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开创性电影《星球大战》震撼影坛以来,该系列迅速成为影史最受喜爱和最具标志性的IP之一。
自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开创性电影《星球大战》震撼影坛以来,该系列迅速成为影史最受喜爱和最具标志性的IP之一。
宏大的星战故事涵盖众多电影、剧集等,其宇宙以丰富层次著称。随着系列不断扩展,《星球大战》也因时常更新、更改甚至重写其历史和设定而闻名。
这些改动有时为维护叙事连贯或填补漏洞,有时则是卢卡斯为实现其最初构想。
虽然并非所有改动都成功提升了观感,但其中一些确实效果显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成功的改动!
1. 波巴·费特从沙拉克坑中幸存
波巴·费特在银幕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在《帝国反击战》中首次亮相后,就立刻俘获了粉丝的心。
然而,他在《绝地归来》中的第二次出场就不那么幸运了——他悲惨地死在塔图因星球的沙拉克坑中。
虽然官方认为他已经死亡,但在后来的“传说”系列漫画中出现了费特幸存下来的故事。然而,在2012年卢卡斯影业被迪士尼收购后,“传说”系列漫画被宣布为非正史。
尽管如此,有证据表明波巴·费特确实幸存了下来。他出现在剧集《曼达洛人》中,甚至还拥有了自己的衍生剧《波巴·费特之书》(2021)。
2. 帝国冲锋队为什么枪法这么差?
《星球大战》中最著名的幽默元素之一就是帝国冲锋队糟糕的枪法。
尽管欧比旺·克诺比称他们为“神枪手”,但观众们都知道事实远非如此。他们即使在近距离也能打偏的能力已成为传奇。
然而,迪士尼公司为这个悖论找到了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
在包括《星球大战:义军崛起》和《曼达洛人》在内的多部剧集以及漫画中,都指出帝国在士兵的装备和训练上偷工减料。
在权力从共和国转移到帝国之后,预算被削减,帝国不再使用克隆人士兵,而是开始征召普通新兵,他们训练不足,装备着低质量的武器。
这个追溯性设定不仅解释了枪法糟糕的问题,还使得帝国冲锋队的盔甲在面对许多武器时几乎毫无用处。
3. 阿萨吉·文崔斯的救赎
阿萨吉·文崔斯是《星球大战》中角色发展最突出的例子之一。
她在动画系列《星球大战之克隆战争》(2003版)中首次亮相,是杜库伯爵雇佣来消灭阿纳金·天行者的一个临时反派。
在这个版本中,她坠崖身亡。
然而,在2008年推出的后续动画剧集《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中,文崔斯获得了更深刻的发展。
她遭到背叛,并踏上了救赎之路,成为该剧的关键人物。
从一个简单的西斯学徒,她转变为一个复杂而立体的角色,她的故事成为剧中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4. 解释死星的弱点
正传三部曲中最明显的逻辑漏洞之一是:为什么帝国没有发现死星设计上的弱点——那个能摧毁整个空间站的热排气口?
