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伪纪录片这玩意儿,在流媒体时代变得愈发 “野路子”。以前还只是在电影院里小打小闹,偷偷摸摸挑战观众的认知边界,如今借着流媒体的东风,彻底撒欢儿生长,花样翻新得让人应接不暇。
伪纪录片这玩意儿,在流媒体时代变得愈发 “野路子”。以前还只是在电影院里小打小闹,偷偷摸摸挑战观众的认知边界,如今借着流媒体的东风,彻底撒欢儿生长,花样翻新得让人应接不暇。
它揣着 “真实” 的外壳,裹着虚构的内核。这层壳做得逼真至极,粗糙的镜头、自然的对话,乍一看真像哪个记者蹲点拍出来的纪实影像,可内里的故事全是编出来的。新技术、新平台、新观众就像三把肥料,一股脑儿往它跟前堆,硬是让它冒出了不少新模样。
《人咬狗》(1992,比利时) 那伙人,当年揣着 1.5 万美元就敢折腾。那点钱在电影圈连塞牙缝都不够,可他们凭着一股蛮劲,拉上亲友,用黑白胶片拍出了惊世骇俗的作品。现在不一样了,技术进步让拍伪纪录片的门槛一降再降,再也不用像当年那样捉襟见肘。
AI 一掺和,事儿就简单多了。谷歌 Veo3 这类模型,简直把制作门槛踩进了泥里。你脑子里有个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 “海盗开财报会”,不用费心写剧本、找演员、布场景,对着 AI 一说,它就能给你弄出个像模像样的短片。分镜头丝毫不差,节奏、画面还挺像那么回事,从创意到成片,快得能让你惊掉下巴。
想仿《人咬狗》的调调?AI 也能办到。那片子里的复古色调、镜头故意弄出来的抖动、偶尔闪过的画面雪花点,都是标志性元素。现在 AI 能精准复刻这些,弄出来的片段往网上一放,不知情的人真以为是从哪个旧档案库里翻出来的老片子,“历史感”“真实感” 噌地就上来了。
VR/AR 也来凑热闹。戴上那套家伙什,你就不再是隔着屏幕看故事的观众,摇身一变成为 “调查员”,往虚拟的事件现场一站,周围的一切都逼真得很。就说犯罪现场,血迹的形状、物品的摆放,都清晰得像能摸得着似的。你选条路走,剧情就跟着你拐,一点不含糊。这感觉,跟《人咬狗》里摄制组一步步陷进凶手的犯罪行为似的,你也被牢牢套住,想跑都跑不了。
流媒体平台上,观众能插嘴了。以前看电影,就像坐在台下看话剧,演员在台上演,你在台下看,顶多鼓鼓掌、喝喝彩,哪能干预剧情走向。可现在不一样了,Netflix 的《黑镜:潘达斯奈基》(2018,英国)开了个好头,你在屏幕上点一下,剧情就跟着拐个弯,结局可能完全不同。伪纪录片的 “假真实”,就这么变成了 “假参与”,观众的代入感一下子强了十倍不止。
《解除好友 2:暗网》(2018,美国) 更绝,弹幕能决定角色的生死。你在屏幕上敲几句评论,说不定就成了推动剧情的关键,角色的生死捏在观众敲键盘的手里,这感觉就像自己成了编剧的笔,在故事里指点江山,新鲜又刺激。
跨媒介这事儿,玩得更花哨。《灵异咒》(2005,日本) 不满足于只在电影里讲故事,弄了假博客、假网站,把虚构的事件拆成碎片往上面放。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慢慢就有人信以为真,让那虚构的事在网上真真切切地冒头、发酵。国内的 “麦克阿瑟宇宙” 也走这路数,在抖音发段 “将军讲话”,在 B 站上个 “幕后花絮”,各个平台串来串去,那角色倒像真活在网络世界里,有血有肉的。
《人咬狗》拿暴力开玩笑,用戏谑的方式展现犯罪,看得人心里发毛又忍不住接着看。现在的伪纪录片,管的事儿更宽了,社会上的各种事儿都能拿来说道说道。
“麦克阿瑟锐评” 系列,就特会玩。披着伪纪录的皮,让 “麦克阿瑟” 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把 315 打假、校园暴力这些社会热点扒得底朝天。那些尖锐的观点、辛辣的吐槽,从 “历史人物” 嘴里说出来,别有一番味道,听着就带劲,比干巴巴的评论文章吸引人多了。
韩国的李秀智,学 “江南妈妈” 拍伪纪录片,把精英教育的焦虑撕得血淋淋。镜头跟着 “江南妈妈” 跑补习班、参加家长会,那些攀比、焦虑、无奈,拍得真实又扎心。大家一看,哦,原来不止我家这样,都这么想啊,连带着那些象征精英身份的奢侈品都卖不动了,这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欺凌》(2011,美国) 这片子,也挺有意义。编了些贴近现实的案例,用伪纪录的手法把施暴者的心思掰开了揉碎了,他们的冲动、自卑、被误导,一点点展现在观众面前。学校拿去当教材,让学生们看完能有所思考,也算做了件正经事。
