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看似是娱乐,实则很严肃,因为它触及一个核心:历史真相与文化话语权,究竟该由谁来定义?面对歪曲,我们该如何应对?
很多人看到印度拍《加勒万河谷》这类电影,心里都有一个隐隐的疑虑:
“印度人这么拍,国际上真有人信吗?把失败描绘成英勇,会不会反而混淆视听,让不明真相的人产生误解?”
尤其是一些了解加勒万河谷冲突真相的网友,看到印度宣传“未开一枪”、“最残酷战斗”,更是很无奈,
“这滤镜也太厚了吧?现实里被打得溃不成军,电影里就能成英雄?这种操作真能长期有效吗?”
这个问题看似是娱乐,实则很严肃,因为它触及一个核心:历史真相与文化话语权,究竟该由谁来定义?面对歪曲,我们该如何应对?
而关于印度电影的操作,外界看法也两极:
有人认为纯属自嗨,掀不起风浪;也有人担忧,长此以往,谎言重复千遍恐成“真理”。
那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谈到这个话题,实话实说,印度电影的“精神胜利法”,其效果可能远不如他们想象中那么强大。
很多人担心:印度政府投资、大银幕加持,会不会让虚构的“英勇”深入人心?
但一些真实的案例和传播规律,早已打破了这种焦虑。
比如这部《加勒万河谷之战》,其核心宣传语“印度打响最残酷战斗,却未开一枪”。这就与全球媒体广泛报道过的事实——即冲突由印方越界挑衅引发、中方被迫自卫反击——存在根本性矛盾。这种过于明显的“漂白”,在信息相对透明的国际舆论场,本身就缺乏可信度,极易被戳穿。
无独有偶,2023上映的《印度人》更是夸张:影片中印度特工如入无人之境,轻松渗透军事基地,用简陋装备对抗先进火力。这种严重违背军事常识和基本事实的“神剧”情节,除了在本国特定群体中制造短暂的虚幻满足感,在国际主流观众和专业领域眼中,恐怕只会沦为笑谈,甚至损害印度电影本身的口碑。
国内网友就更不用说了。加勒万河谷冲突中,我边防官兵为捍卫国土付出巨大牺牲,最终击退来犯之敌的事实,国人记忆犹新。印度电影试图将“偷袭者”塑造成“英雄”,将溃败描绘为“英勇”,这种叙事在知晓真相的受众面前,其传播效果注定大打折扣,甚至引发反感和嘲讽。
看到上面这些例子,可能有人会想:
“也许只是这两部电影拍得不高明?是不是少数题材、特定背景,才这么离谱?”
这个怀疑可以理解,毕竟谁也不想看到历史被随意涂抹。
但真相是:
这种“脱离史实、强行英勇”的叙事模式,并非印度电影的个别现象,而是其处理敏感历史或现实冲突题材时的一种“常见操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创作动机说起。
将战场失利通过影视“艺术加工”为精神胜利,是印度转移国内矛盾、塑造民族情绪的一种长期手段。其核心目的往往并非严谨还原历史,而是服务于国内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需要。因此,牺牲客观性、追求戏剧性和“爽感”是常态。
再来看传播效果层面。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壁垒被不断打破,单一渠道的“自说自话”越来越难以垄断叙事。尤其是涉及重大国际事件,多方信源交叉验证成为可能。印度电影中那些过于离奇、违背基本事实的情节(如《印度人》中的渗透情节),在拥有专业军事知识和了解中国国防实力的国际观众面前,其可信度几乎为零。
更别说历史本身是最好的“证言”: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其过程和结果是国际公认的历史事实。无论印度国内如何回避或进行文艺再创作,都无法改变其历史定论。加勒万河谷冲突的真相,也有大量公开报道和国际观察。建立在沙砾上的“英雄叙事”,终究经不起事实浪潮的冲刷。
所以说,那些认为“印度拍个电影就能颠倒黑白、重塑国际认知”的担忧,可能有些过虑了。其影响力,更多局限于国内特定语境。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这种“电影英勇主义”实际效果有限且易被识破,为什么印度还乐此不疲地投入拍摄?
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印度国内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大国地位的渴望。面对与强大邻国交锋中的现实挫折感,通过影视作品塑造“精神胜利”和“英勇形象”,是安抚国内民众、凝聚民族情绪的一种低成本且相对“安全”的方式。这更像是一种“内宣刚需”,而非真正着眼于国际舆论战场的胜负。
其次,印度在电影创作上确实有“神化”本国、贬低他国(尤其是特定邻国)的叙事传统。从早年宝莱坞到现在的各种“抗中神剧”,这种套路屡试不爽,形成了一定的创作惯性和受众市场。拍这类电影,在国内政治上“安全”,在特定市场有“票房”,自然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这就像一个人习惯了用滤镜美化自己,即使知道外人看来失真,但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喝彩,就难以自拔。
但现实是:国际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历史的真相是顽固的。 靠电影“挽尊”,改变不了冰冷的现实结局。
总的来看就是,印度这类“战场失利、银幕找补”的电影,其实际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上)远没有其宣传声势看起来那么唬人。
只是我们对其“自嗨”式宣传的规模和频率感到惊讶,加上对其潜在混淆视听的担忧,放大了这种焦虑罢了!
遗憾的是,面对印度在影视阵地上频频出击,我们自1962年后,鲜有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问世。这固然有维护中印关系大局的意思,但也客观造成了在涉及自身重大历史事件的国际叙事中,存在一定的“信息真空”。
“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来源:阿珂谈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