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片我们一直没写,因为编辑部大家的评价也比较分化,一直没决定谁写,我算是比较喜欢的那一派,就拿了过来, 想给这部片和第一次拍长片的这位年轻导演一些鼓励。
今晚聊一部已经上映有一段时间的新片:
《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这部片我们一直没写,因为编辑部大家的评价也比较分化,一直没决定谁写,我算是比较喜欢的那一派,就拿了过来, 想给这部片和第一次拍长片的这位年轻导演一些鼓励。
这个片子不管是放在暑期档还是全年,都算是很独特的片子,它选择用悬疑片的方式,去讨论东亚亲子关系,如果更具体一些,是东亚家庭中的母女关系。
故事表面上看是一个离观众很远的奇情故事,片名就能读出这个味道,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每个词都有一些类型层面的想象空间。
甚至杀人就是全片的第一场戏 ——张子枫饰演的江宁在一段花样滑冰的长镜头里,用脚上的冰刀抹了另一个女孩的脖子,最后她定格在镜头前面,形成被动的脸部特写,一张病态的满是鲜血的脸上,慢慢露出了微笑(说句题外话,光凭这个镜头,张子枫确实已经是同龄女演员里绝对的翘楚了)。
但随后,当片子开始回溯杀人之前的几个月发生的一切,一切变得离我们越来越近。
正文
(以下严重剧透)
整个故事是没有前情的,开始进入正序时间线的第一场戏,就直接把电影最核心的矛盾呈现出来了 ——一对母女的矛盾。
那是一场滑冰场上的争吵戏,花样滑冰职业选手江宁抱怨妈妈(同时也是她的教练)王霜偏心其他选手,而不对自己的培养不够专注。
王霜没有理会女儿的抱怨,反而在女儿喊妈妈的时候怒斥了回去 “说了多少遍了 ,冰场上没有妈妈,只有教练。” 这句话在这一刻还只是凸显王霜严格的一句普通台词,但当你看完全片,全片最恐怖也最有批判性的内容,其实已经在这句台词里了(我后面会再聊这句)。
这些争吵以妈妈最后留下了一句 “你毁了我的人生还不够,现在还要毁了我的事业吗?”告终。
这是主创厉害的地方,仅用了几段争吵就把矛盾,人物关系,对后面矛盾彻底爆发的铺垫都完成了,作为类型片,叙事效率很高。
主创在这段争吵后开始逐步释放电影的第一个疑点 ——妈妈对待女儿江宁滑冰训练的态度,有时候好,有时候坏,有时候就像放弃了她一样,拒绝培训她,有时候又把她当做最重要的队员,各种资源倾斜给她。而对应的是,从妈妈的视角的画面里,女儿的花样滑冰水平,也是有时候非常好,有时候非常差,不像一个人。
在这时候,女二钟灵突然出现了,她是在冰场看门的女孩,这个角色是典型的 “幽灵式”人物,没有任何来处以及过去的交代。
但她和女主江宁有不少极端的对应,一个老实沉闷,一个反叛开朗,一个家境安稳,一个没有妈妈,江宁是花样滑冰的职业选手,但大部分时候水平都很糟糕,钟灵是冰场看门的闲散人员,但是是花滑天才,江宁痴迷胜负,钟灵厌恶比赛,二人几乎没有任何重叠,是镜像反转关系,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时候钟灵只和江宁有来往,经常凭空消失。
观众应该看到中途,就能因为大量疑点而开始怀疑钟灵是否真实存在,她实在太像类似《黑天鹅》中那样高压和完美主义之下形成的,江宁的另外一个人格。
但电影厉害的地方,正是不会因为大家怀疑这点而走向无聊,反而观众会因此打开新的视角,去注视另一个人物。
那个奇怪的母亲,王霜。
因为编剧特意在江宁和钟灵之间,塞了人格分裂无法解释的另一条线 —— 妈妈王霜也能看到钟灵,甚至和钟灵有互动,她对钟灵表现出了巨大的赏识,并且一直在试图邀请钟灵加入花滑队。
而当你把视角转移到妈妈王霜身上,你会发现一个比江宁的人格分裂更耸人的信息, 她和江宁的全部对手戏,所有日常生活,哪怕是在家里吃饭,没有一句是和滑冰无关的。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头看开头第一场争吵戏的那句台词:冰场上没有妈妈,只有教练。
也就是说,江宁的冰场,早就延伸到了生活中的每一处,所以哪怕王霜就在她眼前,她依旧是在任何时候都没有 “妈妈”的,只有教练。
