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传记电影选择以音乐家为主角,或因其天性敏感,或因其后天努力追逐成功的故事感人肺腑。但少有像《玛利亚》这样的影片,看罢让人满心怅然,空落落仿若失去了什么一般。
李梦
电影《玛利亚》海报
不少传记电影选择以音乐家为主角,或因其天性敏感,或因其后天努力追逐成功的故事感人肺腑。但少有像《玛利亚》这样的影片,看罢让人满心怅然,空落落仿若失去了什么一般。
去年8月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玛利亚》以20世纪传奇女高音歌唱家玛利亚·卡拉斯的艺术人生入题,却并未像很多传记电影那样、按照时间顺序中规中矩回顾她从少年到成年、从初登舞台到名满天下的整个人生,而是颇具巧思地撷取她较少为人知的晚年生活,作为全片叙事的重心。彼时的卡拉斯,离开故乡,离开让她功成名就的意大利,来到巴黎,虽住在豪宅大院之中,却过着离群索居的日子。没有朋友,爱人(希腊船王欧纳西斯)也已离世,这位世界知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在不过五十岁上下的年纪,已提前步入人生晚景。
影片中的她,脆弱、敏感,因过量服用药物而时常出现幻觉。一向引以为傲的嗓音大不如前,以至于她再无法登台演出普契尼的歌剧。支撑她活下去的,是女仆每天早上的煎蛋早餐,是日复一日的镇静剂,还有,对于往日璀璨光华的无穷怀想。有些艺术家如毕加索或夏加尔,老而弥坚,不断自我突破及超越,将自己的人生引领至新的高峰;当然也有如伦勃朗等,晚年生活急转直下,亲历诸多困窘和尴尬。卡拉斯显然属于后者。盛年时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引吭高歌、与卡拉扬和朱里尼等著名指挥家合作无间的她,断不会想到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会寂寞如斯。
影片叙事风格颇招来一些诟病,称其凌乱或无章法,但确有导演帕布罗·拉雷恩的独特风格。这边厢,是卡拉斯与管家、女仆、莫名闯入的记者或街边陌生人相遇及对话的片段;那边厢,穿插大量闪回镜头,蓦地将观众曳入当年这位明星歌者台上及台下的风光无限。像所有成就斐然的艺术家那样,卡拉斯至死将音乐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正是这份执着,成就了她作为艺术家的一面,却扭曲了她作为普通个体的另一面。
她既渴求赞美和关注,又回避与人群对视。这样的复杂与矛盾丰富了卡拉斯的音乐,也模塑了她短暂却不乏传奇的一生。卡拉斯最为人熟知的经典唱段——普契尼歌剧《托斯卡》第二幕咏叹调“为了艺术,为了爱”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尤其让观者印象深刻的是片头和片尾的互为呼应。
片头,特写镜头让银幕前的观众清楚见到卡拉斯(知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饰)演唱此曲时的每一次皱眉和每一抹浅笑,黑白影像为整部影片定下冷冽清寂的调性;而片尾,卡拉斯在决绝的孤独中用尽全部气力唱罢此曲,可说是她留给这世界的凄美诀别。在普契尼于1887年首演的歌剧《托斯卡》中,女主角托斯卡在反派的要挟下,于爱恨纠缠的情绪中高唱此曲,既是对不公的抗争,更是对爱情与真理的渴慕。当影片中,卡拉斯在生命最终的时刻唱出这首脍炙人口、凄绝动人的咏叹调时,她应也怀着与剧中女主角托斯卡同样的挣扎与想望。
不论托斯卡或是卡拉斯,她们从不甘心做笼中以悦耳歌声取悦他人的画眉,她们渴望自由,渴望一飞冲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