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皮特的F1: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7-07 18:34 3

摘要:如果我们将一部商业电影剥离任何说教元素,单从视听享受和电影节奏来看,《F1:狂飙飞车》几乎是你能在电影院里享受到的最爽的2个小时,有几秒钟甚至让人梦回好莱坞的经济上行期。


这是本年度截至目前最爽的院线电影。

如果我们将一部商业电影剥离任何说教元素,单从视听享受和电影节奏来看,《F1:狂飙飞车》几乎是你能在电影院里享受到的最爽的2个小时,有几秒钟甚至让人梦回好莱坞的经济上行期。

这还要从这部电影的唯一大男主布拉德·皮特说起。

关于这部电影最风趣的描述是这样的:

60岁的某一天,布拉德·皮特如往常般起床,一照镜子发现自己太tmd帅了,于是这部电影就诞生了。

如果是十年前,很难想象一部商业片的口碑能好成这样。

这部电影在豆瓣达到了惊人的8.5分,对于一部纯粹的爆米花来说,已经是近几年好莱坞能够企及的最高分数。基本上宣告杀死比赛,今年应该不会再有比这部F1更好的商业电影。

可见大家有多久没有看过一部标准的教科书式好莱坞爽片了。

对于了解F1的资深车迷来说,这部电影穿插了无数个“熟人”彩蛋。每一场比赛几乎都有熟悉的车手名字出现在镜头前打打酱油。影片结尾列出的参演F1车手,堪称史上最贵的群演名单。

对于不了解F1的非车迷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能让他们了解到F1这项地球上最烧钱的运动赛事到底在“比”什么,“烧”的是什么钱。

许多非车迷观众因为这部电影开始逐渐入门F1赛事,据说许多人出了影院开车已经忘记如何正常过弯了。更夸张的人已经开始学着布拉德·皮特在家练脖子了。

或许这就是一部极致的商业电影的魅力所在。

《F1:狂飙赛车》的官方片名就叫简单的“F1:The Movie”,是苹果公司的第一部原创电影,也是苹果进军电影行业的标志。在苹果2025年WWDC大会开场,库克老头就亲自为自家公司的电影预热了一番。

值得关注的是,制片方既有布拉德·皮特自己的Plan B Entertainment,还有七届F1世界冠军刘易斯·汉密尔顿的个人制片公司Dawn Apollo Films,导演是执导过《壮志凌云2:独行侠》的约瑟夫·科辛斯基。要素过多,F1这部电影的成本也被推到了惊人的3亿美元,光是布拉德·皮特本人的片酬就高达3000万美元。

对于这部电影,最实用的建议是:

别等资源,直接去影院看IMAX。如果你非要用手机看,那你还不如别看了。

因为这部电影花钱看的是震耳欲聋的实景音效,360度立体环绕贴地飞行的速度,可以说是一部标准IMAX电影的示范教材,也是普通人能够最近感受F1真实赛场的机会。

之所以好看,是因为绝对真实。

为捕捉第一视角的极速体验,剧组在真实的F1赛车上安装了7个摄像头,覆盖驾驶舱、引擎盖、轮胎等多角度,用于全方位记录350公里时速下的动态细节。在IMAX影院放映时,画面上下部分会多出26%的内容,全画幅呈现赛道细节(如方向盘转速表、头盔反光等),增强沉浸感。

拍摄场地没有使用任何绿幕特效,全部赛道实拍。

制作团队获准在真实的F1大奖赛周末进行拍摄,这支虚构的APX车队还有用一个功能齐全的维修站,与真实车队的维修站并存于围场之中。

布拉德·皮特与男二戴姆斯·伊德瑞斯在英国银石等真实F1赛道上亲自驾驶由梅赛德斯协助设计改装的F2赛车进行拍摄,APX车队中心取景也是在车迷们熟悉的迈凯轮车队总部。

在拍摄比赛开场的场景时,两位演员也是正儿八经站在车手队伍旁边,只是赛事转播省去了二人的画面。

布拉德·皮特后来回忆起来,都吐槽自己“太蠢了”,只能用“这只是工作”安慰自己。

这部电影的精华在于,从电影开始的第一秒,你的肾上腺素就休息不了。

尤其是当镜头视角来到赛车手正前方,几乎等于所有观众都第一视角体验了一把驾驶F1赛车,甚至就像坐在布拉德·皮特的大腿上开完了整条赛道。时速来到300km/h时,我们终于明白了人类在地面飞行的感觉。

