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资3亿美金的迪士尼“棕雪公主”,票房扑成狗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12:03 2

摘要:与此同时,它也喜提迪士尼影史上“最具争议电影”的头衔。在这个电影出来之前,这个头衔由《小美人鱼》保持,《白雪公主》一出来,《小美人鱼》都成了弟弟。

文 | 米粒妈

万众瞩目,耗资3亿美金,苦等十年的迪士尼《白雪公主》真人版终于在全球公映了。

与此同时,它也喜提迪士尼影史上“最具争议电影”的头衔。在这个电影出来之前,这个头衔由《小美人鱼》保持,《白雪公主》一出来,《小美人鱼》都成了弟弟。

当年《小美人鱼》爱丽儿让一个黑人演员海莉·贝利饰演,我的钛合金狗眼就感到压力山大了。因为观感是这样的:

当《白雪公主》横空出世,我直接惊掉了下巴。因为白雪公主是这样的:

怎么的?迪士尼最近主打深耕“毁童年”系列是吗?白雪公主IP可是迪士尼的王牌IP啊,他们是真下得去手。

要知道,1937年的《白雪公主》,是迪士尼历史上第一部动画长片,在人类动画电影史上,也是开天辟地的存在。

现在可倒好,他们拿全球观众逗着玩儿,那全球观众也会还你一个公正的对待。

截至2025年4月1日,《白雪公主》全球累计票房仅1.43亿美元,

上映第二周,北美周末票房暴跌66.4%,创迪士尼真人电影史上最大跌幅。

在中国市场,表现也是极其惨淡,豆瓣评分跌至4分,IMDb评分低至1.6分,口碑与票房双输。

迪士尼可是拍出过《花木兰》这个水准的电影的,而这次的《白雪公主》,则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迪士尼在中国市场表现最差的作品之一。

眼看回本无望,迪士尼手握流量密码却放着钱不赚,真是令人唏嘘。

在我们朴素的价值观里,所谓“白雪公主”,首先你得白。

上一版的迪士尼白雪公主长这样:

她很符合设定,也很符合我们童年记忆中对白雪公主的刻板印象。最主要的是,公主前面有个定语:白雪。

但无论如何,也要自圆其说,这一版本的解释是:暴风雪幸存者。

风暴降生丹妮莉丝“龙妈”我倒是听说过,这暴雪降生白雪公主我却是闻所未闻。

亏他们还意识到要圆一下“白雪”这个设定,但这“暴风雪幸存者”也太降智了。

这个设定不出意外地引来了来自全世界网友的群嘲,大家纷纷说:

谁规定的白雪公主一定肤白胜雪?她为什么不能是一个沃尔玛塑料袋?

其实大家对演员选角和肤色的包容度并没有那么低,只要你情节好看,也没问题。

但关键是,这部电影贡献了史诗级的“过度觉醒”,我只能说,过度强调觉醒,就走向了觉醒的反面。

电影过度宣扬“独立女性”议题,甚至删除了王子角色,把王子改成了绿林盗贼,成为公主的盟友,而这也仅仅是为了打造公主的“领导野心”。

原作里的白雪公主不仅长得美,人家也是真正的心地善良心灵美。

在遇到猎人逃生后,经历了重大人生变故,她进入七个小矮人的住处依然选择跟小矮人一起打扫,直到精疲力尽才沉沉睡去。

这版公主呢?主打一个光说不练嘴把式,心灵美不美没看出来,但看出来她一直在动嘴教别人什么是心灵美。

到了小矮人那,躺人家床上倒头就睡,第二天支小矮人干活儿打扫卫生,小矮人累得要死,她却在人家干活的时候站上C位唱了一出歌舞剧,扫帚是一下也没摸。

问题是王子的角色是删了,变身为绿林好汉的新版王子,鼓励公主反抗后妈、危难时为公主挡箭、最后还是用真爱之吻唤醒了中毒的公主。

所以公主在里头究竟除了玩嘴皮子还起到什么作用了?合着活儿还是小矮人和王子绿林好汉干的。

最后公主直接享受成果,就是女性主义大觉醒了?全网女性都想问迪士尼一句:你礼貌吗?

用观众的钱玩梗,把“ZZ正确”暗戳戳做成“高级黑”,作为影迷,我们不答应!

