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脑机接口,《黑镜》要进入现实了吗?

非凡影视 欧美剧 2025-05-15 14:41 2

摘要:《黑镜》系列从2011年首播,到目前共有七季单元剧(每集一个独立故事,通常在一小时以内)以及两个接近电影时长的圣诞特别篇,主题是近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现实讨论,多数剧情是「科技之恶」的黑色题材系列。

4 月份,Netflix 的《黑镜》第七季上线,相比第六季的拉胯,第七季终于恢复了黑镜系列的过往水准。

《黑镜》系列从2011年首播,到目前共有七季单元剧(每集一个独立故事,通常在一小时以内)以及两个接近电影时长的圣诞特别篇,主题是近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现实讨论,多数剧情是「科技之恶」的黑色题材系列。

过去多年,讨论剧中各种科技实现意义并不大,截止第六季上线的2023年6月,我们看看当时的世界:

Neuralink 刚刚获得FDA批准,但还没进行过任何人体试验ChatGPT 上线半年,GPT-4开始支持多模态,允许图片输入谷歌的核心AI产品还叫PaLM,距“Gemini”改版还有半年时间AI Agent 有了初级构想,但还没什么实际可用的产品Midjourney 不能生成完整的手指、Stable Diffusion还处在1.5时代苹果Vison Pro刚刚发布英伟达市值不到1万亿美元距离OpenAI开启视频生成浪潮核心DiT模型架构,还有「长达」半年时间

……

但随着这两年AI以及脑机接口的发展,似乎让「黑镜剧情能否成为现实」有了些许讨论意义。

最新的第七季的六集剧集里,科技主线主要聚焦在两个领域。

一是AI,包括全方位拟人的AI智能体,数字生命觉醒、以及真人在虚拟世界中与智能体的交互;

二是脑科学,通过在大脑植入芯片,在云端备份以及远程控制,或是通过无入侵的装置进入虚拟世界——相比《黑客帝国》中全身插满神经电路接口才能连接到虚拟世界,黑镜的想象力要激进得多。

一个彩蛋:《黑镜》系列中多次用到了上图这种无入侵式的按钮型装置,戴上它可以直接进入虚拟世界,剧中体现在医疗、娱乐以及拯救世界中。

先说结论,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完成任何一集的科技设定,但有些雏形已经可以部分实现。

本季的六集剧集中,我的个人观感排序是 5=6>1=3=4>2。

1. 《普通人》(Common People)

剧情简介

女教师阿曼达因脑瘤急需救治,蓝领丈夫迈克在医生建议下签约了Rivermind科技公司——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将阿曼达的部分脑功能云端托管以维持生命。 阿曼达因此长期昏睡,无法离开覆盖区域,Rivermind 在背后会利用患者的睡眠时间偷偷使用大脑算力,并在相应场景无意识直接念出广告词,迈克不得不购买了去广告的“高级会员”版,但为筹钱只能在网络直播平台上干丢人现眼的事儿,最终因资金枯竭,迈克在阿曼达请求下亲手结束了她的生命,自己也在直播中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

科技设定

第一集的环境设定接近当下社会,普通人(Common People) 这个名字也很贴合主题, 剧中的直播整活求打赏,等级森严的vip/svip/ssvip会员体系已经司空见惯。

本集的核心科技设定就是 Rivermind 公司带来的「可植入大脑的芯片+意识云端托管+强制念广告+会员去广告」技术。

科技发展状态

大脑植入相关的脑机接口(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已经开始了人体实验,包括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目前Neuralink、Synchron 和 Precision Neuroscience 等公司都在搞,拿我们都熟悉的马斯克旗下 Neuralink 看看进展。

