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森希望《招魂》的票房回春,《泥脸》可以变成推理片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2 12:04 2

摘要:《招魂:最后的仪式》的预告片反响平平,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是《招魂》系列的终结版,该系列的首部作品票房火爆,讨论度也非常高。然而该片的续集一直在走下坡路,《THR》的影评人卡尔森承认,《招魂》系列的热度直线下滑,这也是该系列走向终结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不少人期

《招魂:最后的仪式》的预告片反响平平,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是《招魂》系列的终结版,该系列的首部作品票房火爆,讨论度也非常高。然而该片的续集一直在走下坡路,《THR》的影评人卡尔森承认,《招魂》系列的热度直线下滑,这也是该系列走向终结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不少人期待奇迹的发生,卡尔森希望《招魂》的票房回春。从编剧的思路来看,《最后的仪式》有点像《安娜贝儿》的结局,给人营造神秘的感觉,这种未知的世界令人害怕,也能打开全新的思路。这样的设定能够吸引人,影迷们对此感兴趣,这就是票房回春的基础。而且在好莱坞的这个阶段,恐怖片比较少,这也是《招魂》有机会脱颖而出的理由。

在卡尔森看来,华纳还能继续创造推理片,而且DC影业的作品,在这方面的潜力比较大。卡尔森给出了建议:《泥脸》可以变成推理片,作为《蝙蝠侠》以及《X特遣队》的单人电影或者剧集,《泥脸》本身就有很多贯穿全局的东西在里面,此类系列可以变成推理片,要有较强的逻辑价值。如果《泥脸》真的以推理片的形式呈现,那么它完全可以突破传统超级英雄电影的框架,转而探索更细腻的叙事风格。泥脸作为DC宇宙中一个极具可塑性的反派,其变形能力不仅体现在物理形态上,更可以隐喻身份的多重性——这使得他成为悬疑推理题材的绝佳载体。



影片可以借鉴经典黑色电影的手法,让泥脸在哥谭的阴影中游走,利用变形的能力制造不在场证明,甚至伪装成不同角色,混淆警方的调查。蝙蝠侠则需要在层层误导中抽丝剥茧,通过细微的破绽识破泥脸的伪装。这样的设定不仅能强化蝙蝠侠作为“世界最伟大侦探”的形象,还能让观众在解谜过程中获得参与感。 此外,泥脸的背景故事可以进一步深化。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人,因实验事故而失去固定形态,这种悲剧性内核可以赋予角色更多深度。影片可以探讨身份认同、自我迷失等主题,使反派不再只是单纯的恶人,而是带有复杂人性的存在。



如果《X特遣队》也参与其中,故事可以更加多元。比如,政府派遣小队追捕泥脸,却因他的变形能力陷入内部猜忌,甚至互相怀疑对方是否已被替换。这种心理战能让剧情张力倍增,同时为动作戏增添智斗元素。 总之,《泥脸》的推理片方向不仅能丰富DC宇宙的叙事风格,还能让观众在视觉奇观之外,享受一场烧脑的智力游戏。既然卡尔森希望《招魂》的票房回春,这位影评人还分析了该系列票房起起落落的重要原因——首部系列出炉的时候,正好是惊悚片火爆的年代,《第37号案件》以及《孤儿怨》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品,后来电影协会的审核严格了,这种类型的作品在市场上变少,热度也过去了,《招魂》后面几部系列自然也没有力量了。


如今,恐怖片市场似乎迎来了新的转机。流媒体平台的崛起让观众对惊悚题材的需求重新升温,而《招魂》系列恰好拥有成熟的IP基础和忠实的粉丝群体。卡尔森认为,只要新作能在保持经典元素的同时,加入一些符合当下审美的创新,票房回暖并非不可能。 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认为,《最后的仪式》在设定上借鉴了《安娜贝儿》的悬疑氛围,但导演似乎更倾向于心理恐惧而非单纯的视觉刺激。这种手法在近年来的优质恐怖片中屡试不爽,比如《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的成功,证明了观众更愿意为细腻的叙事和深层次的心理压迫买单。如果《招魂》能把握好这一趋势,或许能重新点燃市场的热情。



此外,卡尔森还注意到,近年来好莱坞的恐怖片产量确实有所下降,大制片厂更倾向于投资超级英雄电影或高成本科幻片,这使得中小成本的恐怖片反而有了突围的机会。《招魂》系列的制作成本一直控制得不错,如果能精准营销,利用社交媒体制造话题,甚至可能成为档期黑马。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如今的观众口味更加挑剔,单纯的Jump Scare(突袭惊吓)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如何在经典框架下玩出新意,将是决定《招魂》能否真正回春的关键。不过,如果制作团队能像首部曲那样,在恐怖氛围和角色塑造上多下功夫,或许这个老牌IP还能再创辉煌。毕竟,在电影的世界里,恐惧永远是最原始也最持久的吸引力之一。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