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将迈克尔·克莱顿的文字转化为大银幕上的奇观以来,《侏罗纪公园》系列便成为流行文化中不可撼动的巨石。
自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将迈克尔·克莱顿的文字转化为大银幕上的奇观以来,《侏罗纪公园》系列便成为流行文化中不可撼动的巨石。
多年过去,经历了经典三部曲的辉煌与《侏罗纪世界》三部曲的商业成功后,这个IP似乎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侏罗纪世界3》作为一个阶段性的终章,虽然集结了两个时代的演员,却因其发散的剧情(特别是那个让人摸不着头绪的蝗虫危机)而让许多粉丝感到失望。
恐龙,这些本该是绝对主角的史前巨兽,在自己的电影里沦为了背景板。
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个设定时,我真的觉得编剧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如今,环球影业显然意识到了修正航向的必要性。
全新续集《侏罗纪世界:重生》,从幕后阵容的选择便昭示了其“软重启”的野心。
找来了以《哥斯拉》、《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及《AI创世者》闻名的加里斯·爱德华斯执导。
并请回了第一部《侏罗纪公园》的编剧大卫·凯普操刀剧本。
主演阵容则换上了斯嘉丽·约翰逊、马赫沙拉·阿里和乔纳森·贝利等实力派新面孔。
这一系列操作,无疑是向外界宣告:
这是一部承袭世界观,却在风格、调性与故事核心上力求革新的作品!
为获取具医疗价值的活体恐龙血液,一支精英团队必须深入险境,捕捉海陆空巨兽,同时穿插一个普通家庭的生存危机。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核心命题似乎回归到了更纯粹的人与自然的对抗,并试图在其中注入新的恐怖与惊悚元素。
这部电影不只讨论全球性的恐龙共存议题,而是将镜头聚焦于一场目标明确、风险极高的“不可能的任务”。
观众期待的,是视觉奇观的轰炸、是心跳加速的刺激、是对于这些史前生物最原始的敬畏与恐惧。
《侏罗纪世界:重生》成功递交这份答卷,它不仅能成为一部成功的商业大片,更可能为这个传奇IP注入续命的活力,开启下一个辉煌的十年。
《侏罗纪世界:重生》最令人振奋的变革,无疑是导演椅上坐着盖瑞斯爱德华。
回顾加里森导演的作品,从《怪兽》的低成本创意,到《哥斯拉》与《AI创世者》的宏大史诗,他的电影始终贯穿着一种独特的“临场感”与“尺度”。
他尤其擅长透过普通人的视角,去仰望、去感受那些超乎想象的巨大存在所带来的压迫与敬畏。
爱德华将这套美学完美移植到恐龙身上。
他镜头下的暴龙,可能不再只是一个追逐主角的符号。
观众能透过更具沉浸感的镜头语言,
感受到它脚步踏碎地面时的震动、溪水从其粗糙皮肤滑落的质感。
以及属于顶级掠食者的冰冷智慧。
更重要的是,加入更多惊悚与恐怖元素,带入异形风格,这完全是爱德华的拿手好戏。
《异形》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对未知空间与未知生物的幽闭恐惧营造。
而爱德华在《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中无斿已经展现了其塑造黑暗、紧张氛围的能力。
将这种压迫感运用到恐龙身上,而他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全片最后高潮使用得令人相当惊喜。
此外,特效与声响效果的真实感也向来是爱德华的强项。
他在《AI创世者》中以相对较低的预算,打造出了照片级真实感的科幻世界。
这份对细节的苛求,让《侏罗纪世界:重生》的恐龙是拥有肌肉纹理、皮肤皱折、伤疤与泥泞的“生物”。
音效方面,从沧龙破水而出的巨大轰鸣,到细微的丛林环境音,都被精心设计。
成功营造出一个栩栩如生且危机四伏的世界。
回头看《侏罗纪世界3》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忘记了观众入场的初衷——看恐龙。