2023年是脑机接口人体试验的开端,这年Neuralink等来了FDA批准,终于可以用人体做实验,之前都是用动物的。

2024年1月,Neuralink完成了首例人体脑机接口芯片植入手术,N1芯片被植入一位四肢瘫痪患者,术后恢复不错,这次实验验证了设备安全性,重点测试了大脑神经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年,帮助盲人恢复视力的“盲视”项目也获批,马斯克最近说今年底将进行人体植入手术,此前已经在猴子身上实验成功。

2025年,Neuralink已经完成27例芯片植入手术,还推出了使用N1植入物和机械臂试验,最近刚被FDA批准为“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可以为后续很多项目加快流程(上面有人批的就是快!),目前Neuralink主要是为瘫痪、中风、脊髓损伤、失明、失语等患者进行治疗。

几天前,中国也完成了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临床实验。一名四肢截肢的受试者通过脑机接口成功操作电脑游戏《马里奥赛车》,这是在Neuralink后,全球第二家进入临床阶段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公司。主导公司阶梯医疗称,侵入式植入体甚至比Neuralink的还要要薄一半左右。

目前苹果也正在深入研究脑机接口,在与初创公司Synchron共同探索通过脑信号控制iPhone、iPad、Vision Pro等设备,未来将为瘫痪患者带来全新交互体验。

本集观感

第一集很好的延续了《黑镜》系列一贯的冷峻写实风格,通过剧情介绍和技术分析你大概也明白,其实BCI目前能做就是通过植入芯片,恢复运动与感知能力,集中于特定的功能和数据传输,距离将《普通人》这集——把大脑功能托管在云端并与订阅模式相结合的程度还很遥远,目前的技术只能算得上万里长征第一步,至于涉及到的如何“复制记忆”,以及云端托管等有剧集讨论的更多,感兴趣的推荐去看AMC的动画《万神殿》和亚马逊出品的《上载新生》系列。

虽然脑科学技术还差点意思,但提到商业模式,尤其是广告,订阅制,会员体系什么的,咱们属于轻车熟路了,什么开屏摇一摇广告、导航界面加广告,SVIP充值点映之类的,黑镜剧组可以多了解一下,这部分虽然观众都说Netflix在自黑,但属实创意不多,还是略保守了点。

2. 《眼中钉》(Bête Noire)

剧情简介

黑女玛丽亚是一名食品研究员,上学时曾带头欺负一个天赋极高的极客白女同学,甚至造黄谣什么的……多年后,女同学突然来到玛丽亚的公司就职,玛丽亚的生活因老同学的出现而发生巨变。老同学拥有一条神秘的项链,能够改变现实,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影响现实甚至创造多元宇宙,起初老同学的操控环境让玛丽亚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和现实,随着控制加深,玛丽亚的生活逐渐崩塌。 绝望中,玛丽亚发现了老同学的秘密,并成功反杀并夺取了项链的力量,成为新的“现实操控者”。

科技设定

量子计算,显示操控与多元宇宙,通过一个戴在脖子上的吊坠装置就能创造多元宇宙并且操控现实,实现“言出法随”。

科技发展状态

Netflix在这个故事里基本属于放飞自我,或许把剧本给漫威去拍个超英剧更合适,熟悉《复联》系列的人大概看的出,这个女同学的能力等于“征服者康”或是带外挂的绯红女巫,属于咱普通地球人根本接触的科技。

剧中描述的利用量子计算构建能够接入平行宇宙并操纵现实的“量子编译器” 是个纯科幻概念,远超出现有的量子计算能力。

量子计算机在目前主要还是利用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特性,在特定复杂计算问题(如药物研发、材料科学、密码破解)上体现出了出超越经典计算机的潜力,但现在还非常初期,至于剧中的对宏观现实的随意修改,创造多元宇宙,还非常遥远。

量子计算领域的公司包括 Google、IBM、Microsoft等。

以前段时间很火的谷歌Willow量子芯片为例,行业里卷的还是稳定性与准确性,Willow目前能做到的是5分钟内解决一个特定的计算问题,而传统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需要100亿亿亿年才能完成;中国的“祖冲之三号”容纳了 105 个超导 Transmon 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达到 72 微秒,是目前超导量子计算领域的顶尖成果。

