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飙飞车》热映:好莱坞“老配方”依然吃香? | 影评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11 05:34 2

摘要:当《F1:狂飙飞车》在豆瓣以8.5分开画,随后又逆势上涨至8.6分时,很多影迷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部在映前没有多少关注度的影片,为何能低开高走,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答案或许就藏在影片那些“老派”的特质里——这是一部让人想起200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期的作品,那时候

当《F1:狂飙飞车》在豆瓣以8.5分开画,随后又逆势上涨至8.6分时,很多影迷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部在映前没有多少关注度的影片,为何能低开高走,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答案或许就藏在影片那些“老派”的特质里——这是一部让人想起2000年代好莱坞黄金时期的作品,那时候的商业片就是这样:简单直接、不玩深沉,但绝对保证观影快感。

布拉德·皮特在片中饰演的桑尼·海耶斯,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部电影的核心精神。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车手带着一身过硬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的战术经验重返赛场,最终再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有趣的是,这种“老将归来”的叙事恰恰与当下网络文化中流行的“千禧年怀旧”形成呼应——人们热衷于将2000年左右的浪漫化为“经济上升期美学”,那是互联网泡沫膨胀、全球经济高歌猛进的黄金年代。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代好莱坞巨星,正是在那个时期达到事业巅峰。如今,随着超级英雄电影逐渐失去吸引力,这些老牌明星和他们擅长的传统好莱坞的商业类型片正在重新赢得新一代观众的喜爱。

电影《F1:狂飙飞车》的剧情简单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曾经因赌博失去一切的中年车手桑尼·海耶斯(布拉德·皮特饰),与一个沉迷商业营销的年轻新秀赛车手乔舒亚·皮尔斯(达姆森·伊德瑞斯饰)从对立到合作,最终在赛场上找回自我。这种设定放在20年前都不会让人觉得新鲜,但影片硬是靠着两点赢得了观众:一是令人窒息的视听体验,二是对专业精神的纯粹呈现。

在过去超级英雄电影统治银幕的10年里,观众已经习惯了那些充满电脑特效的卡通式科幻故事,《F1:狂飙飞车》却回归了最原始的观影愉悦:用真实的摄影、真实的物理效果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影片最精彩的段落都集中在赛道上,《壮志凌云2》团队打造的赛车镜头,配合汉斯·季默标志性的配乐,让每个弯道超车都成为一次小型高潮。当银幕上的赛车以300多公里的时速过弯时,影院里的观众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仿佛自己脑袋也因这样的速度变沉。就连在2.9秒的换胎镜头,影片都用快切的方式将这一过程拍出了手术室般的紧张感,观众甚至能感受到维修团队手上的汗水和紧张的状态。这种对专业性和真实性的执着,让影片在“爽感”之外多了一层真实的质感。

影片在延续传统类型片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商榷的槽点。最明显的是女性角色的塑造:那位前期展现专业素养与独立个性的女工程师,在与海耶斯发生关系后,性格刻画出现了断裂,她突然转变为无条件包容海耶斯浪子行径的腼腆小女人,这不仅削弱了角色本身的完整性,更折射出传统商业片中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这种将女性角色简单化为“英雄的奖赏”的叙事套路,在当下强调性别平等的艺术创作语境中稍显过时,传统类型片中不合时宜的创作习惯也需要重新审视。

《F1:狂飙飞车》的成功揭示了一个现象:在电影市场整体低迷的时候,那些主题鲜明、节奏明快的传统商业片依然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这类电影就像快餐界的标准化产品——它们总能保证稳定的品控,在娱乐性和完成度上始终保持着可靠的水准。当我们在讨论《F1:狂飙飞车》为何能获得8.6分时,或许应该换个角度思考:这多出来的1分,正是观众对那种久违的、纯粹的观影体验的奖励。在这个被各种“××宇宙”“××续集”统治的时代,一部精美制作的简单故事的电影反而成了稀缺品,传统商业片重新赢得观众青睐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电影市场的一种自我调节——当创新遇到瓶颈时,回归基本或许是最稳妥的前进方式。毕竟,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一个好故事、一段精彩视听体验的需求永远不会改变。

记者:邢媛 编辑:邢媛 校对:杨荷放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