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后》:一部非常时尚且充满情感的男孩电影杰作外加僵尸元素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16 01:20 2

摘要:全球院线正在热映丹尼·博伊尔和亚历克斯·加兰的僵尸动作片《28年后》,包括尼基塔·拉夫列茨基在内的影评人都为之倾倒。他将告诉你,这不仅仅是一部姗姗来迟的续集,更是一部充满电影表现力的独立杰作。莎士比亚、大卫·鲍伊和动漫《进击的巨人》与它有何关联?长评中自有答案

《28年后》:一部非常时尚且充满情感的男孩电影杰作外加僵尸元素

全球院线正在热映丹尼·博伊尔和亚历克斯·加兰的僵尸动作片《28年后》,包括尼基塔·拉夫列茨基在内的影评人都为之倾倒。他将告诉你,这不仅仅是一部姗姗来迟的续集,更是一部充满电影表现力的独立杰作。莎士比亚、大卫·鲍伊和动漫《进击的巨人》与它有何关联?长评中自有答案。

电影剧情概述:
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岛屿上,疫情彻底失控。"狂怒病毒"未被疫苗或隔离措施击败,相反,整个英国被全球其他地区实施隔离管控,指望感染者与幸存者自相残杀来解决问题。但世界显然低估了人类的适应能力——至少在一个涨潮时与大陆断开的村庄里,生活仍在延续。

这里的生存图景实现了最悲观疫情预言家的想象:没有互联网、没有医疗系统,任何文明社会的馈赠都已消失。但夜晚有欢快的民间歌舞(仿佛前互联网时代),白天则有露天射箭战斗训练课,学生们在户外挥汗如雨。12岁少年斯派克(阿尔菲·威廉姆斯饰)与父亲(亚伦·泰勒-约翰逊饰)首次踏上前往大陆的冒险:病榻上的母亲(朱迪·科默饰)歇斯底里,村民却笑着送行。这次远征中,少年不仅将首次斩杀丧失人性的活死人,更会如童话般遭遇真正的怪物、神秘强盗和一位强大祭司,同时初次体会灵魂深处的痛苦,并感知大自然母亲的治愈伟力。

为何这部电影难以归类?

从形式上来说,《28年后》是僵尸动作系列的第三部,但观影后你会发现,将其局限在类型片的框架内显然不合适。这绝非简单的僵尸爽片,而是一部跨越时代的电影表达杰作——一部真正饱含情感与思想深度的作品。它并未与前作(除了沿袭《28天毁灭倒数》的形式主义理念,即关于人类黯淡未来的故事必须刻意呈现未来感和低保真美学;而《28周毁灭倒数》则被彻底改写和遗忘)展开对话,而是与英国艺术与思想史上的巨匠们遥相呼应。

这部用iPhone拍摄的电影,在其最震撼的镜头中——比如北极光映照下穿越潮汐沼泽的绝望僵尸逃亡戏——竟离奇地达到了鲍威尔与普雷斯伯格(注:英国传奇导演组合)技术彩色电影杰作的表现力。当角色攀爬骷髅金字塔的恢弘场景展开时,观众难免产生一种错觉:创作者正在与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平等对话。而人类重拾弓箭的叙事,则通过文献式蒙太奇得到史诗性论证——那些挖掘出的历史影像资料严密佐证着剧情,这种手法分明来自先锋纪录片大师亚当·柯蒂斯(去年《现代英国进化论》里,他正是用这种方式重构了另类英伦史)。

为何在商业续集的土壤里,竟能生长出如此纯粹的艺术杰作?这需要从以下非常规角度来解析…...

跨界艺术史小憩
68岁的艺术摇滚宗师大卫·鲍伊在生命最后阶段交出了惊世绝唱《Blackstar》——这张刻意逆潮流的爵士摇滚专辑,将他1970年代的全部艺术理念淬炼至形式完美的极致,却分毫不沾染新世纪的美学。

去年,65岁哥特摇滚教父罗伯特·史密斯(近十年间连媒体都懒得指责其创作停滞,只剩对他衰老容貌的body shaming)突然献上哥特摇滚史上最完美混音、最磅礴悲怆的杰作——在这个过时数十年的流派里,此作恐怕已成绝响。

69岁的超现实主义导演大卫·林奇(上部院线电影已是十余年前令观众困惑之作,后续网络发布的实验影像甚至未被维基百科收录)开拍其邪典侦探肥皂剧的续集时,执拗地将千禧年网络艺术与二十世纪肥皂剧美学推向表达力与复杂度的巅峰——最终被影评界几乎一致誉为本世纪最佳影视作品。