如果说第一集的科技设定我们已经找到雏形,这集完全是借用量子计算概念来炒冷饭。

美剧《开发者》中的量子计算机核心

本集观感

把「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智商不够,多元宇宙」用到了极致的一集,我知道故事本身想探讨校园暴力和流言蜚语对成长的影响,但越看越出戏,毕竟这是《黑镜》系列啊,这集被硬塞进来,我能想到的唯一原因就是ZZZQ了——黑女最终战胜了一切,赢得了宇宙……

从IMDB的本季最低评分(唯一没过7分的一集)也能看到大众对这集是个什么评价,看看就当图一乐就好。如果对这这类题材有兴趣可以看看美剧《人生复本》、《开发者》( Devs)以及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

3.《白日梦饭店》(Hotel Reverie)

布兰迪是一位过气的女演员,她渴望通过一部经典电影的翻拍来重拾事业。然而,她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项真人与虚拟数字人合拍电影的技术实验中,这项技术可以将演员的意识与电影角色相结合,创造全新的观影体验。

随着剧情的发展,布兰迪逐渐意识到,这项技术不仅改变了她的职业生涯,还深刻影响了她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世界。她与电影中的已故演员扮演的女角色多萝西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但随着外界的一键还原,多萝西的新人格消失,布兰迪不得不面对空虚和失落。

最终,布兰迪得到了一个弥补遗憾的机会——多萝西的新人格以 AI 形式继续存在,并与布兰迪重新建立了联系。

科技设定

通过脑机接口进入虚拟世界+具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AI虚拟角色

这集的设定算是紧贴当下AI发展,真人可以通过外界装置(就是上面提到那个贴的太阳穴上的按钮)进入虚拟拍摄现场,这个场景里其他人物全部由是Agent智能体构成——他们会依据剧本“演”自己的戏,当然也可以和真人来“搭戏”,在戏外的环境控制中,可以看到智能体(即虚拟数字人)的各种状态,通过真人引导调研保证他们不失控,并一直演下去,最终真人与数字人的合拍完成电影。

科技发展状态

提到数字人你可能觉得现在很多公司都有相关产品,但这些仅仅在“影像”层的外在维度,本质上跟给你拍一个照片生成一个可操控的2D、3D模型并没有太大区别,这些与剧情中的AI并不是一回事,要分两个技术层面来看。

对于剧中的AI设定——成名于好莱坞黄金年代(1940s)的已故的女演员多萝西,我的理解是是采集她生前的各种资料,通过预训练或以及各种细节的强化学习,创造出了一个“有独立思想,但尚未觉醒”的虚拟 AI 数字人。

所以第一层,“多萝西AI”核心在思想、是“灵魂”层面,复刻一个已故演员的内在,技术实现层面需要获取她生前的大量信息,训练出一个智能体,让它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语言能力、行动能力与原演员几乎一致,要做到这点很难,并不是不能。

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加上训练,我相信未来几年这个技术就有可能发生。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你的大多数信息都在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媒体中,这里有你的思考、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要把自己“数字化”起来,目前有一些开源项目可以抓取你微信聊天记录等等,理论上抓取的这些数据越多,就能训练出越“像你”的AI。

相比于给AI虚拟人赋予人格,做到“外在”的“形似“要容易得多,包括Heygen数字人以及TTS,SVC等产品,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去复刻一个人外形动作,语音语调等,类似“AI孙燕姿”这类产品至少已经火了一年多,在游戏中,AI驱动的NPC已经越来越智能,可以与玩家进行更自然的互动,而各种虚拟人直播之类的,虽然看起来依然很假,但至少雏形是可以实现的。

