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莱 · 阿布鲁(Alê Abreu)执导的巴西动画电影《男孩与世界》(O Menino e o Mundo),不仅是一部动画作品,更是一部以视觉语汇和社会百态构筑出的当代寓言。影片以其实验性的艺术风格,打破了动画仅为儿童娱乐的传统认知,证明其亦能承载复杂的思
阿莱 · 阿布鲁(Alê Abreu)执导的巴西动画电影《男孩与世界》(O Menino e o Mundo),不仅是一部动画作品,更是一部以视觉语汇和社会百态构筑出的当代寓言。影片以其实验性的艺术风格,打破了动画仅为儿童娱乐的传统认知,证明其亦能承载复杂的思想情感,并触及普世性的社会议题。
电影呈现出的的视觉风格,融合了多种媒介和技法,包括蜡笔、彩色铅笔、剪纸、拼贴以及数码动画等,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色彩斑斓的世界。这种视觉风格并非仅仅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电影的叙事和主题之中,成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诗语言”。
影片开场,乡村的田野景象以柔和的蜡笔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白色的背景就像孩童们的无无忧无虑的心境,彩色的田野随风摇曳,男孩在其中自由奔跑,这一切仿佛是孩子随手画下的纯真梦境。稚拙而温暖的画风,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简单与美好。然而,当男孩的旅程从乡村步入进城市,画面风格开始急剧转变。柔和的线条被冰冷的几何图形取代,鲜艳的色彩转为灰暗的冷色调,高耸的建筑和工厂烟囱占据了画面,街道上车流不息,行人面无表情。视觉上的对比,不仅仅是艺术手法的转换,更是对自然与工业、传统与现代之间冲突的直观展现。
在男孩的回忆中,与父亲在田间劳作,背景是橙红色的夕阳和飞翔的鸟儿,画面充满温暖与生机;而在城市场景中,巨大的机械手臂在工厂中重复作业,烟雾弥漫,色彩变得单调而压抑。视觉语言的变化,无需对白就能够直观感受到男孩从熟悉的家园走向陌生世界的心理变化。导演将工业社会的冷漠与乡村生活的温情并置,使视觉元素本身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叙事工具。
影片赋予了不同的视觉元素以象征意义。鲜艳的色彩和线条往往指代自然、家庭和童年等美好意象;而几何图形和重复出现的符号则象征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社会中的枯燥和冰冷。符号化的视觉语言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性,更引导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对影片主题的深层思考。
电影以一个简单的寻父故事为引线,乡村男孩的为父亲离家去城市工作,因为想念父亲,决定踏上寻找父亲的旅程。这段看似单纯的旅程,却在男孩的眼中展开了一幅现代社会的浮世绘。他从田野走到城市,从农村的宁静来到工厂的喧嚣,见证了工业化的繁荣与污染、商业社会的虚伪与空虚,以及劳工阶级的辛酸与挣扎。
男孩在寻父的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影片没有直接批判,而是以男孩的视角,将问题娓娓道来。比如,男孩在棉花田看到,雇主为了追求效率而淘汰了老弱员工,直到全面采用了机械化收割,开除了所有的工人;还有,第三世界生产的原材料低价卖给发达国家(悬浮在海面上的有着保护壳的海岛)加工成商品,又以高价返回原材料产出地进行销售。
尽管影片的背景设定在巴西,但其所探讨的主题,却具有超越地域和文化的普遍意义。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的共同趋势,无论是巴西、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社会问题和文化挑战。电影以男孩的寻父之旅为切入点,展现了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工业化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增长,但也付出了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扩大、传统文化瓦解等沉重代价。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彩色鸟”和“黑色鸟”在城市天空中缠斗的过程。彩色鸟被视为自由的象征;黑色鸟则代表城市的压迫性力量。黑色鸟的胜利暗示了自由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压抑,这与电影探讨的全球化、工业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相呼应。
将所有残酷的景象通过孩童纯真的眼睛进行“加工”,投射到银幕之上,呈现出一种既天真又犀利的视角。影片并非简单地批判现代社会的弊端,而是以一种更为温和和诗意的方式,引导观众反思现代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电影可以看作是主角对过去的回忆,在迅速变化的工业社会中自己是如何被裹挟前进,“牛马”一生的。男孩在路途中遇到的采棉花老农和工厂里的年轻工人,其实三者都是同一个人。
男孩最终像自己的父亲那样,离开了老家在城市中谋生,被工作逐渐磨平了棱角和热情,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被城市塑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模样。有一幕,男孩以为自己追赶上了,父亲进程的列车,然而从列车上下来的所有人看上去和父亲一模一样:消瘦、西装、领带、公文包,急匆匆地出站去上班。
虽然男孩虽然不及父辈那样的“班”味十足,却要面对新的危机——技术更迭带来的失业,纺织工厂的流水线彻底被机器人占领,就连采摘棉花的活路也全由器械包办。新一代要面对的不再是“爱拼才会赢”就能解决的困境,而是彻底“无用”的可能性。男孩又只是众多打工者中的一员,只能被时代裹挟着前进,再被时代留在原地。
如果说画面是《男孩与世界》的灵魂,那么音乐和音效就是它的心跳。影片的配乐由巴西传统音乐与现代电子音乐交织而成,既有桑巴和巴萨诺瓦的热情与活力,又有电子音效的冷峻与疏离。
在乡村场景中,配乐轻快而明朗,鸟鸣与风声交织,带有浓浓的田园诗意,让人彷佛置身于男孩的纯真世界。而当男孩进入城市,音乐则转为低沉压抑,工厂的机械声、汽车的鸣笛声与沉重的鼓点交迭,营造出一种紧张与不安的氛围。不仅烘托了不同场景的情感基调,也让观众更深切地感受到男孩内心的变化。
音效的运用同样精妙。乡村的虫鸣鸟叫与城市的喧嚣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男孩吹奏父亲留下的简单旋律,则成为贯穿全片的情感线索。这段旋律简单却动人,承载了男孩对家庭的思念,也成为他寻找父亲的精神支柱。每当这段旋律响起,观众都能感受到男孩内心的孤独与坚定。
影片大量的融入巴西传统音乐元素,这不仅为电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也与其探讨的文化传统流失主题形成了呼应。音乐在这里不仅是艺术的装饰,更是对巴西本土文化的一种致敬,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的深刻思考。
《男孩与世界》以其“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和发人深省的主题,证明了动画的无限可能性”,也拓展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边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世界、反思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契机。
来源:晟锐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