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记》:在绝望里寻找微光,这才是伊朗新浪潮的精髓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29 07:11 2

摘要:《浮城记》又名《铁岛》,是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早期的代表作品。作为其第二部长片(首部为2002年《奔向黎明》),该片标志着拉索罗夫从短片实验向成熟作者风格的转型。早于引发国际关注的《白草地》(2009)、《手稿不会燃烧》(2013),此片是理解其社会现实

《浮城记》又名《铁岛》,是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早期的代表作品。作为其第二部长片(首部为2002年《奔向黎明》),该片标志着拉索罗夫从短片实验向成熟作者风格的转型。早于引发国际关注的《白草地》(2009)、《手稿不会燃烧》(2013),此片是理解其社会现实主义美学形成的重要文本。该片荣获2005年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也是奠定其国际声誉的关键作品。2020年柏林电影节将其选入“新现实主义考古计划”。

1. 故事梗概与核心冲突

《浮城记》讲述的是,在波斯湾某片被遗忘的海域,一艘锈迹斑斑的废弃油轮成为数百名底层流亡者的栖身之所。这群被社会体制抛弃的人——包括失业工人、难民、妓女、孤寡老人、失学儿童——在老船长努尔的统治下建立起一个“海上乌托邦”。努尔为此建立了一套自治体系:他给所有人工作,让孩子读书,以此换取每个人无条件的服从,并维系着原始的文化传统和宗教礼俗秩序。

在船上,努尔是唯一能自由来往于船和陆地之间的人,为船上人提供必需的生活物资和陆地的信息。除此之外,船上人被禁止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只有努尔的一部手机可供大家与岸上的亲人联系。

维持所有人生计的经济来源,一方面是向居民征收的“居住税”,一方面是盗卖船上拆解下来的废旧钢铁等物资,还有就是努尔利用关系(用船上人员的身份证)办理绿卡,然后卖给有需要的人。他用这些钱为船上的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并向居民许诺攒够了买地的钱,大家“即将登陆新家园”,却隐瞒了油轮即将沉没的真相。

而面对政府官员一日紧于一日的驱逐令,努尔表面上组织居民以“海上浮城主权宣言”相对抗,暗中则设想钻空了船上残留的油罐,盗取了觊觎已久的石油。凭借倒卖这些石油的所得,努尔买下了一块贫瘠的荒地。终于,他带领居民将油轮凿沉,踏上了陆地。

当居民们发现努尔精心编造的“陆地新家园”承诺竟是谎言时,努尔却兴奋地向众人指点,称将在荒芜的土地上建起美丽的公园和崭新的学校——虽然这更像是他给众人描绘的另一幅虚幻愿景。

2. 政治隐喻与人道关怀

拉索罗夫的电影以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著称。作为伊朗电影新浪潮精神的延续,如果说阿巴斯的电影更关注个体身份,拉索罗夫则着力揭露系统性的生存困境,通过特定情境隐喻更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

由于作品直指社会敏感问题与权力核心弊端,拉索罗夫长期受到伊朗当局限制:其电影几乎无法在国内公映,拍摄许可亦极难获得。也正因此,西方影视界一直聚焦于拉索罗夫的“禁片导演”身份,追捧其所谓在审查缝隙中生长出的影像抵抗基因。而拉索罗夫自《浮城记》之后的创作,包括2024年戛纳获奖影片《神圣无花果之种》,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无意地“迎合”了西方的口味,过于凸显尖锐的体制批判和集体性的政治控诉,导致一定的艺术失重感。反观《浮城记》这样的早期作品,则更可见拉索罗夫政治隐喻之下普世而真切的人道关怀,充分体现出他在绝望中捕捉人性微光的能力。

在影片《浮城记》中,拉索罗夫选择直面世界的生存残酷。他巧妙借用废弃的油轮作为福柯理论的异托邦实验室,“浮城”则是空间政治学的隐喻载体、微观的权力生态。顶层甲板是船长努尔发布神谕的“权力中枢”,中层船舱是商人垄断资源的“资本阶层”,底层轮机舱是赤脚拆解钢板的“无产阶级”。船体锈蚀象征权力机器的腐朽,无尽海域映射民众的无归属感。影片聚焦那些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群”,试图将“漂浮的底层”凝固为历史证言,呈现出权力、生存与反抗的永恒命题。

作为拉索罗夫作者性的奠基之作,影片中的人们尽管在破败的油轮上生存艰难,等级分明,处境绝望,却仍有对未来的希望(如努尔画饼式描绘的美好蓝图),生动反映了生存与希望的矛盾;努尔掌握绝对权力,其他人则失去自由,只能服从,影片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权力本质和自由意义的思考;努尔既给人们提供了工作和生存的机会,又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交织。较之拉索罗夫之后作品中人物趋于政治化、脸谱化和简单化的不足,《浮城记》中的努尔形象则更丰满、更立体,也更耐人寻味。

影片中,努尔的助理艾哈迈德与一位年轻女子相爱,而女子的父亲想将其嫁给陆地上的有钱人。努尔为了维护自己在船上的绝对权威,对试图逃跑的艾哈迈德进行了严厉惩罚,反复将其浸入海水中迫其屈服,以儆效尤,让船上其他人不敢再挑战其权威。而当努尔带领居民最终离船登陆之时,他并未撇下奄奄一息的艾哈迈德,甚至还特别安排行将远嫁的新娘与艾哈迈德见了最后一面。

3. 冷峻美学与克制叙事

影片《浮城记》是拉索罗夫在拍摄许可被拒后,秘密用16mm胶片拍摄于波斯湾真实废弃油轮。电影制作成本低,画面粗粝,但这种质感反而增强了真实感,赤裸裸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存的艰难。

影片成功避免了戏剧化煽情,通过细腻观察,运用长镜头、自然光、极简对白,以及精心构建的看似平静的日常场景和克制叙事,展现高压环境下人性的挣扎、道德困境与无声反抗,引导观众感受与思考背后的沉重现实,影像具有沉静而强大的力量。

虽然是早期作品,但拉索罗夫已能娴熟运用其后来所擅长的长镜头技巧。摄影机扫过锈蚀钢板与破败拥挤的生活空间,真实展示居民徒手拆解船体金属换粮的日常,营造出油轮上压抑和窒息的氛围。其间也穿插着几个超现实的场景,如在船舱里举行婚礼、年轻人偷看电视等,呈现出浪漫与残酷并存的奇异感觉。

拉索罗夫在影片中刻意消解对白,全片对话仅三十七句,代之以环境音构建压迫感——用钢铁与海浪谱写的体制性死亡通知书:海浪撞击船体的低频轰鸣、金属切割声如体制齿轮碾轧,而夹杂着的祈祷诵经声最终渐变为了暴动嘶吼。影片采用全自然光拍摄,船长努尔总处于顶光圣像位,居民面容隐没在油污阴影中;只在结尾处,才有绿苗在水下折射的光影中颤动,带来一丝希望。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