AI可以看起来很像真人,但距离真正的产生自我意识还很遥远,剧中通过“神奇按钮”让真人进入虚拟拍摄现场的技术,是Netflix的用了好几季的科幻设定了,短期实现的可能性为零,比起生成式AI,脑科学进展速度要慢得多。

AI发展至今,可以粗暴归纳为两个流派:一是以Anthropic,SSI以及“过去的”OpenAI代表的AGI探索者,他们的主线是智能,目的是实现AGI,如ilya大神如说——SSI的第一个产品就会是超级智能;另一派则是偏向基础模型衍生出多模态能力与Agent产品,比如市面上所有的视频,图像,声音模型以及pplx这类套壳agent应用。

在当下影视剧里应用最多的是“换脸”和虚拟拍摄,前者属于是劣迹艺人推动技术探索,后者是用屏幕取代了实体置景,但都和AI发展关系不大。

在这多说一嘴“AI与好莱坞”,前几天福布斯一篇报道也在讨论这个话题,尤其是在过去半年里,包括Runway、Veo、Sora、可灵、即梦等视频生成模型的质量已经逐步到了能商用的程度,更早前知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进入了Stability.AI董事会。

目前好莱坞的主流观点依然是AI将使电影制作从物理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换句话就是优化成本,拍动画片的梦工厂就认为,AI 将使制作动画电影的成本降低90%。

OpenAI的观点则更加激进,说个性化生成视频将在三年内成为娱乐行业的标准。可以预见的是,AI会带来一个“新好莱坞黄金时代”,但代价可能是观众不再需要好莱坞了,变革背后是以巨大的人力成本为代价,毕竟AI将大幅削弱好莱坞在资本、制作和发行方面的优势。

所以视频模型公司 Luma 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口号: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视频生成器,而是“通用想象引擎”——一个能够仅从提示生成连贯且情感共鸣场景的电影级系统。

本集观感

这集的核心议题触及了《黑镜》经典母题——虚拟现实的沉浸与迷失、AI的意识觉醒与权利、以及科技对人类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挑战,但也是中外评价相对分化的一集,或许是因为中国导演王昊鹭操刀的这集,相对含蓄的感情线更容易打动东方观众,如果给到一部完整电影的时间,我相信这集会得到更高的评价。

4. 《玩物》(Plaything)

剧情简介

一名古怪的谋杀嫌疑人卡梅隆与一款来自20世纪90年代的不寻常电子游戏产生了关联。这款像素风游戏中充满了可爱且不断进化的人工智能生物。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这款游戏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游戏中的人工智能生物并非虚拟角色,它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故事的高潮发生在审讯室中。卡梅隆绘制了一个神秘的代码,并通过摄像头展示给当局,而这个代码竟然是一个程序,允许AI生物侵入国家的计算机系统。随即这些数字生物通过连接的设备向全世界传播信号,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人们陷入昏迷状态,故事为开放式结局,或暗示AI生命们已经接管了人类社会。

科技设定

游戏中具备自我意识、情感的AI,高度进化完成觉醒并控制世界。

这集比较有趣的视角是把复古像素养成类游戏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有点“复古未来”的未来,深入探讨的是当虚拟生命体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后,人类玩家的行为边界与伦理责任。

科技发展状态

总觉得这应该奈飞几年前的老本子,相比《白日梦饭店》的设定,这集的编剧似乎并不太了解目前AI的发展,所以更多是在讨论“人与AI”该如何共生的问题,蠢萌的虚拟角色加上复古的游戏质感,整体感觉容易出戏。

这集最贴近现实的情节,我觉得是男主为了满足AI不停繁殖的算力需求,疯狂升级硬件,和今天AI公司们倒是一模一样……

当前AI可以在游戏中已经可以表现出一定程度复杂行为和对玩家行动的智能反应,甚至可以模拟情感表达,但距离拥有真正的主观意识与内在情感体验仍非常遥远,不过不少公司已经在模拟AI文明的发展路径。

