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次所有标准类型片都是“封闭”的(就结构与主题而言),是经过前期细丝缜密策划出来的,是答案单一化的。
在《人生切割术》(第二季)中竟然看到向大卫·林奇致敬的镜头,实属惊喜和意外!
这部典型的科幻类型悬疑剧,有着极简风格以及超现实主义倾向。
我们在以往文章中提出过此类影视剧的特点,其中三点再次提醒大家注意:
*首先所有科幻电影都逃不过悬疑、侦破的类型化框架(英剧《黑镜》略有不同,将来有机会再议)。
*其次电影中所有的“科幻元素”都是障眼法,它只不过是为类型、观念与悬疑服务的。
*再次所有标准类型片都是“封闭”的(就结构与主题而言),是经过前期细丝缜密策划出来的,是答案单一化的。
看完《人生切割术》第一季(共9集),你会发现导演编剧在处处设陷、埋坑、抖包袱,而在通向最终答案这一过程中,办公室里那三个人着实充当了“侦探”的角色,他们一路解密、过关,过关、解密。
而每到一个终点,又会有一个更大的坑,更大的BOSS在等着他们。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到了该剧第二季(共10集),在经过第一季的排兵布阵以及设陷埋坑后,那些矛盾冲突以及故事主题才真正被拉开。
什么主题以及什么矛盾冲突,第二季开篇编导不惜用一整集的时间来阐述(该季第二集才真正接到上一季的末尾剧情,第一集算是一个插述),并通过角色将其表达出来——注意 Irving 这一角色在公司的分身说的话:外面的世界不属于我们;
再注意赫利这一角色说的话:我和她不是一个人,在我看来我不欠她任何东西。
这些话再好不过地拉开了一个“自己跟自己对峙”的架势。
而这个“自己跟自己”,即剧中公司内外共用一个人身的那三个独立人格,只不过它被用“人格分裂”和“思想切割”这些类科幻词汇美化包装了而已。
当然这是就主题而言。就故事线而言,导演通过角色说得更清楚了,见马克对赫利在第一集中说的话:我得带她(外面那个马克的妻子)离开这里
好啦,滤清该剧那些封闭的主题与故事框架后,再看全剧,你会发现封闭结构下导演玩的其实是一个“路径“。
但这里要提醒大家,框架与主题的封闭不代表路径与人物的封闭。
我们在【《小丑2》删掉的一分钟是这个?反社会人格或许就跟它有关!】一文中讨论过美剧或”新好莱坞电影“在人物角色挖掘上所下的功夫。细看《人生切割术》,你会发现里面几乎每个人物都留下了足够的背景空间(包括那个搞行政的小女孩),几乎每个人都足以搞出个衍生剧了。
当然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范畴。
我们重点看路径下的表现手法,即我们要说的极简与超现实。
注意这类电影的观看点完全不止一个故事性(当然你也不能单靠俗套封闭的故事框来评价此剧),其表现手法上的视觉感足以让人赏心悦目了,这其中就包括它极简的构图以及超现实主义演绎。
关于极简构图我们在此举两例,看下图:
四台电脑,天花板与墙板的斜线,广角镜头,人头几乎顶到天花板,几个元素就把职场那种疏离、封闭、压抑以及机械化表现出来了。
而当几个人在这种迷宫似的分离层走廊里穿梭时,甚至你会感到一点卡夫卡式《城堡》式的荒诞与诡异。
再看图:
一缸鱼,两扇窗户,一台背对着马克的台灯便勾勒出了“被囚禁”的概念。
而说到荒诞与诡异,再来看一组图片对比——
前三张图来自此剧第四集截图(即团建中马克与赫利做爱那段戏),后三张来自大卫·林奇1997年电影《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显然前者在向后者致敬。
而大卫·林奇之于“超现实主义的代表性如同希区柯克之于惊悚悬疑片的代表性,深入人心。
自此,《人生切割术》故事框架下的”超现实主义“手法不言而喻,你会在全剧中看到太多这类创作理念,从马克第二季最后一集中自己和自己通过摄像机对话(又是一处向林奇致敬),到第四集 Irving 做的那场梦,到那个略带神秘主义的养羊场,再到第一集插播的那集动画短片,以及 Irving 悼念会上雕刻的那个西瓜脑袋……
可见本剧在封闭的故事框架下倒是来了场丰盛的开放艺术盛宴。
来源:喻喻侃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