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的世界里,巴赫的《耶稣基督,我呼唤你》总是不期而至,每一次聆听都如同初次相遇。这段旋律似乎不是通过音响传递,而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浮现。它纯净中蕴含着深邃,静谧里藏着广阔,恰似冬日冻结的湖面——表面平静无波,内里却暗流涌动。
电影《伊凡·伊里奇之死》海报
电影《飞向太空》海报
电影《爱》海报
电影《修女艾达》海报
在电影的世界里,巴赫的《耶稣基督,我呼唤你》总是不期而至,每一次聆听都如同初次相遇。这段旋律似乎不是通过音响传递,而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浮现。它纯净中蕴含着深邃,静谧里藏着广阔,恰似冬日冻结的湖面——表面平静无波,内里却暗流涌动。
最初与这首乐曲的相遇发生在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中。这部影片如同一面魔镜,映照出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表面上讲述的是科学家在神秘星球上的奇遇,实则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心灵探索。我们以为在寻找外星生命,实际上是在茫茫宇宙中寻找自己的投影。
影片开场以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为背景,配以这段众赞歌前奏曲,画面徐徐展开,音乐如清泉般流淌。鸟叫声、犬吠声、钟声渐次响起,仿佛将时光拉回16世纪的荷兰乡村。画作在音乐的衬托下获得了生命,随后男女主角在失重状态下的相拥,又宛如夏加尔笔下梦幻般的爱情场景,轻盈中带着若即若离的惆怅。巴赫的旋律在这里超越了背景音乐的功能,它更像是一位冷静而慈悲的观察者,以超越维度的视角注视着人类的挣扎与渴望。
在波兰电影《修女艾达》中,这段旋律再次响起。这部黑白影片以冷峻的色调讲述了一个沉静的故事。年轻的修女候选人艾达在正式宣誓前,跟随姨妈踏上了寻找家族历史的旅程。这段旅程揭示了“二战”时期的家族悲剧,也让艾达第一次直面世界的复杂与残酷。
她的姨妈最终在莫扎特的交响乐中结束生命,而艾达则尝试融入世俗生活。她剪去发辫,与流浪乐手相恋,却始终无法找到答案。“然后呢?”这个反复的追问最终将她引回修道院。在那段漫长的乡间路上,她独自前行,巴赫的旋律随之响起。此时音乐不再是宗教仪式的伴奏,而成为精神归宿的象征。
最近一次邂逅这首曲子,是在改编自托尔斯泰同名小说的电影《伊凡·伊里奇之死》中。这部直面死亡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在病痛中对人生的反思。在他临终时刻,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他的意识穿过迷雾般的隧道,走向尽头的微光。最终他领悟到:死亡如同一次简单的呼吸结束。镜头在他童年的回忆中切换,水晶球、木马、铁门、雨夜……巴赫的音乐在俄罗斯的夜色中回荡,宛如天国的光芒。
三位导演不约而同选择了这首众赞歌,或许因为斯拉夫民族对生死、苦难与信仰有着独特的理解。而这首曲子本身似乎具有某种魔力——它平静而不冷漠,朴素而不单调,带着淡淡的忧伤,又蕴含着接受命运的力量。我听过管风琴的庄严演绎,也感受过钢琴的私密倾诉,还有小提琴的温柔诉说。每一种诠释都触动心弦,仿佛打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扉。
法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在《爱》中也运用了这段旋律。影片讲述一对老年夫妇面对衰老与疾病的故事。丈夫在妻子瘫痪后悉心照料,最终却选择结束她的生命。在一个夜晚,他弹奏这首巴赫,妻子静静聆听,眼中充满哀伤。弹到一半他突然停下,仿佛那一刻明白了:真正的爱,有时是放手。
塔可夫斯基曾说,电影中的音乐不应只是画面的陪衬,它本身就是生命的共鸣。巴赫的音乐超越了附属地位,成为影像的灵魂延伸,为死亡、信仰、孤独笼上了一层温润的光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