去年9月,Altera 推出了“Project Sid”——在虚拟环境部署大量自主 AI Agent,观察它们如何组织、合作并形成复杂的文明结构,当时Project Sid 宣传已成功模拟1000+ 个 AI 智能体在虚拟环境中的互动,是最大规模的 AI 文明模拟,不过2025年似乎就没有项目更新了。更早之前的2023年初,“斯坦福小镇"里25个AI智能体模拟真实生活的项目算是这方面先驱。

当下阶段,无论是与游戏中还是其他产品的AI互动,本质上还是与大模型交互,谈不上剧情里的“呵护/虐待有意识的AI”,随着Character.AI 最终被谷歌25亿美元变相收购以及推理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AI陪伴赛道可以说已经被堵死了。

一句话,不要对AI产生情感,哪怕有一天硅基文明觉醒,ta也不会因为你常说“谢谢”而放过你——就连Sam前段时间也说过——你们长期大量跟ChatGPT说“请”、“谢谢”之类的,除了浪费我们大量的资源,并没什么用……

本集观感

整体感觉是用力过猛,影片为了突出人和AI的伦理问题强行制造冲突,尤其是最后开放式的结尾,AI小玩物黑进国家安全系统,用脑控指令让所有人类昏迷的设定有点离谱,但讨论AI伦理问题,特别是当AI发展出情感和意识(或至少是高度逼真的模拟)后,人类应如何对待它们,是不远的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

Netflix专门为这集开发了个同款游戏,名字和剧里一样就叫《Thronglets》,玩家可以与虚拟小玩物互动,ta们还能繁殖,收集资源、研发技术、探索新区域、解锁工具和建筑等等,iOS和Android平台都有上架。

5.《悼念》(Eulogy)

剧情简介

老男人菲利普生活孤独,与外界几乎没有联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到一家名为“悼念”公司的电话,对方可以提供一种通过高科技手段能够让用户“走进”旧照片中,通过这个系统,菲利普得以再次与已故的前女友相见,回顾与前女友一起经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如今却成为了菲利普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随着对过去回忆的深入挖掘,菲利普也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生活并非如记忆中那般完美。最终意识到,尽管科技可以让人短暂地与逝者“重逢”,却无法真正替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的空缺,最终不得不带着遗憾和回忆面对现实。

科技设定

沉浸式记忆回溯,真人可以“进入”照片体验过去,交互式记忆体验。

科技发展状态

似乎奈飞眼里一切头戴装置都相当落伍,所以这集让男主“走进”旧照片的装置依然是祖传的神奇小按钮。

目前,神经科学在记忆编码、存储和提取方面有持续研究,比如通过刺激特定脑区唤起某些记忆片段,通过VR/AR技术可以用来创建基于照片或视频的沉浸式环境,模拟“重访过去场景”的体验,苹果的MR设备Vision pro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

但如剧中描述的——能够让用户“真正走进旧照片”、以第一人称视角完整、逼真地重新体验过去的特定时刻,并与记忆中的人和环境进行有意义的互动,则需要对记忆的读取、解码和感官重构达到极高精度,目前还远未实现。

其实“与逝者互动”的需求其实并不小,这轮视频生成模型刚出现时候,市场上就流行过一阵子“给去世家人的老照片做成视频”。

现在也有些公司专门来做“数字回忆录”,比如HereAfter AI 允许用户录制自己的生活故事和回忆,创建AI驱动的“虚拟自己”,亲友可以在用户去世后通过与AI互动;AI伴侣 Replika 上也有用户尝试用来“重现”或纪念逝去的亲人。

如果你有自主部署能力,可以看看首个号称首个开源AI身份系统”的“Second Me”项目 ,它可以创建私有的、深度个性化的Agent——学习你的的偏好,理解你的独特思维模式,甚至在不同情境中代表“你”。

通过这些拟人的AI训练结合Vison pro类的设备,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成更有代入感的悼念吧,说不定未来会兴起不少的“AI数字人墓地”项目。

