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剧《少年混沌时》全球爆红,有毒的算法、阶级自卑,音乐正在失去年轻一代男性?

非凡影视 欧美剧 2025-04-04 22:10 2

摘要:剧集通过单镜头拍摄手法强化叙事沉浸感,让观众随警探的审讯、父亲的眼泪、心理学家的对话,逐步拼凑出悲剧的拼图:社交媒体上的厌女言论、校园里的欺凌循环、家庭中缺失的沟通,共同酿成了这场青春期的血色风暴。

Netflix热门剧集《少年混沌时》(又称:青春期)你看了吗?它以四集的紧凑篇幅,剖开了一桩令人心颤的青少年犯罪案件。

13岁男孩杰米·米勒被控谋杀女同学凯蒂·伦纳德,警方调查、家庭崩塌、校园舆论交织成一张细密的网,而镜头则如手术刀般精准切入杰米的内心世界。

剧集通过单镜头拍摄手法强化叙事沉浸感,让观众随警探的审讯、父亲的眼泪、心理学家的对话,逐步拼凑出悲剧的拼图:社交媒体上的厌女言论、校园里的欺凌循环、家庭中缺失的沟通,共同酿成了这场青春期的血色风暴。

这部剧一经推出之所以能立刻在全球爆红,原因在于编剧和导演对当代社会痛点的精准捕捉。

一方面,它撕开“少年犯罪”的标签,直指背后的深层病因——算法推送的极端内容如何扭曲认知、校园亚文化中的恶意如何吞噬善良、家庭教育中沉默的裂痕如何酿成恶果。

另一方面,剧集以克制而冷峻的笔触,让观众在杰米与心理医生的对峙、父亲抚摸儿子遗留的毛绒玩具等场景中,直面人性中的光与暗。正如评论所言:“它让我们在真相刺破屏幕时,感受到与受害者家人同样的钝痛。”

这种情感冲击与反思空间,正是《少年混沌时》超越普通罪案剧、成为全球热议剧集的关键。

那么,这部剧集的爆红和音乐行业又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第三方咨询公司MIDiA的研究,现在,所有娱乐形式正在呈现出越来越性别化的特产,社交媒体平台在年轻用户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性别差距。然而,这个问题现在也延伸到了音乐领域,比如,年轻男性在看现场演出方面出现了直线下降的趋势,他们在电子游戏上的支出超过了音乐(包括现场)。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们越来越关注西方社会年轻男性的挣扎状态。

尽管许多对话都集中在年轻男性、英国男网红因安德鲁·泰特等厌女主义影响者而激进化的问题上,但围绕年轻男性的工资下降、高等教育和工作场所的参与度以及生活成果,有一个新的证据基础。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根据社会正义中心的数据,这甚至导致了英国年轻男性性别薪酬差距的逆转。

现在,这也是音乐产业不能忽视的问题。那么,年轻男性和社交平台使用情况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过去几年中,MIDiA的全球季度调查数据反映了性别之间相对一致的平台使用情况,对于大多数年龄段的人来说仍然如此。然而,在过去的一年里,16-24岁的年轻男女之间使用社交媒体的差距越来越大。

首先是娱乐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性别化的特点。

在MIDiA的研究中,2023年第四季度,每周使用Snapchat和Instagram的16-24岁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百分点差距分别为2%和5%。2024年第四季度,这一差距为22%,年轻女性占17%。TikTok通常倾向于年轻女性,2023年第四季度的差距为13%,但这一差距几乎翻了一番,现在为22%。

相反,X因其缺乏节制和迎合极右翼而受到主流媒体的嘲笑,在过去的一年里,它在年轻男性用户群体中增长了32%,2024年第四季度,16-24岁的男性中有近三分之一使用该平台,而16-24年龄的女性中有四分之一使用。

当然,为“影响一代人”的问题确定一个单一的平台,这个结论显然过于简化。

然而,发表在《欧洲公共政策杂志》上的研究强调,年轻男性正被极右翼和平台所吸引,在线内容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归根结底,这只是年轻人整体社会危机的症状。正如《少年混沌时》的故事所表明的那样,年轻女性不幸地经常成为年轻男性危机的受害者。

不可忽视的是,娱乐会影响行为,而现实是,某些形式的娱乐在吸引年轻男性的注意力方面做得更好。尤其是游戏、社交媒体和播客,因为它们将一代男孩推向了美化暴力和厌女的空间。

其次,音乐值得关注的不是它如何吸引年轻男性,而是它究竟是如何失败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16-24岁的男性每月与现场音乐的互动频次有所下降,而年轻女性的互动略有增加,情况尤其如此。这一趋势对美国的男性来说尤其明显,美国的现场音乐参与度已经减半,不仅是年轻男性,35岁以下的男性也同样如此。

流媒体也面临着一场注意力争夺战,因为六分之一的年轻男性在过去一周没有在音乐流媒体播放任何音乐,而在社交媒体上玩游戏和看视频已经成为几乎一致的行为。我们现在也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即16-24岁的男性,每月在游戏和游戏内购买的金额超过了在音乐聆听和看演出上的金额。

显然,音乐行业正面临失去一代年轻男性。那么,音乐究竟能如何扭转局面呢?