镜头的流畅丝滑,搭配汉斯·季默的大师级配乐,让观众从影片第一场戴通纳拉力赛就情绪高昂。

随着剧情推进,车迷们可以看到他们熟悉的英国银石赛道、日本铃鹿赛道、意大利蒙扎赛道、墨西哥罗德里格斯兄弟赛道、拉斯维加斯大道赛道和阿布扎比亚斯码头赛道,等等。一时间分不清这是赛事转播,还是虚构的电影。

如果用一句话点评:这部电影的赛车戏大于一切文本。

量大管饱的真实F1赛车镜头不断刺激观众的肾上腺素,引擎轰鸣声在胸口爆炸,得以让观众时刻保持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同时干脆的剪辑点让人呼吸顺畅,两个小时过后就像洗了一场畅快的热水澡。这一切的背后都浓缩了好莱坞电影工业最顶尖的精华。

当观众建立起对F1的基本了解后,就能体会到“赛车的真理就是速度”。哪怕是0.01秒的差距,就能拉开几个排位的距离。

这也是为什么赛车手以生命安全为代价,也要抢夺速度上的胜利。

这项赛事不仅榨干了内燃机的极限,也榨干了人类身体的极限。

为了达成“速度”这一基本要素,赛车的性能和车手的体能,都要被开发到极致状态。

车手需要在高达40-50度高温的驾驶舱里操作极为灵敏的方向盘,甚至在高温赛道上,驾驶舱温度会上升至80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要全程保持高度注意力,一个轻微的动作闪失就会撞上围墙。

可以想象一下,你穿着全套赛车服坐在桑拿房里,同时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超越正常人类的反应速度。

每次比赛之后,车手都处于极度脱水状态,所以我们看到了布拉德·皮特比赛之后赤裸上身泡冰浴,这也是现实情况中车手比赛后的缓冲方法。

但F1并非一个人的运动。虽然它经常被误以为是一项个人运动。

团队拉垮,车手是神仙也没用。

F1赛事中最养眼的环节之一,就是P房换胎。

什么叫速度?速度就是3秒钟之内完成换胎出站。

很难想象,仅凭几个人类,就能在3秒之内完成千斤顶抬车、换胎、固定、撤离的环节。如果技师的配合出了任何一个岔子,就会实打实影响车手在排行榜上的成绩。

电影用几个利落干净的镜头卡点切换,让完全不了解F1的观众也能立刻屏住呼吸。当秒表最终停在2.9秒的数字上,观众的心跳和呼吸也跟随赛车一起飙出维修区。

除了换胎的工程师,电影也向观众科普了F1赛事中“策略组”的重要性。

策略组实时监控数据,用无线电与车手沟通,还需要负责同队两位车手间的交流,根据赛道和实时成绩的变化,调整两位车手的行动。

尤其是影片中设置了凯特作为围场内唯一的女性技术总监,由她操刀设计的赛车帮助APX车队逆转夺冠,也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这一角色的原型是红牛车队的首席策略工程师汉娜·施密茨(Hannah Schmitz),是F1围场内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技术领袖之一。汉娜·施密茨以 “数据炼金术士” 的精准和 “战术赌徒” 的魄力,重新定义了F1策略工程师的职能边界,她的进站战术多次帮助维斯塔潘逆转局势。

围场之内,一切都要靠团队的配合与信任。电影角色台词也科普过:

赛车是一项团体竞赛,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男主角,他的故事甚至有点反英雄的味道。

他在90年代和车神塞纳同场竞技,也曾是一个自负傲慢的年轻车手。由于他的骄躁,年轻时就在赛道上出了事故,变成那个从未登上领奖台的“who never was”的车手。

当他再一次回到F1围场内,面对的是由科技和数据主导的赛道。他作为老派孤胆英雄的经验有时是对的,有时也不一定是对的。他可以凭借狡猾的战术超过年轻车手,也会因为心态波动出现低级错误。

他不是绝对正确的西部牛仔式主角,他从一出场的试驾就是失败的。他的赛车技术堪称肮脏狡猾,但却在需要托举年轻人的时候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当故事接近结尾,桑尼·海耶斯和黑人年轻车手约书亚终于成为了真正的搭档,达成了“不摧毁彼此”下的真正和解。

年轻车手约书亚以自己撞车退赛为代价,只为了让满身伤病老车手赢得这一次。我们终于和桑尼·海耶斯一起,感受到了车道上的心流:当时速来到300km/h以上,一切噪音都不存在了,世界的边界逐渐模糊,只剩下人与车“飞”了起来。

