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球现象级游戏《我的世界》首部真人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试图在开放世界与线性叙事间寻找平衡,却陷入“既要又要”的尴尬境地。导演杰瑞德·赫斯想用现实失意者穿越游戏的经典套路来包裹游戏原本的精神,但实际呈现上却只是陷入了好莱坞流水线化的冒险模板。
文/梦里诗书
作为全球现象级游戏《我的世界》首部真人电影,《我的世界大电影》试图在开放世界与线性叙事间寻找平衡,却陷入“既要又要”的尴尬境地。导演杰瑞德·赫斯想用现实失意者穿越游戏的经典套路来包裹游戏原本的精神,但实际呈现上却只是陷入了好莱坞流水线化的冒险模板。
影片的叙事框架本身就并没有多少吸引力。其主线聚焦四位现实少年穿越至方块世界的成长故事,但剧本对“创造力”与“友情”的主题挖掘流于表面。例如,主角团队通过工作台制作工具的桥段,本可成为展现游戏核心机制的亮点,却沦为了服务于鸡汤台词的功能化情节,这种一切皆在意料之中的模板剧情,使电影失去了游戏探索带来的惊喜,转而变成了一场按部就班的闯关模式,从根本上来说电影就不符合游戏本身最为吸引人的自由精神。
流水线上生产的角色自然也是刻板的。杰森·莫玛饰演的“勇敢领袖”缺乏成长弧光,其力量与温情仅通过台词堆砌,而非行动展现;而其他政治正确导向的角色设计,更使这部电影牺牲了合理性,它并不是为游戏而服务,而是试图植入更多所谓的政治正确,这样的创作逻辑,使电影所塑造的四个角色不过都只是被贴上标签的木偶。
另一个尤为明显的问题在于,《我的世界》电影在“还原游戏”与“电影化创新”之间的摇摆,这同样暴露了游戏IP改编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影片试图通过经典元素来吸引玩家,但其本身却只能依赖视觉符号的堆砌,未能深入挖掘游戏“创造即自由”的内核。另一方面, 四个“异类” 的角色设定虽然试图拓宽受众,却因叙事重心分散,导致整体节奏的失控。
模板化的剧情与扁平的角色, 使影片最终被局限在了低龄化的冒险片。 导演贾里德·赫斯在这部电影中很明显在刻意的去打造一股“轻松娱乐氛围”,但这一选择牺牲了游戏本身潜藏的黑暗幻想元素,导演将游戏机制直接转化为人生隐喻的改动,但说明书式的改编只是让人觉得像在看游戏攻略电影版。由此当史蒂夫说出“我不是你的史蒂夫,我是所有人的史蒂夫”时,本该引发哲学思考的台词,却因缺乏角色弧光沦为尴尬的营销。
影片的本质缺陷其实是“情感期待”与“现实落差”的深层冲突。喜欢这款游戏的玩家对电影的期待不仅是娱乐消费,更渴望通过银幕重温游戏中的自我投射与情感联结。然而,电影未能提供足够的“情感代偿”,例如对建造过程的省略、对生存挑战的简化,均削弱了玩家与角色间的共情基础。
《我的世界》将“创造即自由”的游戏精神,降维成“买票即拥有”的消费仪式。当结尾团队重建方块世界时,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游戏的衍生,而是好莱坞流水线上的合家欢模板烂片,标准化生产线生产不出真正的游戏IP电影,有些世界,本就不该被装进电影。
个人评分:3
来源:梦里诗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