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要介绍的影片,是巴西的国宝电影,也被全球观众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今天要介绍的影片,是巴西的国宝电影,也被全球观众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它就是上映于1998年的《中央车站》,在很多国际电影节上拿了不少奖项。
一、
故事发生在里约热内卢市中心的中央车站,这里不仅是城市的交通大枢纽,也是各种人生故事交织的地方。
朵拉是个退休女教师,靠在中央车站帮人写信过日子。
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人,坐在朵拉面前,请求她帮忙写信。一封信1块钱,帮忙代寄,要再加1块。
找她写信的人,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经常说着说着就卡壳了,这时朵拉还要帮他们润色一下用词。
但面对那些写信人充满期待的眼神,朵拉从来都不为所动。
朵拉的生活很现实,也很残酷,对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态度都冷冰冰的。
每天收工回到铁轨旁边的家,朵拉会叫上住她楼下的闺蜜艾琳。
等艾琳上楼后,她们会在一起做一件不道德的事,拆开白天所写的信件,和艾琳一起点评写信的人。
朵拉带回家的信件,都是寄信人付了钱,要求代寄的。可这么多年来,朵拉从来没有寄过,有时候,她还会在点评完信件后,随手将它撕了。
但一个男孩的出现,让朵拉的生活慢慢发生了改变。
9岁的约书亚和妈妈,请朵拉代为写信给爸爸。通过男孩妈妈的口述,朵拉知道男孩的爸爸是个不务正业的酒鬼。
而朵拉的父亲,也是个酒鬼,还抛弃了她。所以她打心底里痛恨所有酗酒的爸爸。
第二天,约书亚和妈妈又出现了,他们想重新写一封信,因为妈妈决定要带约书亚去找爸爸。
可信刚写完没多久,妈妈走出车站就出车祸去世了。
而朵拉在车站目睹了约书亚母亲的意外去世。或许是良心发现,她把约书亚带回了家。
可第二天,她就把约书亚带去了人贩子那里,用换来的钱买了一台彩电。
艾琳指责她,像约书亚这么大的孩子,没有家庭会愿意收养,人贩子要的不过是他的器官。
一夜无眠后,朵拉去人贩子那里,将约书亚抢了回来,并决定带他去找他的父亲。
他们的旅程又长又辛苦,从里约热内卢出发,一路往东北走,从繁华的城市到贫瘠的乡村,常常要坐上一天一夜的长途车。
沿途经过的,是没有沥青和路牌的路。
路过的车站,简陋到连买票柜台,都跟小卖部、餐馆搭在一起…
可当他们到达信封上约书亚父亲的所在地时,却得知父亲早已搬了家。
因为钱丢了,两人没钱买食物,也没钱坐车。约书亚让朵拉重操旧业,帮人们写信赚钱。
约书亚还用赚到的钱给朵拉买了一条裙子。
在这一路的相处中,两人都获得了救赎。
约书亚从一开始的心存芥蒂,到后面对朵拉产生了依赖。
而朵拉也在这趟旅途中,逐渐找回了自己的母性和善良,她逐渐放下了过去的冷漠和自私,学会了关心和爱护他人。
两人在彼此身上,找回了失去的亲情。
最终,约书亚找到了哥哥们,爸爸却失踪不知去向,朵拉看着约书亚和哥哥们团聚,自己悄悄的离开了。
二、
《中央车站》先后荣获柏林金熊奖、柏林最佳女演员奖、第46届金球奖和199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女主角提名。
其实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但是代入巴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就能发现这个简单故事背后的隐喻。
有人说母亲给了人生命,而父亲则给了人精神。约书亚的寻父之旅也象征着巴西这个国家在寻找民族精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西正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和政治动荡,大量的人涌入城市。
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人找女主写信,很多人不认识字,也有地痞流氓收保护费,甚至可以随意处置一个人,而其他人就只是看着,这一刻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吃人社会。
那时候的巴西人民面临着很多生活困境,其中最可怕的莫过于信仰缺失。
当一个国家的人都失去信仰时,这个民族的归属感就会逐渐枯竭,好的社会需要道德的支点。
影片有很多地方都在隐喻:
最明显的就是主角的名字。男孩叫约书亚,爸爸叫耶稣,两个哥哥叫摩西、以赛亚,这些均是《圣经》里的名字。
当然,这种取名方式也是他们文化水平有限的体现。
还有无处不在的宗教元素。
影片的海报是这样写的:
“一个孩子在寻找他的家,一个女人在寻找她的心,这个国家在寻找它的根。”
正如朵拉,因为有了情感的支撑,才成为了一个有灵魂的人。
上升到民族和国家,则是归属感和信仰、道德与伦理。
而这一切的答案,影片都通过“寻找”和教徒歌颂信仰时传递出来,那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来源:天生爱吃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