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同质化的爱情片在流水线上被批量生产,当观众对银幕上的亲密戏码越发无动于衷,《情书》这部30年前的经典电影在国内重映。
当同质化的爱情片在流水线上被批量生产,当观众对银幕上的亲密戏码越发无动于衷,《情书》这部30年前的经典电影在国内重映。
即便早已被无数人收藏进记忆胶片,它却始终是暮春与初夏交替时节里,关于爱情片的唯一标准答案。
银幕上,博子在雪地中喊出那句“你好吗?我很好”时,影院里依然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抽泣声。
这部诞生于1995年的作品,像是被时光封印的琥珀,凝固着无数人关于暗恋、遗憾与释怀的青春记忆。
而它的导演被称为“青春影像诗人”,他用镜头写诗,用色彩谱曲,用光影雕刻出一代人的情感共鸣。
岩井俊二
岩井俊二的故事,远不止一部《情书》。
从《燕尾蝶》中挣扎求生的边缘少女,到《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被网络虚拟世界吞噬的少年;从《四月物语》中樱花雨下的单相思,到《花与爱丽丝》里少女镜像般的暧昧情愫……
他的电影总在唯美与残酷之间游走,既像一封封寄往青春的情书,又像一把解剖人性的手术刀。
岩井俊二与电影的缘分,始于一场“叛逆”。
1963年生于日本宫城县的他是典型的“学霸”,考入横滨国立大学油画专业后,却发现自己对画笔下的静物毫无兴趣。
偶然加入电影社团时,他连摄像机都没摸过,却开始用8毫米胶片拍摄短片。那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段“不务正业”的经历,竟为日后独特的影像美学埋下伏笔。
年轻的岩井俊二(右一)与筱田升
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社会弥漫着迷茫与颓废。岩井却在这时开启了职业生涯:拍广告、导MTV、制作电视剧。
这些看似商业的工作,被他当作光影实验室——MTV中高速剪辑的节奏感、广告里对色彩与构图的极致追求,甚至电视剧中碎片化叙事的尝试,都成为日后电影的养分。
1993年的电视剧《爱的捆绑》,他用超现实手法讲述一对夫妻的窒息之爱,画面中缠绕的红色毛线如同血管般刺目,这种将情绪具象为视觉符号的能力,已初现“岩井美学”的雏形。
1995年,《情书》横空出世。这部原本为电视台创作的“电视电影”,因观众强烈要求登上大银幕,最终横扫亚洲。
《情书》(1995)
电影中,北海道苍茫的雪原、图书馆飘动的白窗帘、借书卡背面的素描肖像……这些被影迷津津乐道的经典场景,背后是他油画功底与MTV经验的奇妙化学反应。
岩井俊二的电影常被贴上“唯美青春”标签,但这或许是最深的误解。
《情书》中藤井树的死亡,《燕尾蝶》里黑帮火并的鲜血,《莉莉周》中校园霸凌的窒息感……他的镜头从不回避青春的阴暗面。
这种撕裂感,源于他作为小说家的哲思——在拍摄《情书》前,他先将故事写成小说;《燕尾蝶》《莉莉周》更是小说与电影同步创作。文字赋予他追问存在的勇气,影像则让哲学思考化为可触摸的痛感。
与筱田升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摄影间隙
在《燕尾蝶》里,他给出一个寓言式答案——来自“圆都”的移民们追逐金钱与欲望,却在胸口纹上蝴蝶,试图用虚幻的美丽对抗现实的肮脏。
《燕尾蝶》(1996)
即便是最治愈的《四月物语》,也暗藏哲思暗涌。少女卯月从北海道到东京的追寻,看似是纯爱故事,实则是“向死而生”的变奏——
她带着“如果此刻死去,人生是否值得”的念头奔赴爱情,却在发现暗恋对象早已忘记自己时,于暴雨中笑喊:“你真是了不起!”这一刻的释然,恰似西西弗斯:明知命运荒诞,依然在推石上山的过程中找到意义。
《四月物语》(1998)
若要用一个镜头定义岩井美学,那一定是《情书》中逆光下的柏原崇。
阳光从图书馆窗外涌入,少年的轮廓融化在飞舞的白窗帘中,如同一场醒不来的梦。
《情书》(1995)
这种“逆光调”美学,被他戏称为“技术失误”——传统摄影忌讳逆光,他却偏要让角色湮没于光晕,用朦胧制造诗意。
在《花与爱丽丝》结尾,苍井优在逆光中跳起芭蕾,身影与尘埃共舞,无需台词便将少女心事诉尽。
《花与爱丽丝》(2004)
但这种诗意从不流于空洞。岩井总在唯美画面中埋藏尖锐的社会批判:
《梦旅人》里精神病院的高墙象征体制规训,《燕尾蝶》中假钞磁带揭露资本异化,《莉莉周》的校园暴力直指教育溃败……
《燕尾蝶》(1996)
他将绘画的象征、音乐的节奏与文学的隐喻熔于一炉,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影像语法。
例如《燕尾蝶》用快速剪辑拼接黑帮追杀与少女纹身,鲜血与蝴蝶在蒙太奇中交织,暴力被赋予诡异的美感;
《莉莉周》更以BBS论坛文字为叙事轴心,绿色代码与黑白画面交替闪现,仿佛将互联网时代的孤独编码成视觉密码。
或许岩井俊二最值得借鉴的,正是这种“矛盾的统一”:他用MTV经验拍出诗电影,用商业类型片承载哲学命题,用青春故事解剖时代病症。
当中国青年导演苦恼于“要票房还是要口碑”时,他证明了一部真诚的作品自会穿越时间——正如《情书》中那封寄往天国的信,总有人愿意在雪地里等待回音。
《情书》(1995)
30年前,岩井俊二用一封“情书”叩问生与死、记忆与遗忘;30年后,这封信依然在银幕上漂流,等待新的收件人。
在这个爱情被简化为红包数字、青春被速写成短视频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导演——他教会我们:真正的深情,不必喧嚣张扬,只需在逆光中轻轻问一句:“你好吗?”
而答案,早已写在每一片飞舞的雪、每一缕穿透窗帘的光、每一帧不肯老去的胶片里。
来源:豆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