于是,67岁的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这位千禧之交曾定义最时髦艺术主流风格的大师,近年来却一直敷衍了事地拍摄着流水线好莱坞作品——终于决定最后一次向世界展示:如果新千年的美学永不完结,如果技术进步终于追上了他的艺术野心,他那标志性的电影风格将会是何等模样。

博伊尔的风格确实过时了。那些毫无来由的仰拍镜头、让托尼·斯科特在坟墓里辗转反侧的快速剪辑、连平静场景都要叠加的刺耳噪音摇滚——无不与当代娱乐大片的制作标准背道而驰。但妙就妙在,当某种风格在其全盛时期被锤炼到难以想象的表达强度时,它便超越了时尚,成为永恒。

必须向时年69岁的伟大摄影师安东尼·多德·曼特尔致敬。这位曾参与"道格玛95"运动并推动全球电影数字革命的先驱,在此片中同样极尽疯狂:用数十部iPhone组成的阵列拍摄僵尸爆头的子弹时间,让整个画面浸透红外摄影的血红色,将摄像机抛过草丛、浪花与火焰,精准捕捉那些最具电影魅力的惊鸿一瞥。现代高端数字摄影机"看得太清楚",反倒让平庸导演沉迷于扁平化的构图。而曼特尔在开篇场景——孩子们看着《天线宝宝》迎接血色末日时,利用手机镜头有限的动态范围,用一束极具诗意的定向强光刺穿银幕,创造出震撼的明暗对比。

《28年后》并非实验电影那种无的放矢,而是对长期酝酿的高级风格的有意识实现。正如前文列举的各艺术领域案例,其成功取决于三大要素:艺术家毋庸置疑的原始才华、数十年如一日的风格坚守,以及某种在古稀之年突然迸发、让创作者重获少年般激情的神秘火花。否则无法解释为何博伊尔与曼特尔能全程保持"热手效应"——每个看似冒险的镜头调度,都如同从球场另一端投出的压哨三分,精准入网。

为何提及少年动漫、《进击的巨人》与亚历克斯·嘉兰?
若硬要为《28年后》归类,最贴切的莫过于少年动漫类型——尽管这是部真人电影。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编剧亚历克斯·嘉兰,这位近年转型为导演的全能创作者。毫不夸张地说,他当前创作巅峰期的催化剂,正是陪女儿观看《进击的巨人》的经历。以下是嘉兰的自述:

这部动漫彻底震撼了我——它的层次如此丰富,结构如此精妙。但最令人着迷的是巨人的设定:这些被赋予荒诞变形的人类形态,却以惊人的胆识和确信感呈现,最终让整部作品在滑稽与恐怖之间的诡异地带完美平衡。我实在感到无比震撼。当时就在想:从某种角度说,或许只是我太懈怠了,不知该如何表达......比起这部杰作,我还远远不够格,必须尽快提升自己。

在看完这部动漫后,嘉兰彻底重写了民俗恐怖片《男性世系》的剧本,随后又拍出了战争动作片杰作《帝国陷落》与《枪林弹雨》。

细品这段自白,不难发现新作很大程度上是对《进击的巨人》的"无耻复刻"——但这绝非贬义,好莱坞早该进行这样的尝试。问题在于,日本少年向娱乐类型(即男孩电影)在好莱坞制片体系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物。这要归咎于制片商的贪婪:在他们眼中,《变形金刚》和《复仇者联盟》不仅要吸引青少年,还得兼顾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而《28年后》堪称男孩电影的巅峰之作,完美覆盖了该受众对血腥怪诞的狂热,以及对青春期阵痛极致宣泄的需求。看似不经意间,它既是最绝望的母爱颂歌,又是最重金属范儿的"寻找代父"情节剧——当亲生父亲令人憎恶时。

55岁的嘉兰同样处于"手感发烫"状态,在恶搞桥段上尤其肆无忌惮:嘲讽愚蠢的瑞典人和网红美女,结尾更对某位声名狼藉的英国儿童节目主持人进行犀利调侃(为避免剧透,只需提醒:不仅主创们,连片中角色都永远活在了千禧年代)。奇妙的是,如同顶级动漫的处理,这些爆笑时刻丝毫不削弱其他段落的情感冲击力。

《28年后》将每位主创的才华压榨到极致——在高度官僚化的电影工业中,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杰作实在罕见。总之,有机会请务必飞奔去影院:这种无可争议的神作,好莱坞巨擘平均一生仅能产出寥寥数部。正如片中祭司医生凯尔森(拉尔夫·费因斯饰)不断提醒的:memento mori(记住你终有一死)。

来源:罗斯彼岸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