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支配的“宽恕”骗局:登顶《电影手册》的神作,藏着多少禁忌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15:51 1

摘要:作为被新浪潮大师戈达尔称为“天才”的导演,阿兰·吉罗迪可谓不负众望,自2013年《湖畔的陌生人》一鸣惊人地夺下戛纳“一种关注”大奖,并登上《电影手册》十佳之首以来,《勇者不眠》、《逃亡大王》、《保持站立》、《跟我走吧》等多部作品接连获得好评。

作为被新浪潮大师戈达尔称为“天才”的导演,阿兰·吉罗迪可谓不负众望,自2013年《湖畔的陌生人》一鸣惊人地夺下戛纳“一种关注”大奖,并登上《电影手册》十佳之首以来,《勇者不眠》、《逃亡大王》、《保持站立》、《跟我走吧》等多部作品接连获得好评。

2025年新作《宽恕》虽只入选了戛纳平行单元,却被影评人称赞比不少竞赛片还精彩,更再一次登顶《电影手册》年度十佳榜单。

吉罗迪的作品中一贯以来的情欲主题,以及毫无顾忌的大尺度刻画,不过,吉罗迪并非是情色电影导演。今年新作《宽恕》同样在欲望与人性的层面上尽情实验。

影片讲述面包师杰瑞米返乡,参加恩师的葬礼。杰瑞米的出现给这个冷漠哀伤的小镇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立刻燃起了众人之间的关系。

导演一反常规的操作,摒弃闪回片段去交待杰瑞米在小镇的过往,仅透过对话、表情与举止变化刻画主人公与他们之间的特殊关系。

人存在于普遍的“情欲容器”中

影片开头就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杰瑞米独自一人驾车到一个偏僻的村庄,参加一场葬礼。接待他的是死者的妻子玛蒂娜,她抚摸着杰瑞米似的面孔,显出久别重逢的喜悦,然后出场的是玛蒂娜的儿子文森特,两人的见面显得尴尬又别扭。当玛蒂娜带杰瑞米去见死者最后一面,以及两个坐在沙发上翻看死者生前的旧照,都表露出并杰瑞米曾经很喜欢死者。这在之后玛蒂娜与杰瑞米之间的交谈中也多有显示,死者和杰瑞米可能曾经是恋人,而死者的妻子玛蒂娜似乎对此心照不宣,还对杰瑞米很好。她非常在意杰瑞米的去向,甚至会因为他很久不回住所而生气以及担心他会离开。她确实如牧师所说,也爱着杰瑞米,以致于杰瑞米在影片中两次和她“睡”在了一起。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导演设计于杰瑞米与玛蒂娜夫妻之间的三角情欲关系。

杰瑞米到达该小镇的第二天早上就去了童年好友胖子沃尔特的家,在他去采蘑菇之前。如此迫不及待的想去见他,而且后面还主动“示爱”。这遭致了文森特的嫉妒,俩人在山上虽有然扭打在一起,脸上还带着笑意。“巧遇”的牧师点明要害地问他们打架是因为沃尔特吗?表达出杰瑞米、文森特和沃尔特的三角情欲关系。

玛蒂娜挽留出瑞米在家中小住,导致了杰瑞米与文森特之间的冲突加剧。而杰瑞米穿着了玛蒂娜送给他的恩师的衣服,则成为了文森特被害的引爆点。杰瑞米、玛蒂娜和文森特之间也隐现出一种三角情欲关系。

跨越年龄、跨越性别、跨越美丑,这时观众会问,杰瑞米究竟有何魅力,让这个小镇上的人如此迷恋?进而在情节发展到犯下杀人罪行后,他还能获得小镇居民的支持与庇护?其实影片的重点不在杰瑞米,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魅惑者”,而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容器,承载着他人投射的情欲。他返乡的行为触发了小镇压抑的情欲机制,成为打破道德秩序的催化剂。

