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经典IP重映!两百万人打出9.2分,抓紧看

非凡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8 22:27 2

摘要:依稀还记得第一次看时,对里面那些奇思妙想设计的喜欢,也记得后面自己重看时,观感也根据当时的阶段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因为虽然是同一个故事,但它呈现的世界实在与我们太息息相关,人物和内容的丰富度和深度,也足够我们常看常新。

写在前面

今晚聊重映的迪士尼高分动画电影:

《疯狂动物城》

得知这部重映,第一个感受其实是怅惘,因为距离它第一次在国内上映已经过去九年多,快十年了(首映为2016年3月4日)。

依稀还记得第一次看时,对里面那些奇思妙想设计的喜欢,也记得后面自己重看时,观感也根据当时的阶段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因为虽然是同一个故事,但它呈现的世界实在与我们太息息相关,人物和内容的丰富度和深度,也足够我们常看常新。

所以如果要问去看这部的理由,外部的光环不用多说,拿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等十数个奖项,豆瓣两百多万人打出9.2分,更重要的理由似乎是,借着重看这一部,我们可以从最新的观感,反向自问一下,在过去这些时日里,我们的世界,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自己又有无变化?

单是一篇文章,肯定无法把它所有的优点说尽说透,也只能是以这样的切口,重新进入这部电影,聊聊当前阶段的思考。

一、不只是纠偏

从故事表面来说,兔子朱迪生活在一个哺乳类动物表面上和谐共处的世界里,关于强弱的标签化偏见暗暗盛行,而朱迪如愿当上警察后,竭力侦破肉食动物突然发狂之谜,跟偶然结识的搭档尼克一起,完成了对偏见的一次修正。

有意思的是,现在细看这个故事,会发现它远不止于对标签的打破,而是着力于对标签本身的内在瓦解。

因为贴标签本身源于他者的作用力,用任何具体方式去改变他人都不太可能,在这一基础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让标签失去作用和意义。

编剧通过两方面实现了这一点,最直观的,是将动物陌生化处理,不断逆反观众预期,让观众进入皆无定论的开放状态。

狐狸尼克以行骗谋生,自幼的理想其实是让世界更美好。豹警官并非刻板印象里的灵活敏捷,而是一个爱吃甜甜圈的胖子。做事慢吞吞的树獭闪电,开车却很快。

几乎每一位动物城居民都在呈现与我们固有认知不同,甚至相反的一面。

因此这些反差设计,人物形象的层次和反标签化的批判性,巧妙连接在了一起。

我们了解各个角色的过程,正是标签本身被抽离意义,变得无效的过程。

另一技法是让标签失去作用。

标签化的负面效果,主要集中在被标签的对象这里,他们会被轻蔑,被嘲讽,失去身份认同等。

而电影便是在不断破除着这些标签的影响,朱迪和尼克便是核心例子,也是较为普遍的两类受害者。

朱迪属于用行为来抵抗标签化的那一类,童年被食肉动物欺负后,想的是不放弃,秉持不设限的理念,但她依旧活在被标签的潜在阴影之下,破案时也受其限制,说出食肉动物发狂“也许和生物学有关...几千年以前,食肉动物捕猎的本能一直存在着,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好像回归了原始,野蛮的本性。”

包括在跟尼克生了嫌隙,眼看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矛盾激化后,朱迪的反应也是辞职,回家,回到“一个种胡萝卜的农民”的标签化身份。

尼克则是以内化标签来嘲弄标签的那一类,他放弃了当童子军的童年梦想,以行骗为生,顺从外界给自己形象的预设和安排,也以这样受限的视野看待朱迪。

他们一同破除案子、建立情感的过程,便同时关联着摆脱阴影、消解标签的过程。

朱迪意识到自己误会尼克之后,选择对他道歉,重新踏上破案之路,无论是作为被标签的个体还是作为警察,都在试图挣脱桎梏。

尼克不再行骗,更不再轻看朱迪,与之建立了真挚的情谊,结尾朱迪跟他开玩笑,急刹车让他狼狈地磕在了冰棍上,发生的两句调侃“狡猾的兔子”“蠢狐狸”,也直指标签的无谓和无用。

当人们不再以标签看人,以标签看自己,标签便消失了,差异化的完整个体开始缓缓浮现。

二、希望,还是绝望

在打破标签的同时,电影实际还抛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即使个体努力地对抗标签,和谐共存也近乎不可能,或者说,实现平等近乎不可能。这是动物城这一反乌托邦的底色。