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答案。
答案出现在近四十年后上映的电影《侠盗一号》中。
原来,参与死星项目的科学家盖伦·厄索故意留下了这个弱点,以帮助义军摧毁这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他的牺牲使得卢克·天行者能够对空间站实施决定性打击,这让《新希望》的结局更具意义。
5. 克隆人头颅中的芯片
解释克隆人士兵为何如此轻易地背叛绝地武士,对乔治·卢卡斯和戴夫·菲洛尼来说是另一个难题。
在正传前传三部曲中,克隆人是基于自身信念行动的,认为绝地企图夺权。
然而,在《克隆人战争》剧集的后期季中揭示,所有克隆人都被植入了一个特殊的生物芯片,当执行66号指令时,芯片就会被激活。
在芯片的影响下,克隆人失去了自由意志,成为消灭绝地的工具。
这个解释为克隆人的形象增添了悲剧色彩,表明他们是帕尔帕廷操纵的受害者。
6. 达斯·摩尔的复活
达斯·摩尔是《幽灵的威胁》中最有魅力的反派之一,但他过早地被杀死,令许多观众感到失望。
不过,卢卡斯决定利用粉丝对这个角色的喜爱,在《克隆人战争》剧集中让他回归。
原来,摩尔在与欧比旺的战斗后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尽管伤势严重。
他的兄弟萨瓦奇·奥普雷斯救了他,为他安装了机械义肢助其康复
回归后,摩尔对绝地构成了新的威胁,并继续着他的复仇。
7. 从正传三部曲中移除英语
可以肯定的是,乔治·卢卡斯最初并未预料到《星球大战》的宇宙会变得如此复杂且细节丰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宇宙的方方面面都被精心设定,包括角色使用的具体语言。
如同《指环王》中的中土世界或《星际迷航》中的联邦各星系,《星战》也有自己的语言体系 ——基本银河系通用语,而其书写形式 “奥雷贝什字母” 则是银河系最普遍的文字系统。
原版三部曲上映后,卢卡斯重新修订影片,删除了所有英文标识,替换为奥雷贝什符号。
这个看似细微的改动极大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
更妙的是,这些符号大多能对应英文含义,意味着电影中的每个标识都有实际意义,而非随机的外星符号堆砌。
8. 更新《帝国反击战》中皇帝的形象
卢卡斯对正传三部曲所做的最受好评的改动之一,就是在《帝国反击战》中更新了帕尔帕廷皇帝的形象。
在原始版本中,皇帝以全息影像出现,他的脸被妆容所掩盖。
这个版本的角色看起来不太令人信服,与《绝地归来》中伊恩·麦克迪阿米德饰演的帕尔帕廷形象相去甚远。
在对电影进行重新剪辑时,卢卡斯用麦克迪阿米德的表演替换了这个版本的皇帝形象,观众已经通过系列的其他部分熟悉了这位演员。
这个改动不仅改善了角色的外观,还有助于让不同篇章的叙事更具统一性。它也让我们再次看到麦克迪阿米德饰演这位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反派之一。
9. 阿索卡·塔诺的出现
《星球大战》宇宙最重要的改动之一,就是阿索卡·塔诺在《克隆人战争》剧集中的出现。她成为了阿纳金·天行者的学徒,深入展现了阿纳金作为导师的成长历程。
该剧还解释了她为何没有参与《西斯的复仇》中的事件,以及她当时身在何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成为了粉丝最喜爱的角色之一,并出现在《义军崛起》、《曼达洛人》、《波巴·费特之书》等项目中,甚至还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剧集(《阿索卡》)。
10. 达斯·维达的真实身份
在创作正传三部曲的过程中,卢卡斯对整个故事线并未形成清晰的总体规划。
例如,在《帝国反击战》的早期草稿中,维达是一个独立的角色,而非阿纳金·天行者。
同时,卢克的妹妹名字也不是莱娅,而是内莉特。
然而,卢卡斯后来决定让维达成为卢克和莱娅的父亲,并合并了故事线,这导致了影史上最伟大的剧情转折之一——那句著名的揭示:“我是你父亲。”
11. 《幽灵的威胁》中CGI制作的尤达
作为前传三部曲开篇的电影《星球大战前传1:幽灵的威胁》,被认为是该系列中较弱的一部。
尽管电影的特效在当时相当先进,但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尤达形象的呈现。
在这部电影中,尤达最初是以木偶形式呈现的,尽管电影预算巨大,但这个木偶的质量远低于正传三部曲中弗兰克·奥兹的那个版本。
然而,乔治·卢卡斯意识到了这个缺陷并决定加以修正。
到了拍摄下一部《克隆人的进攻》时,尤达需要与杜库伯爵进行一场激烈的光剑对决,于是决定使用电脑生成图像(CGI)。
数字版的尤达形象也被植入到更新版的《幽灵的威胁》中,以确保在整个前传三部曲中角色形象的一致性。
你最钟爱星战系列的哪个改动呢?
来源:自然de聆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