,起步阶段的“破风者”往往要做出牺牲,等到了冲刺阶段,要让位给体力更为充沛的队友。
而《F1》中,等到最后阶段,排在前面的车手,往往会采取防守。这个防守,就是要让自己的车子来回摆动,一是为了压制后面的车辆,不让对方超过自己。二来就是避免制造尾流,被后面的车辆利用。
皮特的配合,就是要充分制造尾流。先让一号车跟着自己,在自己的车后一侧,在自己制造的尾流里好借力,节省动力。等到拐弯的时候,自己突然让出车位,而处于尾流中的一号车手,就可以突然起速,充分利用这股尾流,为自己加速,然后两种速度叠加一起,相当于突然弹射,被快速甩出去。千万别小瞧这一点点助力。要知道0.01秒,就足以改变最终排位了。所谓车队配合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片中,皮特为了给队友保驾护航,甚至不惜制造交通事故,而且非常巧妙,让赛委都判断不出是故意制造,还是无意碰撞。
皮特牺牲掉自己,靠车辆碰撞,制造出“红旗”事件。这里就得引出新的旗语。
其实,赛场上,除了上述的蓝旗之外,还有红旗、绿旗、黄旗、白旗、黑旗、黑白对角旗,黑白方格旗、黑底红圈旗、红黄竖条纹旗,这些不同的旗帜。
简单说几个常用的吧。开汽车,都讲究红绿灯,就是红黄绿三色的交通灯。赛场上的红黄绿三种旗帜,跟红绿灯的三色可以直接对应。
红旗打出来,就是停止比赛,全体赛车一律进入维修站,原地等待。这种情况一般是赛道上发生重大事故,赛道无法进行正常比赛。
绿旗打出,就是恢复比赛,“绿灯行”嘛。这意味着赛道上的障碍被清除,可以畅行。
黄旗打出,是警示,提醒赛手注意前方,要小心驾驶。“黄灯出来等一等”嘛。这种情况,往往是前方出现故障车,阻碍了车道,但不足以影响比赛。影响比赛就亮红旗了嘛。当黄旗停止不动,说明障碍不在赛道上,或者在赛道的一侧,整体不影响比赛,但通过时要注意安全。如果黄旗不断摇动,则意味着故障停在了赛道上,需要后面的赛车手注意变道。还有,出现黄旗的时候不允许超车的。如果前面交通不畅,发生了拥堵,那么摇动的黄旗会变成两面,一起摇动。
红黄竖条纹旗打出,也是提醒车手,前面道路上存在湿滑,或者有油迹,需要车手小心驾驶。如果旗帜处于摇动状态,说明湿润路段就在前面不远。
白旗打出,是提示车手前面有慢行车辆,比如救护车,或者拖车,需要车手小心驾驶,并适当减速。
黑白格子旗打出的时候,是比赛结束。当冠军车冲线的时候,黑白方格旗会被挥舞起来。当冠军车过去之后,对于后面的车,黑白方格旗会静止出示,不再挥动。完赛之后,所有赛车必须要回到维修站,等待检测,以确保符合比赛的各项规章制度。
后面几面旗不太常用,就不说了,感兴趣的自行搜索好了。
总之,每面旗帜打出的时候,都必须要遵守。比如黄旗打出,是不能超车的,你偏偏要超车,那就是典型的危险驾驶,是需要被惩罚扣分的。
《F1》里涉及到了蓝旗与红旗,都是皮特在利用规则,故意搞事。尤其是蓝旗事件,一旦对某辆车打出了蓝旗,就是在告知你后方有车辆高速驶来,并准备超你的车。这个时候,需要你让速、让道。谁让你处于老末,被别人套圈了呢。给你提示了你就得尊重。但是皮特将这个当成自己的战术,故意不让车不让速,故意压制后方来车的速度。这就是在合理利用规则,在犯错的边缘疯狂地进行试探。
包括后面的红旗事件,都是皮特的战术,但是这种手段原本是不应被鼓励的,尽管它在规矩范围之内,但它违背了公德,是职业道德的问题,可是影片偏偏这么大张旗鼓地去试错,进而彰显皮特的智慧。这种行为,也是影片剧本不值得鼓励一面。
本来,励志片,需要弘扬的是正能量,它更应该弘扬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与毅力,这样才真正有精神力量。而在刀尖上跳舞,近乎损人不利己的手段,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拿赛事的安全开玩笑,公开违背职业道德,这种手法并不应该被鼓励。向往赛道上甩石子,苛意制造事故等,都不值得提倡。可是,影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毕竟皮特的车队常年老末,似乎充分利用规则也没啥了不起,反正最后是赢了。
不靠硬实力,而是耍小手段,搞小聪明,为了赢不择手段,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皮特是不值得鼓励的。电影偏偏将这当成了皮特的智慧弧光的象征,实在是不足为训。
也所以说,这不是一部文艺片,而是纯粹的商业片,为了胜利,不惜一切。这样做,影片是好看了,但是价值观上存在缺陷。整体是正能量,但细节上存在瑕疵。
无论怎么样,《F1》都是本年度目前为止,完成度最好的好莱坞大片。相比较而言《侏罗纪世界:重生》的槽点就更是一箩筐,糟糕到让人无语的地步。
去看吧,《F1》很不错的,记得去看IMAX版。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