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完《爱的暂停键》(Elskling)这部挪威电影,脑子有点乱,然后莫名其妙就哭了。
#请说出一部电影,证明你不再年轻#
《爱的暂停键》:那些被爱伤过的人,都会在这部电影里看见自己
看完《爱的暂停键》(Elskling)这部挪威电影,脑子有点乱,然后莫名其妙就哭了。
不是那种狗血剧情把人虐哭的感觉,恰恰相反,这片子特别平静地展现了爱情最真实的样子,平静得让人心里扎扎的。
《爱的暂停键》
Elskling
由来自挪威的电影《爱的暂停键》,同时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
此前,该片还在2024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入围水晶地球仪奖,并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女演员奖等多项大奖。
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曾执导多部短片并入选多个国际影展,而该片是其首部剧情长片,触及挪威电影中少见的离婚议题。
01七年之痒
西格蒙德(奥德盖尔·图内 饰)是玛丽(赫尔加·古莲 饰)的第二任丈夫。
他们相识于一场派对上。
玛丽那时过得并不好,她正在经历离婚。
没有一个妈妈能平衡工作与带娃。
玛丽,亦是如此。
焦灼的离婚官司,还有两个孩子需要她来照顾,繁忙的工作安排又不能说停止就停止。
(《爱的暂停键》截影)
幸运的是,玛丽遇见了第二个“他”。
“很奇怪,我感觉我好像以前就认识他。”
她对西格蒙德一见钟情,并主动又强势地追求对方。
相爱,总是很容易。
他们迅速坠入爱河,西格蒙德开始参与玛丽的生活,还把她与前夫的两个孩子照顾得很好。
(《爱的暂停键》截影)
相识、相恋、相爱。
结婚七年,玛丽生下了和西格蒙德的另外两个孩子。
她变成了四个孩子的妈妈。
但七年前面对的问题,如今还要再来一次。
丈夫长期出差,为照顾四个年纪不同的孩子,玛丽早就没有了正式工作。
家庭琐事压得她透不过气。
大女儿青春期闹情绪,埋怨妈妈脾气不好,也不愿意和妈妈住一起。
小儿子们不懂事嚷嚷着要上厕所,乱成一团。
(《爱的暂停键》截影)
最“要命”的是,玛丽一手牵着大儿子,一手抱着小儿子。
母子三人进入超市购物,结账时才发现她的信用卡竟无法使用。
场面十分尴尬不说,丈夫还不能及时接到她的“求助”电话。
缺席六周的丈夫终于到家,对方本想给玛丽一个拥抱,又被她推开了。
(《爱的暂停键》截影)
玛丽目光躲闪的模样,任谁都看得出她不开心。
丈夫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但他随手拿起抹布边擦炒菜用的锅,边分享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事情。
就是这时,玛丽情绪彻底失控。
儿子惹祸,学校来电要求家长到场解决。
为等丈夫一起面对,她向学校推迟许多天,为什么丈夫把自己撇开,只给学校打电话去解决问题?
为什么丈夫总是在远处,而她一直被困在家里?
