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比《权游》多,剧情却崩成吐槽大会?

非凡影视 欧美剧 2025-07-25 19:40 2

摘要:如果说《三体》是中国科幻的一张王牌,那么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就是全球科幻的“祖宗级”神作。

如果说《三体》是中国科幻的一张王牌,那么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就是全球科幻的“祖宗级”神作。

这套作品曾在1966年被授予“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系列小说”称号,被誉为“科幻圣经”,更重塑了一代人对科技、历史与文明兴衰的理解。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部神级IP,影视化改编是不是等于给自己找麻烦?

果然,自从Apple TV+砸重金改编剧版《基地》后,吐槽声就从未停止。尤其是前三季,简直像是《基地》宇宙里的“滑铁卢”。

可就是这样一部前两季被群嘲的作品,如今在第三季竟然有点“逆风翻盘”的架势?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部“砸钱比《权游》还狠、却一言难尽”的科幻大剧——《基地》第三季。

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的银河帝国——表面繁荣盛世,实则早已千疮百孔。

只有一位天才数学家哈里·谢顿,看穿了一切。

他发明了一门神奇的学问——心理史学,可以通过数学模型预测整个人类的未来趋势。

预测结果惊掉下巴:帝国将在五百年内土崩瓦解,随后是三万年无政府、无文明、无希望的黑暗时代。

这个“惊天预言”立刻引起皇室高层恐慌,帝国对谢顿进行了公开审判。

谢顿顺势抛出“银河百科全书计划”,表面是要保存人类智慧,实则是在帝国眼皮底下启动“文明重建”计划。他与帝国达成妥协,被流放至银河边缘的端点星,成立了“第一基地”。

而他私下还建立了第二基地,暗中掌控大局,负责修正无法预料的变数。

简而言之,这不只是一本小说,而是一场贯穿千年的历史操作系统。

咱们得承认,剧版《基地》的视觉效果,那叫一个炸裂,光是单集成本就超越了《权游》后期,但观众却不是买账的。

为什么?两个字:魔!改!

原著中,银河帝国只有一位病弱多疑的皇帝。剧版干脆“克隆人三位一体”——

白昼掌权,黄昏谋略,黎明培养中。

听起来很高科技?实际上却成了无聊的“宫廷内斗”。帝国不再是庞大政治体系的象征,而像极了一场三人斗地主的剧本杀。

原著盖尔是个工具人男数学家,剧中却变成了关键线索的黑人女性天才。

角色提升OK,但编剧非要加段狗血爱情线,还给她安排了个谢顿养子谈恋爱,整个“爱情驱动宇宙”设定简直让人下头。

原著谢顿是精神领袖、战略天才,结果剧里被塑造成PUA大师,说的话都像是在“发传单”——你以为他在拯救文明,其实他在“精神控制”。

最后还被养子刀了……原来谢顿教授也会“走剧本”。

原著中的机器人伊图,是个全能谋士型男性,关键角色。

剧版直接改成女管家,不仅掉智商,还成了工具人。这性别改得不只是性别,而是改没了角色灵魂。

说点公道话,虽然前两季被骂惨了,但《基地》第三季确实有些“回暖”的苗头。

比如:

故事节奏更紧凑,主线清晰,狗血戏码少了。帝国内部的克隆体危机加速爆发,白昼决定打破传统,结婚生子。克隆帝王的“神性”遭质疑,引发宗教和政治冲突,推动剧情转向哲学思考。盖尔终于与失散多年的女儿塞佛重逢,开启母女协作抗争命运的“新篇章”。

而塞佛,也成为了唯一一个经历过两次“谢顿危机”的超级存在,几乎可以说是全剧最大变量。

她的出现,不只是对谢顿理论的挑战,更可能是心理史学最大的“漏洞”。

老实说,《基地》就像一碗参杂了玫瑰和玻璃碴的汤。

你想喝吧,怕割嘴;你不喝,又怕错过点什么。

剧版虽然改得一塌糊涂,但也不能否认它:

视觉效果顶级:场景宏大、设定炫酷,简直是太空版“维密秀”。思辨内核仍在:虽然披了“宫斗”皮,但帝国崩塌、人类命运、科技与信仰冲突等议题依旧锋利。哲学隐喻深刻:从心理史学到命运宿命,从个人意志到集体崛起,几乎每集都能引发思考。

更重要的是,阿西莫夫本人的原著设定太过强大,哪怕改得再偏,也难以掩盖作品本身的光芒。

因为我们在等的,不只是剧集翻身,而是科幻精神的再次发光。

《基地》代表的从来不只是故事本身,而是“文明在黑暗中找寻光”的勇气。

就像现实世界——哪怕制度崩溃、环境恶化、科技失控,但人类仍然愿意相信:“只要守住知识与理性,我们就还有希望。”

这,才是《基地》的灵魂所在。

你也追《基地》了吗?你愿意给第三季一个“翻身”的机会吗?

欢迎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聊聊科幻,也聊聊未来。

来源:芒果成长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