在《宽恕》中,小镇居民对杰瑞米的迷恋构成了一张复杂的欲望网络,影片借助这个象征性的角色,凸显出情欲的神秘力量,它的无人不在、无处不有,它能联结一切,又跨越性别、年龄、伦理的边界,甚至模糊了施害者与受害者的角色。这正是吉罗迪所一直关注且熟悉的主题,借助故事去发现情欲不停流动的状态。一方面通过“去历史化叙事”(摒弃闪回),迫使观众直面情欲的即时性与破坏力,而非沉溺于因果逻辑;另一方面影片中所展现的情欲,借助丑、老、怪、异的躯体,不加掩饰赤裸裸地摊开在观众眼前,直接挑战观众的心理极限,迫使他们在审丑中扪问内心而必须承认,情欲是人人皆有的自然,而非某些人的特权而另一些人的禁区。

“宽恕”实为情欲的共谋

电影在完成了对于小镇中人物间的复杂情欲关系的铺陈之后,很快便抛出犯罪悬疑的情节。身材弱小的杰瑞米在与高大强悍的文森特的又一次争斗中,意外地杀死了文森特。他先是用树枝将文森特击倒,再又用石块砸烂了他的后脑。这完全是蓄意犯罪而非过失或出于自卫。后来,杰出瑞米反醒自己的过激行为是出于“想做一个彻底的了断”,由此也再次暗示和强调了人物间的不愉快的过往与情欲关系的前史。

渡过这个有些惊悚的激励事件之后,叙事沿着愈加复杂与微妙的方向前进。为了掩盖真相,杰若米开始编织一个个谎言;令人惊讶的是,整个小镇似乎都在帮他隐瞒真相。在层层掩盖的谎言与巧合中,迸发出始料未及的喜剧与荒诞感。

这其中最值得玩味的人物影片中的神父,这个在影片开始仅仅作为葬于礼主持,很容易被忽视的角色,即将担当起故事真正的主人公职责。

首先,神父似乎具有全知全觉的神性,不仅谙熟小镇中所有人的三角情欲关系,所有观众感受不的暧昧关系都是由他的口最终做实的。也是他一早就了然主人公是杀人凶手的人。他先是冷眼旁观杰瑞米不断编造谎言、谎言被揭穿、继续补窟窿,期间还以变相杰瑞米吃下埋尸处长出的羊肚菌作为惩罚。但就在杰瑞米精疲力竭、撑不下去时,神父却也暴露出隐秘的同性情欲和共谋者身份。

于是,让人意外地,神父反成了一个忏悔者。本来是杰瑞米来找神父坦白真相,结果在忏悔室,典型的宗教忏悔方式,上演了一出完美的“真情”告白。这反转真是绝了!神父将杰瑞米推上了本该神父坐的位置,自己却跪下来成了忏悔者。看下面两人间的精彩对话:

你确定他是谋杀吗?/我确定。他是好人。我根本不想告发。/为什么?/文森特也活不过来。再说我觉得坐牢比死还难受。/你有没有想过杀人不用受罚会怎么样?/我不认为他是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杀人就是杀人犯。/他本性不坏,我不觉得他对社会有害。/你真的能一辈子守着这个秘密吗?/可以/迟早会被压的力喘不过气了/你真觉得惩罚凶手就有用吗?/我觉得这么大的秘密,你一个人扛不住不?/不完全是一个人/要是他最终去自首呢/我觉得不会/可是活在罪恶里不累吗,总是提心吊胆,怕自己说漏嘴或者被噩梦缠身/但不管怎么样,日子还得过/现在说的轻巧,过几年你还能这么想,你还能撑多久?/看到他每天都获得好好的,我就满足了/可你怎么知道他愿意天天见你/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被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喜欢这是一种折磨/你觉得他讨厌我/那不是,也许他只是没那么喜欢你,不像你喜欢他那样,不像你期待的那样/我会默默守着,我早就习惯了爱而不得,我可以悄无声息的爱下去,直到永远,谢谢你,你真是个好人。