(《爱的暂停键》截影)
发生矛盾,夫妻吵架很正常。
可丈夫竟然要求玛丽离开这个家,并结束掉这段关系。
她的婚姻,走入了第二个“七年之痒”。
02婚姻
看起来,玛丽是为这个“家”牺牲的人。
实际上,丈夫在玛丽抱怨后当晚,就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
但玛丽还是不依不饶。
她不断挑毛病,诉说自己做了哪些牺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丈夫的一举一动。
(《爱的暂停键》截影)
玛丽试图用惩罚丈夫的方式,让他觉得内疚和不舒服。
其实,这源自于玛丽内心深处的恐惧。
拥有片刻的幸福,只会让她感到不安,她始终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爱,是会被抛弃的那个。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也害怕拥有。
她甚至用推开爱的方式来期望爱。
她控诉丈夫在家庭责任中的缺失,却发现是她自己先忽略了无法表达丈夫归家时的喜悦。
她不明白女儿为何总是对自己如此抗拒和躲避,却忘了是她从来都没有关心过女儿的作业和在校生活。
(《爱的暂停键》截影)
她浑身是刺、情绪失控、不可理喻、脾气暴躁,甚至是压抑愤怒,像个“疯女人”一样让所有人讨厌。
直到与婚姻咨询师聊天,濒临崩溃的玛丽才得以喘息。
尤其对她来说,和他人聊天的时间,都成了奢侈。
(《爱的暂停键》截影)
玛丽提出离开家,丈夫没有挽留,她“炸”了。
出门前,她抱住丈夫说“我爱你”,却没有得到丈夫同等的回应和拥抱,她又“炸”了,大骂丈夫是个混蛋。
离开家后,她又向丈夫疯狂发短信,她难以忍受丈夫的“冷暴力”,她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她害怕自己配不上丈夫,害怕丈夫再也不要她了。
她是矛盾的、拧巴的、偏执的、病态的。
渴望得到爱,又拒绝被爱。
思想上想留住丈夫,但行为上却是一次又一次推开丈夫。
她佯装坚强,反而适得其反。
(《爱的暂停键》截影)
因为迷茫,所以玛丽在亲密关系中又不断挣扎。
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
在婚姻里,没有谁对谁错,更不要去求证是我付出多,还是你付出多。
03女性困境
在小黑看来,这部电影最差的就是片名。
因为它不只是在讲一段7年之痒的爱情,而是亲密关系里的个体——
用婚姻关系、母女关系,以及亲子关系之间的矛盾和裂痕,去拆解那个因缺乏安全感,而逐渐走向精神崩溃的自己。
夫妻结婚7年。
妻子玛利亚(赫尔加·古莲 饰)为了照顾4个孩子,放弃了很多工作机会。
在每天做不完的家务、解决不完的教育问题中,她变得愤怒、狂躁、歇斯底里。
并把一切责任甩在总在出差的丈夫身上。
而丈夫西格蒙德(奥德盖尔·图内 饰)始终表现得情绪稳定的样子,对玛利亚的抓狂和怨怼,多以沉默或回避应对。
就连离婚的打算,都要等对方来戳破——
你该不会是想离婚吧?
你想离婚吗?
除了婚姻,玛利亚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
她因为离婚崩溃,想去找妈妈诉苦,寻求安慰。
结果对方对她的到来,以及她送的礼物,都表现得冷冷淡淡,甚至还不自觉地强调自己几十年来的付出。
这一刻,玛利亚发现自己总是对丈夫的苛责和抱怨,都是想让他感到内疚、亏欠,以此来“绑架”他的爱。
没错,一切关系病态化的崩坏,都源于她的——
不配得感。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挪威版的《坠落的审判》或《婚姻故事》。
但其实与之内核更相似的,是离婚综艺《再见爱人》。
在玛利亚身上,小黑多多少少看到了第二季嘉宾张婉婷的影子:日积月累的敏感、脆弱、自卑,最后“发疯”。
而电影中的丈夫,也有点像宋宁峰。
回避型人格,遇事不解决,面对妻子的声讨与发疯,只会说:我不知道。
故事最后的走向,是玛利亚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自我和解。
而女主赫尔加的出色表演,让这一片狼藉、伤痕累累的现实成为了艺术。
导演莉莉娅虽然是首次执导长片,但她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堪称大师级别。
她巧妙地用北欧冷冽的光影,映射玛丽亚的内心世界——苍白的阳光透过
百叶窗,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漫长的冬季雪景,隐喻着婚姻的冰冻期。
电影没有给出标准答案,却留下重要启示:婚姻危机本质是自我认知危
机。那些我们责怪伴侣"不够体贴"、"不懂付出"的时刻,或许正是内心创
伤发作的警报。
我们习惯用"为家庭牺牲"的道德优越感来逃避自我成长,却忘了爱情最根
本的命题,始终是学会与真实的自己和解。
当片尾玛丽亚目送丈夫离开却露出释然微笑时,那个瞬间比任何童话结局
都更有力量——暂停不是终结,而是重建的开始。
虽然是北欧电影,但它所讲述的女性困境,却很东亚。
期待它有一天,能被搬上国内院线的大银幕。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