音乐产业的机会在于,它如何为年轻男性提供场景和榜样,让他们对男性气质的看法比《少年混沌时》背后的更具吸引力。需要明确的是,缺乏积极的榜样不一定是问题的原因。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音乐内容在与有毒的在线空间争夺注意力方面的挑战。

一个关键原因是,当音乐的大部分价值都存在于线下时,它已经被进一步推向了线上。这包括更广泛的问题,如音乐教育的崩溃(由Ed Sheeran基金强调)、音乐场所的衰落(通过英国音乐场所信托)以及为年轻工人阶级建立音乐事业的普遍不可及性(根据NME的报道)。

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创作歌手Sam Fender直指音乐行业被“操纵”的本质,他认为音乐行业的从业者中80%-90%拥有私立教育背景,形成隐形的阶层壁垒。他痛惜来自工人阶级的才华被系统性忽视:“无数年轻人能写出更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歌词,却因无力承担巡演成本或缺乏资源支持而被埋没。”

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让他对自身“幸运”充满矛盾感。

作为从北希尔兹工人阶级走出的歌手,在收获名利后陷入身份撕裂。他坦言朋友仍在“为生计挣扎”,而自己已脱离原有生活轨道:“迅速成名让我像被连根拔起的树,存在感悬浮于新旧世界之间。”这种疏离感成为其第三张专辑《People Watching》的核心情绪,他用音乐记录从“坑镇少年”到“闪亮明星”的迷失与反思。

Fender批评社会过度聚焦性别、种族等身份议题,却对阶级鸿沟集体失语。他指出,正是这种沉默让安德鲁·泰特等煽动者有机可乘:“当年轻人因阶级自卑感被斥为‘问题’时,有人告诉他们‘你有价值’,这种叙事对困顿的小镇青年极具迷惑性。”他呼吁直面阶级议题,打破“耻于谈论自身处境”的恶性循环,避免更多年轻人被极端意识形态裹挟。

曾经,摇滚乐自诞生起便流淌着工人阶级的血液。电吉他撕裂的噪音里藏着流水线上被异化的愤怒,鼓点击打的节奏中跃动着贫民窟里不甘平庸的心跳。

从艾尔维斯·普雷斯利颤抖的胯部动作挑战保守主义,到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在《生于美国》中嘶吼工业废墟上的生存尊严,摇滚史就是一部工人蓝领阶层的史诗。

当年轻男性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一张黑胶唱片,他们不仅在消费音乐,更是在认购改变命运的爆破符。

对于嘻哈文化的兴起来说,同样与工人阶级和穷孩子密不可分,嘻哈诞生于布朗克斯区的裂缝——涂鸦是穷孩子对公共空间的重新占领,breakdance用身体对抗重力与歧视,而说唱则是用押韵的子弹击穿阶层壁垒。

从伍德斯托克泥泞中的呐喊到南布朗克斯屋顶上的freestyle,音乐人将普通人底层的生存智慧转化为文化资本,音乐始终是时代的共鸣器。

然而,如今,面对社交媒体“有毒”内容的攻势,音乐行业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如何通过场景驱动的社会空间,在现实世界中重建音乐的社会价值和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轻的工人阶级男性群体来说,音乐不够有吸引力的情况下,行业需要做得更多。

如果可以,至少让音乐在吸引注意力和为一代年轻男性提供目的的方面,可能比有毒的KOL/网红和在线空间做得更好。

综合来源:

MIDiA:《Music is losing a generation of young men》

NME:《Sam Fender describes music industry as “rigged” and “90 per cent kids who are privately educated”》

编译综合:安然一 | 编辑:董露茜

排版:河清 / 审核:容容

阅读往期热文

【音乐版权】版权估值暴跌;索尼音乐收购迈克尔·杰克逊曲库50%的股份;曲库生意降温;从22倍到30倍的NPS,战略性曲库依然值钱;Spotify版税支付模式;2023年,Spotify付给独立厂牌和版权代理商45亿美元;增长焦虑和零和游戏;IMPF报告:独立音乐公司占全球音乐版权市场的27.1%;霉霉为什么会回归TikTok?TikTok与环球音乐的“宿命对决”;华纳音乐正式提交对Believe的竞购;曲库买卖中的私募浪潮

【音乐平台】TME转型的关键之年;让音乐成为情绪价值核心驱动力;2023年网易云音乐终于盈利了;套现1.188亿美元股票后,Spotify的裁员比预期更具破坏性;独立音乐在Spotify上创造了近45亿美元的收入;平台播放量为0的歌曲量十年涨了11倍

【现场音乐】“老钱之城”利好演出经济;大IP竞争从城市升级到国家层面;五一档期23个音乐节观察:谁接住了这“泼天富贵”?延期与火热并行,斑马音乐节的IP之争;票房竞争最残酷的一年;小鹿角智库《2020-2024年中国音乐节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浙江、山东、广东,谁是年度TOP十大音乐节之省?《揭秘全世界最赚钱的音乐节IP:科切拉案例研究》;秋冬演唱会流量观察:港台歌手疯狂下沉、内地顶流崛起、流量爱豆走向衰落

【音乐营销】音乐传播不靠刷量,而应追求真实的影响力;抛弃泛流量,品牌主涌入音乐行业造场景寻求“长效卡位”;品牌型音乐节如何打造“在场营销”?疗愈消费快速增长:音乐疗愈与音乐治疗主题观察;回归线下,释放营销新增量;音乐氛围感和心智种草;小鹿角智库《中国音乐营销发展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音乐科技】从物理学到AIGC,Suno出现后做音乐还有前途吗?从临时权利到AIGC衍生权利,音乐行业正临近转折点;大语言模型成本高昂,技术“共情力”如何改善平台收入和用户体验?这份可能是迄今最全的AI研究报告揭示了什么?谷歌发布音乐生成式AI模型MusicLM既令人印象深刻,又令人恐惧;超过200名艺术家联名敦促科技平台:停止贬低音乐价值

【音乐财经】 入驻第三方平台

腾讯新闻丨网易财经|36Kr|新浪财经

知乎 | 虎嗅网 | 文旅中国|界面

《音乐周报》-《音乐财经》专版

微博(4.7万订阅) | 抖音(18万订阅)|小红书(2000订阅)

官网网站:www.livemusichina.com

客服/

来源:音乐财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