本集观感

这集的观感我排在本季第一梯队,是个人文大于科幻的故事,不同于《黑镜》多数剧集聚焦的技术之恶的主题,它体现的更多是对人性关怀和对科技应用的审慎思考。

因为这大概率就是几年后会发生的事。

6.《联邦星舰卡里斯特:深入无际》(USS Callister: Into Infinity)

剧情介绍

这集算是《星际迷航》的同人故事,也是第四季《联邦星舰卡里斯特》(USS Callister)的续集,或许是上一集反响太好,奈飞决定拍个续集把故事讲完。 上集的男主罗伯特·戴利已死,他创造的虚拟宇宙依然存在,卡里斯特号的船员们在女主领导下被困其中,面临着3000万玩家大军的威胁。这些玩家可以氪金和无限复活,而卡里斯特号的船员们必须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努力求生。随着剧情的发展,船员们逐渐发现这个虚拟宇宙是罗伯特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复仇心理设计的,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着道德和生存的双重挑战,最终设法逃离了虚拟宇宙,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科技设定

真人通过装置进入虚拟宇宙,通过DNA创建数字科隆人,7x24小时工作的数字打工人。

科技发展状态

这集大概就是扎克伯克畅想的“元宇宙”终究形态,因为有上集铺垫,结合起来是个标准的科幻电影,猜测这个系列还会继续拍续集。

剧中真人进入虚拟宇宙依然沿用了“小按钮"设定,完全无法实现,不多讨论。

此外,通过采集DNA来创建一个有自主意识的数字克隆人也完全无法实现,虽然目前可以创建逼真的人物模型和AI行为模式,但与复制具有主观体验的意识是两回事,任何模型都不具备人类的长久主观意识。

DNA提取技术在现实世界中主要应用于基因分析、医学研究和法医鉴定,比如 23andMe 和 AncestryDNA 等公司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DNA样本,提供关于遗传背景、健康风险和家族历史的报告,但这些服务依赖于解读DNA序列,但仅限于提供信息,而非创建数字实体。

剧中的元宇宙形态现在倒是已经有了雏形,但Meta,Roblox们依然还处于像素风+方块人水准,与影片中全写实、全帧率、无限空间相比,属于幼儿园阶段。

这集我感触比较深的其实是被困在计算核心的AI打工人,极客程序员被Boss复制了数字意识后,就无时不刻的开发游戏,最终还真搞了出来,当然最终也把自己玩死了。

AI打工人这块已经有了雏形,比较成熟的算是Devin——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AI 程序员,异步操作,给定需求任务后,可自行完成环境安装、依赖配置、数据库搭建、编译运行等全套流程,一个月500美元月费。

据称谷歌也将在I/O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一款“AI同事”型产品,是个开发全生命周期Agent工具,类似于一个时刻在线的AI员工,能够自动识别Bug、发现安全漏洞,甚至能协助开发新功能代码。

本集观感

相比前面几集聚焦于某个单点,这集呈现一个更为宏大和复杂的数字宇宙观,格局大了不少,既有冒险元素,也不失黑镜系列的深度,再加上是个连续剧,所以打起分来会更占便宜,在IMDB里也是评分最高的单集。

与第四集类似的是,这集也在讨论数字 AI 是否应该拥有自主人格和生存权,如果有,它的界限在哪里?如果他们的数字世界能够与现实世界产生交互,甚至影响现实,那么两个世界的伦理法则将如何协调?

希望这个系列能独立出来一直拍下去。

最后再总结一下,《黑镜》第七季的终于又回到正轨,因为这两年来AI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终于有机会可以从现实技术的角度去讨论科幻剧,但不得不承认比特世界的进化速度远远高于原子世界,距离剧中绝大多数的科技设定,还依然很遥远。

但人类科技树的成长,本来不就是曲折而漫长的吗?

1500年来人类科技树进化史

来源:午夜尼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