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之前,美国也有小团圆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2 08:02 1

摘要:在意识形态还没有彻底的入侵电影之前,电影的类型以及所展现的人群还是多种多样的。甚至于冷战之前,我们还是可以从美国大片中看到普通的底层民众的。这就是电影的基本魅力,因为不被意识形态所垄断,我们可以通过电影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人群都有自己的电影代言。从而使得

在意识形态还没有彻底的入侵电影之前,电影的类型以及所展现的人群还是多种多样的。甚至于冷战之前,我们还是可以从美国大片中看到普通的底层民众的。这就是电影的基本魅力,因为不被意识形态所垄断,我们可以通过电影看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人群都有自己的电影代言。从而使得每一种人都可以通过电影看到自己的希望近在眼前。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长春树》。

《长春树》是一部上映在1945年的电影,本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叶,在布鲁克林街头居住的一家四口人是如何在贫困中找到慰藉,在困难中不放弃乐观的故事。年轻的女主弗朗西有一个弟弟以及自己的父母,一家人和和美美,即便是没有很好的物质生活,弗朗西依旧是可以在爸爸愉快的歌声中和对于未来的向往中找到快乐。妈妈在家辛勤劳作,爸爸通过唱歌来获得收入,弗朗西一家即便是没有优渥的物质生活,但有这样的父母,弗朗西一家也能收获快乐。

然而天工不作美,弗朗西一家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五个家庭成员,一个还没有出世的弟弟或者妹妹。突如其来的孩子使得原本就拮据的家庭开始陷入到了财务危机,父亲在母亲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努力的用乐观来化解这个即将带来新的财务负担的孩子,但无济于事,于是当晚,父亲离家出走了,他本意是要努力的赚钱,然而事与愿违。弗朗西最后迎来的却是父亲的死讯,即便是周围的邻居这个时候都过来参加父亲的葬礼,然而人们越是怀念这个可以感染周围人的开心的人,弗朗西就越是觉得眼下的生活无望,母亲即将生产,弗朗西一家是否能走到明天?

《长春树》是美国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拍摄的影片,当意识形态还没有成为主流的时候,美国社会还是乐见这样的具有底层关怀的电影的。弗朗西一家虽然是底层民众,但是他们身上具有的却是人类共同的光辉,这一点与当代的很多创作者在拍摄底层民众的时候给予的灰暗滤镜有着明显的区别。

弗朗西本人沿袭了自己的父亲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特别重要,即便是弗朗西知道自己的家庭在物质生活上十分匮乏,但是她却能够在精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依托。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的做到不戚戚于贫贱。这个品质十分可贵,而且也是当代的很多创作者本身所缺乏的,因为本片的创作者没有将弗朗西一家打造成为一种刻板偏见下的工具,而是给了他们活生生的生命。

即便是深处贫困的一家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道德追求,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但是却愿意将自己的爱与快乐播撒给更多的人。这种层面的自立自强值得很多创作者去学习。

本片看似描述了弗朗西的父亲以及弗朗西受到父亲的感染之后,如何面对生活,但实际上我们容易忽视的是弗朗西的母亲。母亲才是那个真正苦苦支撑着个家庭的人,父亲身上的缺点很多,但是善于言谈的父亲总是能用欢笑将这些缺点抹去,而母亲身上的优点也很多,但母亲却只能是默默的用自己的行动支撑着整个家庭。

本片的主人公弗朗西一开始沿袭的是父亲的优点,而当父亲的优点并不足以帮助弗朗西应付整个生活的时候,弗朗西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了。一个即便是快要临盆,但也因为不愿意多花钱而在家里生产的普通劳动妇女,在这个时候,弗朗西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母亲并不是不关心自己,而是母亲关心自己的方式跟父亲有着本质的不同,母亲无法像父亲那样给自己造梦,而更多的时候,她总是用实际行动来抚慰弗朗西,给予她更多的实际的支持,从而让弗朗西距离自己的梦更近。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人看到了全世界的流离失所,看到全世界因为战争而陷入泥潭当中,因此,当美国人看到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即便是贫穷的底层也是充满着生机,满怀着期待。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是自己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不论是否贫穷,也没有丢掉追求美好的权益。

当阶级固化的大潮还没有到来的时候,美国的普通民众们还是能看到城市之光的,即便是贫困,他们也能保持一些美好,同样的,面对着冰冷坚硬的生活,他们也更愿意用柔软的心来接纳一切。然而冷战开启之后,当整个美国社会开始陷入到一种意识形态的癫狂中去之后,一切戛然而止,我们所看到的影视作品也基本上告别了含情脉脉,而变得更加泾渭分明。我们再也看不到诸如本片一样的电影了,而那些属于底层普通民众的高光时刻也被意识形态所替代,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从美国电影中再找到曾经的期待。这就是一个电影工业国家开始脱离自己的轨道的结果,最终,这种人间小团圆也彻底衰败。

……

你好,再见

来源:抽屉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