当剧情被蝗虫占据,恐龙沦为偶然出现的交通工具或障碍物时,整个故事的核心便已然崩塌。《侏罗纪世界:重生》显然记取了上回的教训。
而将故事主线设定为一场目标明确的“恐龙狩猎”。
“取得活体恐龙血液,且必须为海陆空最大生物”这个麦高芬(电影用语),虽然在科学逻辑上可能站不住脚(为何非得是最大生物?其血液有何特殊之处?)。
但作为推动剧情的引擎,它足够简单、直接。
这个设定巧妙地为展示各种恐龙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任务要求团队捕捉“陆地最大”的泰坦巨龙,“空中最大”的翼龙,以及“海洋最大”的沧龙。
这就是一场回归王道的直球对决。编剧大卫·凯普深谙此道,他撰写的《侏罗纪公园》与《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其核心驱动力同样简洁——在一个失控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这次,大卫·凯普似乎将生存挑战升级为一场主动出击的冒险,融合了《碟中谍》式的高科技团队合作与《白鲸记》般的狩猎执念。
故事主线与动机或许单薄,但这反而可能是优点。
因为它清除了所有不必要的支线,让电影能将全部精力集中在人与恐龙的互动上。
观众不再需要关心复杂的企业阴谋或遗传学伦理辩论,只需跟随寡姐饰演的队长佐拉·贝内特,看她如何制定计划、克服困难,与这些巨兽斗智斗勇。
然而家庭戏跟平民线的处理稍微冗长,双线节奏不佳。
设置一条平民家庭线,是为了让观众有代入感,从普通人的视角体验灾难的恐怖。
但在一部以高强度任务为主线的电影里,如果家庭线的剧情张力不足,与主线的关联性也不够强,很容易拖慢整体节奏,让观众感到不耐烦。
这部分让人觉得最终剪接应该要能处理得更好才对,是比较可惜的地方。
《侏罗纪世界:重生》肩负的使命,不仅仅是拍出一部口碑超越前作的续集,更是要证明这个诞生超过30年的IP,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它必须成功点燃下一波全球性的恐龙热潮,为未来的新三部曲铺平道路。
从目前透露的种种迹象来看,《侏罗纪世界:重生》具备了所有成功的要素。
首先,全新的卡司阵容让人耳目一新。
克里斯·帕拉特与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的角色弧线在三部曲中已经基本走完,强行延续反而会疲态尽显。
寡姐作为好莱坞顶级动作女星,其强悍而坚毅的银幕形象,与深入险境的任务队长角色完美契合。
其次,如前所述,加里斯·爱德华斯导演的写实惊悚风格,为系列带来久违的新鲜感。
他们渴望的是更具沉浸感、更具氛围、更能调动原始恐惧的观影体验。
《侏罗纪世界:重生》能成功营造出那种“仿佛亲身被困在恐龙岛”的窒息感,其口碑发酵的潜力是巨大的。
最后,电影的核心设定也为未来的续集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这次任务的目标是“获取恐龙血液以创造医疗价值”。
这个设定本身就充满了潘朵拉魔盒的意味。
如果任务成功,这些血液和基因序列会被如何使用?
是会催生出更可怕的基因混合恐龙,还是会引发新一轮的企业或国家级别的军备竞赛?
《侏罗纪世界:重生》的结局,无论是开放式还是阶段性的胜利,都能顺理成章地引出续集;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恐龙核心魅力的同时,深化“恐龙与人类共生(或对抗)”的设定。这部电影的票房绝对值得期待。
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观众的核心诉求。
而最终的成品,除了商业成功之外,加里斯·爱德华斯与大卫·凯普在惊悚氛围的营造与双线叙事的平衡上,能否具有说服力,真的只能期待票房。
但无论如何,《侏罗纪世界:重生》已经成功地让全球影迷再次对那个充满恐龙的世界,抱以了最热切的期盼。
来源:波老师看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