如果话题不是事关一个条人命,如果神父不是又老又丑,这该是多浪漫的场景。然而,正是在这一本正经的宗教场景中,巧妙完成了对人物的去神化。神父展露出了人的一面、情欲的一面。这时观众恍然大悟,之前神奇父与杰瑞米的“偶遇”原来都不是巧合,而是默默的追随,以至于在之前的杰瑞米的种种情欲关系中,都有着神父“爱而不得”下的悄无声息的守护,让人细思极恐;而“看到他每天都获得好好的,我就满足了。”这该是多刻骨铭心的情欲与爱意。而面对杰瑞米所无助的未来,神父发誓与杰瑞米“一起扛”,扛一辈子,“直到永远”。

看到这,观众可以明白,杰瑞米与神父忏悔角色的错置,原来并没错。神父原本是道德的指引者,可他所掌握着“宽恕”的绝对权力,而这权力所指向的却是泯灭情欲,因为它是诱人犯错的魔鬼。神可以宽恕你的错却不能容忍附在人肉体上的魔鬼。因此,所谓“宽恕”不是神的无欲无私、大仁大量,而却是神的残酷无情。而这场忏悔室的身份倒置颠覆了宗教仪式的神圣性,张扬了情欲的正当性,揭露神职不过是凡人情欲的遮羞布。这种悖神的“罪恶”难道不该忏悔吗?不该乞求“宽恕”吗?

再接下来,神父彻底背教了。正如忏悔如同真情告白一样有某种程度的讽刺意味,神父似乎并不在乎“宽恕”,而是索性将自己交给了恶魔。当杰瑞米被警察逼问得就要坦白时,又是神父站在出来,不惜自毁名誉地证明,事发当晚,杰瑞米在他那里与他一起过夜。

神父就这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追随情欲而非上帝。他以“守护秘密”为名包庇谋杀,将宗教的“宽恕”异化为情欲的共谋。他的自我牺牲并非出于道德觉醒,而是宗教“宽恕”的绝望。当杰瑞米最终想要跳崖时,他是这样规劝的:

就算他们相信我是无辜的,我余生怎么活下去呢?才一周就已经度日如年的感觉/好吧,我懂你的煎熬,我能理解你当初的苦衷/其实没有苦衷,要是我当时不是因为鬼迷心窍/怎么讲/我就是说不清就是戾气上头,只想做个彻底了断/所以你动了杀心?/你后悔吗?/后悔当然后悔/要是长期监禁或是死刑,能换回他复活,你愿意吗?你能和你的良心和解吗?/不/时间会抚平一切/你说的轻巧,你怎么知道你就没有良心不安?/每个人都会有的,那些受难的民族,那些挨饿的孩童,那些街头的流浪汉,世界正在崩塌,我们可以想象10年后地球可能寸草不生,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去看电影看球赛/可是他们没杀人/他们杀了,每个人都对这场屠杀负责,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又没亲眼看见,并没有直接杀人/你以为有区别,死亡并非是生命中的禁食,任何食物都不能少,老少病弱还是身强体壮,我们需要突如其来的死亡,我们需要意外车祸,我们需要谋杀案/那你为什么不让我跳下去呢?/绝望时走捷径太容易,但你并不是真的想这样做。

“我们需要谋杀案”直指现代社会的虚无——传统道德失效后,人类只能从暴力与欲望中发现存在感。于是,为迷惑上门搜查的警察,神父策划与杰瑞米赤裸着睡在一起。结果弄假成真,神父竟然产生了是兴奋。言语可以做假,可身体却做不了假,神父对杰瑞米的真心是不言而喻。由此再来看神父在悬崖边的表现,依然不是出于神的博爱,而是纯粹的自私的情欲。

神父与杰瑞米赤裸同床的荒诞场景,以身体反应戳破“博爱”的虚伪,暗示宗教救赎在情欲面前的彻底溃败。由此,《宽恕》的终极追问直指人性深渊:当社会道德与个人情感发生碰撞,宽恕究竟是心灵的解脱,还是对罪恶的妥协?杰瑞米与神父在悬崖边与神父的对话,暗示着救赎可能存在于对包括情欲在内的所有现实的坦然接纳。