桑尼·海耶斯这一人设结合了无数车手于一身。

90年代的那次折戟,取自1990年莲花车队马丁·唐纳利在西班牙练习赛上的事故,车神塞纳当时也在赛场上目睹了这次翻车。

不喜欢媒体,映射的是不爱参加商业活动,只专注练车的维斯塔潘。银石赛道与队友互撞双双退赛,指的是2016年赛季梅赛德斯车队的汉密尔顿和罗斯博格,二人在西班牙大奖赛内斗导致梅赛德斯颗粒无收。

最后一站阿布扎比因为安全车出动,得以换新红胎超过旧红胎的,是2021年阿布扎比赛道的维斯塔潘vs汉密尔顿。

这些看似drama的情节,是制片人刘易斯·汉密尔顿贡献的个人体会。如果了解F1,你一定听过这个大名鼎鼎的“七冠王”的名字。

那个让汉密尔顿折戟的2021年阿布扎比决赛,现在竟变成了他制片电影的结局。他用自己被约书亚撞出局,换来一次桑尼·海耶斯的胜利。他似乎已经放下了2021年没拿到的冠军,那也是他超越舒马赫的唯一一次机会。

或许这也是汉密尔顿如今回望那次失败的感悟:不再为了输赢开车,而是为了开车本身去开车。

就像赛道外车迷吃瓜,A车手和B车手内斗,C车手和D车手不和,车队之间的竞争,赛车圈子里的八卦不必足球少。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内斗、撞车、故意触发安全车、老车手助力新车手,都是在F1围场内真实发生的故事的浓缩。不少F1车迷说,电影还是拍得保守了。

也有不少车迷担心,现役最强汽车人维斯塔潘会在首部F1官方电影里成为“反派角色”。

事实上,没有任何车队在这部电影里是反派。

对于F1车迷来说,看到布拉德·皮特驾驶着一辆由F2改装的F1赛车,在雨天超越了驾驶着RB19赛车的维斯塔潘,解说还冷不丁配了一句“荷兰人只能在他身后吃灰”,也难免忍不住啧啧吐槽。

但电影就是电影,电影不是纪录片。

能在一部虚构的赛车电影里看到现役赛车手们的特写,让围场颜值最高的勒克莱尔和拉塞尔在领奖台上当喷香槟的绿叶,让法拉利领队瓦塞尔真人表演嘲笑APX车队,甚至还让梅赛德斯奔驰车队CEO托托·沃尔夫最后表演了一段“现场挖人”,制片人汉密尔顿在车手名单底部私心加上自家小狗Roscoe的名字——这些已经算是最好的彩蛋了。

抛开剧情,毋庸置疑的是,如今的好莱坞离了这一代六旬老人真不灵。

桑尼·海耶斯几乎是一个围绕着61岁的布拉德·皮特构建书写的角色,他刚好站在衰老、悔恨与回归的边界线上,急需一次容光焕发的返场。

大银幕上的老年布拉德·皮特展示出清晰的腹肌与肱二头肌,下颌线没有丝毫模糊的迹象,你能清楚看到皱纹爬上他的眼角,但身材仍然如同雕塑。皮特从赛车里出来,赤裸上身躺在沙发上的画面,让人恍惚之间忘记今昔是何年。

新闻发布会那场戏,英国老记者调侃的台词,其实就是皮特本人的婚姻和八卦。

这个被争议了几十年的好莱坞明星,衬衫解开三颗扣子,漏出恰到好处的胸肌阴影,胸牌静静躺在胸口上——谢天谢地,这个世界仍然有人在努力保持性感。

在社交媒体上,对皮特频繁出现的一句评价是:老得头发都白了,照样风骚。

61岁的老头,3倍的水灵。男人最好的医美永远是挫折和脆弱。

正如《好莱坞往事》里的特技替身Cliff帮助皮特拿下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桑尼·海耶斯也是一个与皮特演艺生涯后期隐隐契合的角色:一个从来没有成功的英雄。

上到60岁,下到20岁,没有人会把视线从61岁的赛车手布拉德·皮特身上挪开。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角色身上融合了他本人的厌世、冷淡、反叛与不羁。他甚至不需要演,桑尼是他平行世界的赛车手版本,一个注定迷人的男性角色。

诚然,F1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老登电影。但视角切换一下,60岁的老登当然也可以被凝视。法拉利老了还是法拉利,欣赏法拉利的人变成了我们。

如果你把它当作一部关于人类速度极限与男色天花板的爆米花,也能吃得很香。

甚至可以说,今后的体育运动电影,都可以参考当下的这部F1。

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不需要鸡汤励志,不需要虚伪的屌丝逆袭。

一个失败的人赢得了比赛,然后转身离开。

他不再在围场车队间盘旋,他可以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驾驶任何一辆车。

来源:高峰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