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不是,为了让巧克力难吃,你们在里面放煤油是几个意思?

非凡影视 欧美剧 2025-07-20 06:02 2

摘要:《兄弟连》第四集里有这么一名场面,韦伯给了荷兰小男孩一块巧克力(D口粮),这小男孩啃了一口以后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

《兄弟连》第四集里有这么一名场面,韦伯给了荷兰小男孩一块巧克力(D口粮),这小男孩啃了一口以后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

但这个画面有两个硬伤~

1、这看起来5-6岁的小男孩正开始要换牙,如果是真的D口粮,这一口下去门牙绝对能崩。

2、按照D口粮的味道,这小男孩吃完能露出笑容就有鬼了~

其实很久很久以前我就写过D口粮的文章,但现在既然做了饮食历史领域,就更详细的给大家再说说这人嫌狗厌的巧克力棒子。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本身吧,美国人也早就有类似的应急口粮,也被叫做铁口粮Iron Ration。

这玩意差不多是1906年定型的,里头有三块牛肉汤粉混合炒熟小麦粉的浓缩坨坨,以及三块巧克力,用途上来说,每一份都是一餐。这么一罐刚好可以满足士兵一日三餐的需求。

虽然理论上来说这一坨东西可以干吃,但事实上这玩意即便是泡水炖成糊糊的口感都很拉胯。

美国参加一战以后,有200万个罐头连着美军被送到法国。但美军基本就是拿走巧克力当零食,这一坨牛肉粉+小麦粉根本没人吃,估计最好的结局就是拿去给钓鱼佬打窝。

所以一战结束后,这种打窝罐头立马停产,1922年,美军从陆军口粮清单里划掉了这货。

1920年,基于一战时期的一系列食品问题,包括并不限于食材营养搭配、物流配给、能量密度、防腐保险等问题,美国在芝加哥开办了一个叫军需生存研究实验室(Quartermaster Subsistence Research Laboratory)的部门。

这部门不但做研究,也会出一些指导手册以及进行军需官培训。

然后在接下来几年时间里,这个实验室针对应急口粮的研究一直来回扯皮。矛盾点主要在于,作为应急口粮,每个大头兵兜里都得日常揣上一份,而且必须是兜里。

这就意味着这份口粮不能大,也不能重。

所以当时有人提议要不把肉类和谷物取消吧,就用能量密度更高的巧克力。但另一方人认为,没肉没谷物的这能叫一顿饭么?不行!

这里值得吐槽一下英国一战时期的应急口粮,可可、咖啡、茶、奶粉……我NM你们真的是应急啊!

这种扯皮来到了1932年,当时骑兵出身的实验室部门老大伊斯克上校(Colonel Rohland Isker)尝试性的给骑兵设计了一款12盎司重(约340g)的巧克力+糖+花生酱混合能量棒。

不过这事儿没下文,一方面是美国都快没骑兵了还骑个锤子。二方面是大家都反映这货很容易融化,而且甜到齁嗓子。

1935年,时任实验室培训学校校长的保罗·罗根基于之前失败的骑兵能量棒开始优化工作。

他的主要设计理念是:

1、要在尽可能小的包装内提供尽可能高的能量;

2、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正常食用;

3、尽可能提高适口性,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天天吃。

前两点后面都实现了,第三点被划掉了。

毕竟作为一个随身携带的应急口粮,做的好吃的话肯定会有大头兵在正常条件下当零食啃。尤其是以美军的军纪……

1937年设计完成,罗根跑去和好时公司谈生产单子,第一版的D口粮出炉。

对,罗根去和好时谈的时候,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就是“这东西只能比煮土豆好吃一点点”

这个是罗根的原话,他为了让巧克力更难吃,甚至尝试过添加煤油……

虽然说后续正版的配方里是真没看到煤油,但我在MRE论坛里找到这么个说法……

不过正规成品里到底是否有批次添加了煤油现在也没法考证就是了,但设计总说尝试过添加煤油,战士回忆录表示吃出过煤油,那大概就真是有煤油吧……

从上面那个配方去看,得不出标准比例,它的parts无法对应重量。但可以确定的是,可可用量应该和现代黑巧类似。

因为罗根设计时要求这块巧克力熔点要达49℃,远高于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毕竟糖奶加多了,熔点会直线下降。

另外它里面还添加了燕麦粉和维生素B1。

燕麦粉除了给巧克力添加蛋白质以外,也能更好的吸附可可脂,这么以来能有效防止酸败,提高保质期。

然而缺点就是,高可可比例+燕麦粉的搭配让这块巧克力不能按照普通巧克力那样以半液态浇筑在模具里成型,而是得高压压铸,这赋予了D口粮崩牙的特性。

至于为啥添加维生素B1而不是其他维生素,这除了B1本身带点苦味能让巧克力更难吃以外,它也更不容易变质。

当年好时的第一批样品,这会儿还是油皮纸包装。但很显然,纸包装揣在大头兵袋子里很容易磨破↓,这个是1937年4月-6月好时的第一批产品,9万块。

包装工上除了写着配方,还标注着慢点吃,让您半小时吃完。官方说法是吃的太快容易胃疼和烧心,这是对的,毕竟高浓度可可里的咖啡因是会刺激到胃黏膜。但大头兵普遍表述,得用刺刀或者枪托才能砸开的巧克力也确实吃不快……

这种油皮纸包装的D口粮主要被送到了菲律宾、巴拿马之类比较热的地方做了一些测试,士兵的反应不知道,但官方是认为不错,至少不会化。

到1942年,小日子也炸了珍珠港,美军认为这种油皮纸包装确实不行。万一小日子用毒气呢?这包装破口了有安全隐患,得改!

这种包装就比较普遍了,玻璃纸+封腊盒子。内容物不变,一块D口粮4盎司(113g),每块提供600大卡,每个士兵携带一份(三块),每天1800大卡热量,属于摸着成年男性每日所需热量的下限。

当然士兵吐槽的还不光是硬和难吃。

包括因为运输和携带时的温度湿度不稳定导致的巧克力表面霜化,结果士兵就以为这货坏了扔了。

这让军需处要求生产商在1943年2月的版本里加上了这么一句话“Storage conditions may cause the surface of the bar to whiten. This does not affect its eating quality”

大意反正就是“储之不善,表生白霜,然食如故”

另外美军参战早期主要也就在太平洋、北非地中海那块炎热区,得痢疾拉的昏天黑地的不少。刚好D口粮因为缺乏膳食纤维以及可可单宁较高,容易让人便秘…… 恰好能对冲痢疾,所以一群大头兵还会管这玩意叫Dysentery-Ration(痢疾口粮)。

好了虽然我没吃过这玩意,但大体上来说能够get到一些为什么D口粮当年被人嫌狗厌的原因。

燕麦粉是很难吃没错,但它里头的比例并不高,也不至于人嫌狗厌的。

高可可含量也很难吃没错,但撑死了也就是现代70%比例黑巧克力的水平,不至于人嫌狗厌的。

但毁就毁在了预期上。

当一个美国大兵拆开这一个看起来是巧克力,闻起来也是巧克力,本身脑子都做好了丝滑香浓甜腻的预期,但一口下去不但咯牙,放到嘴里完全就是压缩可可粉的口感时。这种反差才是被嫌弃的主因。

再联想一下美军当年在德国法国拿这种巧克力去骗妹子……作孽啊!

来源:烩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