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周刊先后发布了一组让西方舆论炸锅的数据,整个2024年不仅有1.32亿人次的外国人涌入中国,而且消费总额高达942亿美元。甚至更让外媒挠头的是,中国正在敞开大门欢迎全球游客,但美国却在收紧签证政策,甚至把留学生和游客往外推。这种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周刊先后发布了一组让西方舆论炸锅的数据,整个2024年不仅有1.32亿人次的外国人涌入中国,而且消费总额高达942亿美元。甚至更让外媒挠头的是,中国正在敞开大门欢迎全球游客,但美国却在收紧签证政策,甚至把留学生和游客往外推。这种中美角色互换的魔幻现实,也让不少西方观察家直呼,这剧本是不是拿反了?
这其实和中国近年来才推出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密切相关,而这一项政策简直可以说是让西方对华暗黑滤镜直接破碎的“顶级阳谋”。因为这样的免签政策远不止拉动消费这么简单。更是那些得以借此机会来华见识真相的老外,变成网上戏称的“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在过去几十年里,西方媒体镜头下的中国,要么是“落后闭塞”,要么是所谓“高压监控”,搞得不少老外以为中国人还在骑自行车上班,街上全是摄像头。结果呢?真来中国一看,发现这里的高铁比他们的地铁还准时,手机支付比他们的信用卡还方便,甚至连乡村都Wi-Fi全覆盖,种地的老大爷都能用抖音直播卖菜。
这种现实与想象的巨大落差,也让不少外国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吐槽,他们被忽悠了几十年!而这也自然让西方长期塑造的“中国暗黑滤镜”不攻自破。当然这样的反差也体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便捷上,特别是对于日韩、东南亚乃至欧美游客来说,简直就像获得了游戏里的快速通行证。
以前来中国旅游签证手续繁琐耗时耗力,现在外国游客可以“即兴游中国”,无论是周末飞上海吃个小笼包,还是转机时顺便逛个故宫,甚至有人专门来深圳华强北“代购”国产手机都没有问题。而这种便利程度,也让习惯了在欧美排队办签证的外国游客感觉“不真实”。如果说免签政策还是吸引老外来华的“钩子”,那么中国的科技与生活便利程度就是让他们彻底“沦陷”的终极武器。刷脸进地铁,手机叫高铁外卖和无人机表演夜空作画,甚至路边煎饼摊都能扫码支付。这些都让见过世面的欧美旅游博主,也在刚下飞机时就被中国的“未来感”暴击。
相比之下美国纽约俄地铁还在用纸质票,欧洲不少城市公交还得投硬币,更别说无人驾驶的真实体验。这种对比往往会让他们感觉中国就是在外来。甚至有人说在国外我们讨论“未来城市”,但是在中国,他们直接住在未来。不过除了这些遍地开花的黑科技拿捏人以外。
最让外媒“破防”的,还是中美两国在对待外国游客态度上的鲜明对比。中国在大力推广免签、优化边检、增设多语种服务,而美国却在收紧签证政策,甚至对留学生和游客设限。这种反差,让外媒看不懂为何中国越开放,美国反而越封闭?
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中国正处在“软实力输出”的关键时期,通过旅游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多元且现代化的中国,可比花大价钱在海外打广告更有效。而另一方面美国近年来的“排外情绪”和政策收紧,却让不少国际游客望而却步,各种签证难办和海关盘问,甚至无故遣返,都正在让美国逐渐失去光环。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场“1.3亿老外游中国”的热潮,表面上看是经济账,实则是文明话语权的争夺。过去西方掌握着“定义中国”的话语权,他们拍纪录片写报道,塑造了一个符合他们叙事框架的中国形象。但是现在随着越来越多外国人亲身体验过中国,这种话语垄断正在被打破。TikTok上无数外国博主自发分享在中国的见闻,从“重庆轻轨穿楼”到随处可见的无人便利店,这些内容都正在重塑全球对中国的认知。
并且这种认知带来的转变也不是靠官方宣传,而是靠普通游客的真实体验。当老外们发现,中国是一个和他们国家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正常国度时,西方的“妖魔化叙事”就再也忽悠不了人了。并且对于中国来说从出国看世界到被世界来看,也正在经历一场微妙的心理变化。
看了1.3亿老外涌入中国,屏幕前的你有何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免签让外国游客发现“更有趣的中国”
王云飞评论,1.3亿老外涌入中国后,外媒开始发现不对劲了,直呼中美情况截然相反!
来源:科学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