全局来看,朱迪和尼克的探案之所以屡屡不顺,充满惊险,不是因为生活有多少枝节横生,而是因为警察局,市长,副市长,媒体,黑帮等每一股权力都影响着事态的变化,每一个身处权力结构的个体,都在推动伤害发生的可能。

就比如牛局长多次不信任朱迪,拒绝她插手案件,羊副市长为了篡位,刻意误导他们最大黑手是囚禁发狂动物的狮市长;在朱迪发表跟肉食动物相关的演讲时,媒体会渲染朱迪言论里包含的危险性,顺利激化了两类动物的矛盾。

各方势力完成的这场掩埋真相的合谋,是四处漏风的社会结构下的一种必然。

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权力始终是失控的,掌权者会如何利用所执的权力,是作恶还是行善,是深化刻板印象,还是弱化刻板印象,大部分时候只跟人的品性,人的信念相关。

也是在这一写实背景下,主角探案过程里充满了随机性,朱迪和尼克遇到的人并不都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也并非所有人都抱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比如跟尼克一起行骗挣钱的芬尼克,听着朱迪用智谋拉拢尼克帮忙,他大笑然后离开,显然是对朱迪的间接支持。

黑帮家族也是,大先生对警察朱迪的第一印象是“演员吗,穿成那样干什么”,但在听说朱迪意外救了女儿性命后,选择放过他们,还建立了友好关系。

但即使如此,朱迪和尼克始终是离死亡、离被革除警察职责很近的,他们得以继续推进,仰赖的是意外,是运气,以及对初心的坚持,例如朱迪在追抢劫犯的时候恰好救下了大先生女儿,以及尼克没有因为跟朱迪生嫌隙而完全放弃,选择继续搭档。

几乎所有的外力都把他们推往相反的方向,只是他们恰好有机会、有决心和谋略,才得以拒绝顺流而下。

这也自然引来一个疑问,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这样的社会?

借朱迪之视角,电影其实也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回答。

我们很容易代入朱迪去看待这一整个故事,对朱迪遭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感同身受,她带着希望进入动物城,屡受挫败,又不甘言弃,就像是一种理想主义象征,是我们心中仍有勇气和希冀的那一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电影似乎无意放大象征以及符号性,更多是在描述一个普通人,以及这个人与城市的动态关系。

这一点在视听语言上有所表现,在朱迪坐车初入动物城那一段,电影特意给了朱迪戴上耳机的镜头,耳机里传来的夏奇羊极具律动感和积极性的音乐,同时作为了这一段背景音,搭配动物城明亮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设施,视觉和听觉共同把朱迪和观众,带入对崭新未来的希望之中。

这种设计加入了朱迪自身的主动性,表明乌托邦只是她当时阶段性的想象。

之后的城市景象也与她的内心变化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去追踪水獭,还是潜入把发狂动物们关紧闭的地方,抑或是跟尼克坐缆车时的失落,总是黑夜,是水濛濛的雨天,城市的轮廓不再清晰,外化着她内心向暗的感受。

而她和尼克的选择,也不断对光与暗的象征产生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尼克对她敞开心扉时,背后逐渐从夜晚过渡到暖色的黎明。

包括他们最后侦破了羊副市长的阴谋,短暂地清扫了城市一部分阴霾,带动更多变化发生,视觉上也跟城市重新回到更和谐的关系,朱迪开始更关注局部的动静,看到动物在踢球会参与进去,不再和刚入城一样停留在光鲜的表面。

电影如此强调人与城市紧密的相关性,与其说是英雄主义刻写,我想更多是在说,某种意义上,普通个体的成长曲线,跟城市的成长曲线连为一体。

顺从,反抗;坚持,放弃;支持,反对;守旧,革新......每一步都牵扯着更多的变化,更多消极或积极的可能性。

是当顺从宿命和外力,选择种胡萝卜的那275个兔子的其中之一,还是当对更自由天地有所向往的朱迪?两种人,两种方向,两种人生。

怎么选择也许都没错,只是和动物城一样,城市的风气,思想的面貌,一切不存在于虚空之中,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和选择之中,无论是好的那种,还是坏的那种。

音乐/

配图/《疯狂动物城》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