我从来都不认为真善美的化身一定要是白皮,但表达ZZ正确有很多方式,而非要把爱丽儿和白雪公主用有色人种演员来演,我会认为他们反而不太礼貌。

事实上,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的选角争议,堪称“反向操作”的教科书。

明明想讨好少数群体,结果却得罪了所有人。

迪士尼让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出演白雪公主,本意是打破“白人至上”的刻板印象,但用力过猛反而成了讽刺。

原著的设定被魔改,大家反感的不是“拉丁公主”,而是迪士尼既要蹭经典IP的流量,又不愿花心思创造新角色。

真正尊重多元文化,应该是为少数族裔量身打造新IP,而不是硬改旧角色。

你真要让拉丁裔演员演公主,完全可以拍个《加勒比海盗》式的拉丁公主冒险故事。无论是服化道还是人物的精神内核,都会更符合大女主的设定,谁会骂?票房不爆才怪!

你用有色人种演白雪公主,剧情还那么生硬,有色人种也只会觉得有被冒犯到。

再看七个小矮人,则更要命。

迪士尼用CGI把七个小矮人改成“多肤色精灵”,美其名曰“反刻板印象”,结果却引发侏儒演员集体暴怒。

他们对“虚拟矮人”抢饭碗的操作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这给侏儒演员本就不多的工作机会雪上加霜。

一位侏儒演员说:

迪士尼用特效取代我们,就像在说‘侏儒最好从世界上消失’”。

显然,全网有色人种和侏儒也都要问迪士尼一句:你礼貌吗?

他们把反歧视变种成了一种新歧视,怕人说你歧视侏儒,结果你直接不让他们出镜?这算哪门子平等?

迪士尼的操作暴露了一个致命bug:“正确”的标准到底谁说了算?

拉丁裔演员本可以演原创角色,但迪士尼偏要让她挤进“白人童话”,反而让少数族裔背上“毁经典”的骂名。

而对小矮人话语权的剥夺,本质上也暴露出一种傲慢。

说白了,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它所谓的“正确”被抵制,观众真正抵制的,其实是潜藏在“正确”背后的傲慢底色。

作为为迪士尼贡献票房的观众,我们反对的从来不是多元,而是敷衍。

这届观众早已看透套路,你拿观众当傻子,观众也必然给你用脚打分。

想传递进步价值观?可以!但请学学《冰雪奇缘》,用扎实的剧本和人物成长自然传递,而不是把电影拍成“正确口号大杂烩”。

之前还看过一个很离谱的,HBO剧版《哈利波特》官宣的斯内普扮演者居然是黑人演员帕帕·厄希度。

作为原著党,我真是大呼天塌了!

斯教可是贯穿全剧的核心人物,艾伦·里克曼诠释的形象已经算是神还原了,如果换成黑皮演员,新的问题不用想也知道。

斯内普跪拜伏地魔的镜头,肯定会被解读为“黑人向白人主子臣服”;

莉莉选择詹姆而非斯内普,可能也会被上升为“白人女性对黑人男性的种族排斥”;

原著里詹姆·波特学生时代可是有不少对斯内普的霸凌行为,这本是青春期傲慢与自卑的对抗,但如果斯内普是黑人,这段故事瞬间自带“白人欺负黑人”的种族歧视滤镜。

有非裔博主都看不下去了,说:“这是逼观众把哈利他爹钉上耻辱柱。

要知道,当年《权力的游戏》龙妈解放弥林奴隶这一幕,还有很多人大批特批,说这是在用镜头语言美化白女:

但其实原著里这一幕明明就很燃很感人。

总之说到底,尊重,才是最大的“正确”。

你是用“施舍”的姿态诠释多元,还是真正理解和尊重多元,谁都有眼睛,谁都看得出来。

少数群体不需要被“赏赐”角色,而是需要被平等对待。

技术可以造虚拟人,但造不出共情;ZZ正确可以买热搜,但买不到人心。

在追求正确之前,不要忘了真诚,对于做电影来说,好故事才是王道。

迪士尼若继续“既要又要”,恐怕下次连“公主”的皇冠都要保不住了。

有时候真觉得这个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还记得小时候,迪士尼在我心里的分量是何等的权威,现在再看他们的一系列操作,我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做电影之前,请先做好三观。《白雪公主》票房扑街的背后,是IP改编中价值观与艺术性的严重失衡。

如果无法回归叙事本质,不好好讲故事,就算你是迪士尼,也一样会面临“毒苹果”式的反噬。

老观众的怀旧情感被伤透,新观众的价值认同更是无法收获。

最后米粒妈想说,这部电影不推荐,压根别看,因为真的不怎么样。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来源:米粒妈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