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苦难叙事:拉索罗夫电影中的伦理困境与形式创新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26 07:48 2

摘要:1972年10月23日出生于伊朗设拉子,毕业于设拉子大学社会学专业。 1991年,编导个人首部短片《Friday》,进入演艺圈。2002年,其首部长片《奔向黎明》获第21届曙光旬国际电影节水晶神鸟奖最佳处女作。 2005年,《浮城记》获第3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Mohammad Rasoulof),伊朗著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其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国际影坛备受瞩目。

1. 个人经历

1972年10月23日出生于伊朗设拉子,毕业于设拉子大学社会学专业。 1991年,编导个人首部短片《Friday》,进入演艺圈。2002年,其首部长片《奔向黎明》获第21届曙光旬国际电影节水晶神鸟奖最佳处女作。 2005年,《浮城记》获第3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金孔雀奖最佳影片。2011年,《再见伊朗》获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导演奖。 2020年,《无邪》获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2024年,《神圣无花果之种》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特别奖和评审团特别奖、第1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奖,并获第8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提名。

由于作品直指社会敏感问题与权力核心弊端,拉索罗夫长期受到伊朗当局限制:其电影几乎无法在国内公映,拍摄许可亦极难获得。2010年,因未取得许可拍摄电影遭逮捕,曾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后减刑至一年。2017年,护照被伊朗政府注销。2019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年旅行禁令以及终身禁拍电影。2023年7月,被判处入狱8年,并处以鞭刑、罚款及没收财产。在面临长期监禁和体罚的巨大威胁下,拉索罗夫于2024年2月秘密离开伊朗,前往德国。

2. 艺术地位

拉索罗夫是当代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导演之一,尤其被视为伊朗电影新浪潮(1960-70年代发端)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贾法·帕纳西、阿斯哈·法哈蒂等导演齐名。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电影艺术家,更因在巨大压迫下坚持创作自由、为不公发声的勇气,而被视为艺术抵抗与良知的象征。

3. 创作风格

拉索罗夫的电影以深刻的社会现实主义著称,风格冷静内敛、充满人道关怀。其镜头常聚焦于普通民众,特别是社会边缘人群、底层劳动者及面对不公体制压迫的个体,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核心主题是揭露社会问题。其电影避免戏剧化煽情,通过细腻观察,运用长镜头、自然光、极简对白,以及精心构建的看似平静的日常场景和克制叙事,展现高压环境下人性的挣扎、道德困境与无声反抗,引导观众感受与思考背后的沉重现实,影像具有沉静而强大的力量。

尽管扎根现实,其作品有时也带有寓言色彩和象征性,通过特定情境隐喻更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

4. 代表作品

(1)《浮城记》:影片讲述了一群生活在一艘废弃油轮上的人的故事。仿如超现实的世界,又如一个国家的缩影。人群由“船长”管理,掌握绝对权力,是船上唯一能自由来往于船和陆地之间的人,既给人们提供了工作和生活的机会,又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而其他人则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于他。这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荒唐得出奇,却又真实的可怕。

(2)《白草地》:影片巧妙编织诗歌、神话讲述寓言,描述一个男人游历伊朗各地收集人们眼泪的故事。通过“收集眼泪”的荒诞旅程,暗喻伊朗民众被压抑的集体创伤,含蓄而深刻地触及社会中的禁忌、压抑与无法言说的悲伤。《电影手册》评价其“以诗意的忧郁包裹尖锐政治批判,每一滴眼泪都是无声的控诉。”被誉为伊朗新浪潮美学的巅峰之作。

(3)《谎言》:影片在幽默与绝望交织中,将社会结构暴力具象化为个人悲剧,展现经济压迫下普通人的道德崩塌。主人公瑞扎因替工人争取权益而失业,迁至北部郊区养金鱼维生。为抢夺其土地,各方威迫利诱无所不用其极。他逐渐发现,对手不仅是企业,还有政府、法庭甚至邻居……

(4)《无邪》:由四个相互关联的短片组成,均聚焦死刑制度及个体在执行命令时面临的道德困境。克制的镜头下暗藏惊雷,对体制化暴力的哲学拷问迫使观众思考:我们离“平庸之恶”有多近?

(5)《神圣无花果之种》:影片从社会批判转向心理惊悚。一名调查法官的枪在家中不翼而飞,其地位乃至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他开始怀疑妻女参与其中,进而在家中逐步采取严厉措施。严酷的社会规范由此取代了家庭生活的温馨,生动展现极权如何内化为个体的精神牢笼。

5. 争议与批判

(1)西方视角的局限:部分西方影评过度聚焦其“反抗者”标签,相对忽视其作品在电影本体上的艺术创新(如《白草地》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2)叙事晦涩性:影片中的部分隐喻过于隐晦(如《无邪》的碎片化结构),可能削弱普世共鸣。

(3)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有观点认为其创作有时政治倾向过于强烈,可能导致艺术性受损,出现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失衡(如《神圣无花果之种》中女儿“杀害”父亲的隐喻性情节)。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