在前面那些争吵里我们其实已经可以得到一些信息,江宁的妈妈曾经是花滑天才,因为生下江宁而中断了职业生涯,放弃了梦想,成了一名教练,全心培养女儿十几年,希望她能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
这种近乎病态的追求,给那条人格分裂本身无法解释的王霜和钟灵的线,一个最可怖的解释 ——王霜对钟灵的赏识,不是对钟灵的赏识,是对作为天才的江宁的另一个人格的赏识。
联系中间王霜车里一闪而过出现的精神医院的挂号单,她多次挂掉的医生电话,电影真正的反转来了 —— 妈妈王霜一开始就知道钟灵是女儿江宁的精神分裂人格,但当她发现那个人格是一个花滑天才的时候,她对赢这件事的病态追求让她选择了隐瞒这件事,任由钟灵在江宁身体里发展。
这是电影第一个优点,她在一个女孩在优绩主义的人格分裂的故事里,做了一组 “分裂”的对照:
江宁是病理性的人格分裂,把她的花滑天赋分裂成了一个天才人格,去满足妈妈拿自己实现梦想的病态要求。
但这个分裂的因,对应的是妈妈的社会性的 “人格分裂”,妈妈的身份被泯灭了,只剩下追求赢和成功的“教练”,这也是东亚家庭中,很多父母或多或少的“分裂”。
放在同一个档期,或许这也是郎朗的故事的另一个 “拍法”。
而这个片子更可贵的地方,是电影的表达没有停留在这种对父母的批判上,它继续流露出了女性主义的一面,对王霜这个角色在批判的基础上,释放出了一种同情。让王霜这个角色成了中国电影历史上,鲜有的可以去讨论 “产后敌对”的角色。
在王霜和医生零星的电话里,我们可以得知江宁的精神疾病有家族史,再联系开头争吵里王霜那句 “你毁了我的人生还不够,现在还要毁了我的事业吗?”。以及她把妈妈身份的弱化,教练身份的强化。
这些都可以被视为编剧的暗示,暗示这个母亲曾经也有过精神病史,她对女儿的恨是确实存在的,并非像很多电影里母亲不管是什么样糟糕的教育方式,都是出于爱。
她就是出于恨,出于对生育这件事的恨,也因此这个家庭中没有男性,没有丈夫,没有父亲,也是合理的,她不可能不恨让自己因为生育而断送自己职业生涯的人。
她对这个事件带来的 “结果”,也就是生出来的女儿,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有恨,但也有爱,只是这种爱夹杂着一种寄托。因为是女儿,所以她把女儿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慢慢重叠了,本质上是她在爱过去的自己。
她不止一次对钟灵说过,你像我年轻的时候,但她却从未对江宁讲过这句话,因为她觉得只有天才的人格才是自己的女儿,钟灵能实现自己年轻时因为生孩子而放弃的梦想。
这点也反哺到人物动机,成为王霜没有带女儿去看病的最大动因。
这是电影的第二个优点,也是更稀缺的优点。
毕竟拍电影骂爹妈谁都会,也更容易,但去说我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很难的,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当然,最后我也必须写到缺点。
这个片子的结局是泄气了的,它空降了一段母女的和解,以及江宁和钟灵合二为一,完成了自己之前一直无法完成的花滑动作,一切都得到了解决。
我不反对这种和解,毕竟是类型片,需要考虑最大部分的受众,而且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中,母女的和解会因为女性的共同处境而来的更合理一些。但合理不代表你不需要铺垫,王霜在前面的故事里已经主动灭杀了自己的 “妈妈”身份,如此病态的角色,要拾回这个身份需要的推动力是非常巨大的,但电影里几乎没有,她只是目睹了女儿人格分裂下的一次崩溃,就对女儿说出了“我们退赛吧”,坦诚了自己当年其实也并非天才,如果没有生育,本身也拿不到冠军,毫无给观众的铺垫。
也因此,江宁这个角色的最终落点也受影响,她最终讲出了 “没有一个压迫我的母亲,我又如何为自己开脱呢?”这样的话,这句台词特别好,但还是一样的,这种意识和妈妈的回归被压在最后的几分钟里,完全不足以讲清楚意识的由来,她的转变。
这些导致片子也成了一种精神分裂,8 0% 的精彩和2 0% 的糟糕。
来源:老夏看商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