“新宗教”,爱是情欲的德性

虽然屈从与妥协于情欲,但作为神职人员,神父可以无视自己的职业道德,隐蔽真相,甘做杀人帮凶。但他还是会因这种埋没良知的行为备受煎熬。于是,在道德与欲望之间还是有些许的徘徊不定。以至于影片的结尾,他和杰瑞米在黑夜里偷偷挖出了文森特的尸体,并坚持由自己一个人将其埋进墓园里,这一方面是出于逃避警察搜查所为,一方面也可看作是神父求得内心救赎之举。

然而,相比神父,玛蒂娜对于情欲更是处之泰然、安之若素。在杀害儿子的凶手悬而未决、丧子之痛未能愈合之时,她竟无条件信任主人公,主动成为其保护者,影片在她安慰陪伴着主人公入睡的镜头戛然而止。这让人不禁感叹情欲的尽头是什么?它真的可以将自私无限放大到无视儿子的死亡,而对凶手可以宽恕到同床共枕吗?母性完全扭曲为了情欲的奴役。而当情欲成为生存的唯一真实,宽恕是否只是弱者的自我欺骗呢?

至此,吉罗迪巧妙地将欲望、宗教与死亡相互交织,在悬疑、黑色幽默与荒诞叙事的自由切换之间,以有趣、细腻而有力的方式,探讨了情欲、罪恶与道德的互动。

回到神父身上。正当他独自承受着职业与良心的拷问与痛苦,为杰瑞米处理掉最后一个麻烦的时候,杰瑞米却宁愿在玛蒂娜的床上安睡。这对于神父而言,无疑是一个大悲剧。

为此,导演在谈及创作的灵感来源时透露,我们身处法国的一个非常偏远的乡村地区,电影中有一位神父,他象征着那种注定只能去爱但无法得到回应的同性恋者。他可以去渴望,但他不会被渴望。从一个更世俗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许多人的现实,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乡村地区的同性恋者。他们往往失败多于成功——如果我们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话。

神父就是这样的一位小镇的情欲者。他一方面背叛了传统宗教中的道德和职责,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一套基于情欲生发的爱的价值观去支撑起他的世界。正如神父在与杰瑞米在悬崖边对话中所展现出的大彻大悟:

对我来说真正的理由是我不愿失去你/我不可能永远留下/我就不是求长相厮守,或偶尔聊天共进晚餐散步也行,就这么简单,你会爱我/爱不能强求/可以是可以做到的,相信我。如今的我已经学会了爱所有的人,包括曾经讨厌的人。来吧,为我继续活下去。

爱不是源于舍弃情欲,而是坦然接受情欲。前者才真正需要宽怒。毕竟,人首先是动物。为此,即使在一片黑暗中也想有尊严地活下去,并且勇于行动。这是这种基于情欲所生发的爱的价值观,是修练炼成的情欲的德性。支撑着他对杰瑞米从小爱到当下,即使杰瑞米陷于种种情欲之乱,而他不乱,始终悄悄的追求、默默地关注,他有爱的权利也遵重不被爱的结果,哪怕“偶尔聊天共进晚餐散步也行”,并信守于最终爱是可以做到的。

阿兰·吉罗迪的《宽恕》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母题——情欲作为人性最原始的驱动力。但影片不仅是对情欲流动性的又一次实验,更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辨的黑色寓言。为此,吉罗迪镜头中的封闭小镇宛如当代社会的微缩模型,他拒绝将情欲浪漫化或污名化,而是将其置于宗教、伦理的废墟之上,追问人类文明的根基。人始终处于“行动”而非“思考”的状态,杰瑞米的谋杀、神父的背叛与玛蒂娜的沉沦皆是情欲驱动下的存在选择。

于是,当神父牵着杰瑞米的手离开悬崖时,吉罗迪给出的并非救赎,而是一曲存在主义的安魂曲:情欲既是深渊,也是唯一真实的光。

来源:说似一物即不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