短视频平台上,伪纪录片也得改改脾气。长片子没人有耐心看,那就往短里剪。
1 到 3 分钟,就得有个大反转,开头抓眼球,中间埋悬念,结尾来个意想不到的转折。TikTok 上的 “历史人物 Vlog”,就走这路数。“秦始皇” 对着镜头抱怨 “奏折太多批不完”,“杨贵妃” 吐槽 “减肥太难”,跟《人咬狗》那慢悠悠铺陈剧情的调调比,快得不是一星半点,就适合大家在碎片时间刷一刷。
标题也得唬人,“NASA 隐瞒的登月真相!”“村口惊现不明生物,镜头拍下全过程!” 配上带血的图、模糊的黑影,怎么惊悚怎么来,算法就爱推这个。《致命录像带》(2012,美国) 在 YouTube 上疯传,靠的就是这招,让人一看标题就忍不住点进去,看完还想转发给别人看。
《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中国) 挺有意思,把伪纪录和民间科幻凑一块儿。一群执着的 “怪人” 拿着简陋的设备,在黄土高坡上寻找外星人,那股荒诞劲儿,跟《人咬狗》里凶手对着镜头讲杀人技巧的疯癫有得一拼。它还弄出个 “乡土伪纪录” 的新花样,把中国的乡土气息和伪纪录的真实感结合得恰到好处,看着既亲切又新奇。
快手、抖音上的 “宇将军伪纪录短剧”,也挺接地气。用方言土话瞎侃黑帮事,今天 “火并”,明天 “谈判”,场景就在村口小卖部、田间小路上,拍得跟街坊邻居聊天似的。这种风格倒也拉拢了不少不爱看正经纪录片的人,大家看得乐呵呵,还能在评论区聊几句剧情。
但麻烦也不少。伪纪录片这东西,假得太真了,就容易出乱子。
《阿波罗 18 号》(2011,美国) 瞎编 NASA 档案,弄了些模糊的月球影像,说上面有外星人,愣是把登月阴谋论炒得更火了,好多人信以为真,对着 NASA 的官方解释嗤之以鼻。韩国那 “江南妈妈” 视频,拍得太像真的了,结果有人把账算到艺人韩佳人头上,觉得她就是那样的人,害得她被网暴,有口说不清。你看,假的东西,真能搅乱现实。
《致命录像带》拿暴力当乐子,镜头对着血腥场面怼着拍,看得人头皮发麻。有人就骂,这不是往受害者伤口上撒盐吗?把别人的痛苦当成娱乐,也太没底线了。还有 AI 弄出来的那些假犯罪视频,拍得跟真的一样,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怕不是要把社会吓出毛病,引发恐慌就糟了。
说到未来的趋势,伪纪录片在流媒体时代简直像坐上了火箭,还有不少新花样要折腾出来。
一是 “AI 个性化定制”将更疯狂。未来,若你想看“唐朝诗人直播带货”的伪纪录短片,AI能瞬间根据你的喜好调整风格——偏爱搞笑的就加入李白醉眼朦胧砍价的桥段,热衷严肃的便呈现杜甫针砭时弊的纪实访谈。每个人看到的版本都独一无二,宛如量身定制的“真实幻觉”。
二是 “实时互动叙事”将深入升级。如今弹幕影响剧情只是初露端倪,未来或将根据观众实时投票决定故事走向,甚至通过语音、动作参与拍摄——例如对着屏幕喊“别开门”,角色真会陷入迟疑。这种“边看边改剧情”的模式,会让伪纪录片的“伪参与感”彻底引爆。
三是 “跨媒介宇宙”将无限扩张。一部伪纪录片不仅限于流媒体平台播放,更可能在游戏中埋藏线索,在社交平台开设“角色账号”更新动态,甚至在现实中上演“行为艺术”——比如为虚构的“失踪案”张贴寻人启事。观众需化身侦探,跨平台拼凑真相,最终发现自己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四是 “社会议题介入将更尖锐”。凭借流媒体的传播速度与广度,伪纪录片能更迅猛地直击社会痛点。未来或将涌现更多类似“麦克阿瑟锐评”的作品,以戏谑的伪纪录形式戳破“皇帝新衣”,甚至在短期内掀起公众讨论、推动现实变革。当然,这也意味着将面临更严监管与更大争议,但争议愈烈,其生命力或愈发旺盛。
说到底,流媒体时代的伪纪录片,早不是单纯的片子了。
它是个工具,能装技术,把 AI、VR 这些新东西都裹进去,玩出各种新花样;能搞批判,借着虚构的故事吐槽社会现象,比直来直去的批评管用多了;还能让大伙说话,观众能参与剧情,普通人也能拿着手机拍一段,表达自己的想法。
AI 让更多人能玩这个,不管专业不专业,有想法就能试试。但关键还得想明白:为啥要弄假的?是为了表达观点、引发思考,还是就为了博眼球、赚流量?
不然,就真成了《人咬狗》里那台摄影机,看似只是记录,实际上却在推波助澜,把人都框进谎言里,还乐呵呵的,浑然不知自己闯了多大的祸。
来源:海剑(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