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公认的鬼才导演,一生中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难以忘怀的银幕故事。
2025年第一个月,电影圈就传来一个噩耗:
世界顶级导演大卫·林奇去世了,享年78岁。
这位公认的鬼才导演,一生中给人们留下了不少难以忘怀的银幕故事。
最出名的当属2001年的烧脑神作《穆赫兰道》。
颠覆了无数观众对于叙事的认知,也影响了后续一切关于梦境、精神分析的电影。
此外,他还有数不清的经典神作:
如另类诡怪的《橡皮头》《象人》。
华丽惊悚的《蓝丝绒》《妖夜慌踪》。
癫狂反叛的《我心狂野》。
温暖治愈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以及在美剧史上独树一帜的《双峰》系列。
人们都在等待着他能带来更多惊喜。
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他永远离开的消息。
如此突然,令人心痛。
大卫·林奇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幻丽、诡谲的光影梦。
也激励了无数年轻人拒绝平庸,投身光影艺术的实验与探索之中。
今天,鱼叔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回顾林奇的经典作品。
最后珍重地,道一声再见。
大卫·林奇
David Lynch
鱼叔永远都忘不了第一次看大卫·林奇电影时的震撼。
扭曲的角色形象,鬼魅的画面色彩,还有怎么都猜不透的谜团。
这些极具冲击力的元素,都深深吸引着我。
尤其是那部永载史册的《穆赫兰道》。
这是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伟大电影。
《视与听》杂志票选这部电影为「影史最伟大100部影片」的第八名。
在前十名中,唯有《穆赫兰道》和《花样年华》两部是2000年以后的作品。
这部电影给当时的观众重重一拳,大声告诉大家——
你们被好莱坞的简单逻辑宠坏了!
《穆赫兰道》被人说起最多的,就是「烧脑」二字。
影片一开始,是一场发生在洛杉矶穆赫兰道的车祸。
随后,两个女人依次出场。
一个是来到姨妈家借宿的贝蒂,打算去好莱坞追逐演员梦。
另一个是因为车祸丧失记忆的丽塔,迷迷糊糊误入贝蒂家落脚。
在贝蒂的帮助下,丽塔试图找回自己的身份。
她们根据一个「黛安」的名字,找到一处住所。
然而,却在房间里发现了一具死尸。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一切并非表面那么简单。
现实与梦境开始交织错乱。
原来,现实中贝蒂的面孔,就是黛安。
梦中的瑞塔,其实是黛安情侣的化身。
大卫·林奇用颠覆传统的叙事手法,带给观众一场佛洛依德式的精神分析之旅。
神秘,诡异又直击意识深处,给人久久难以平复的震撼。
而大卫·林奇特有的美学风格,又为这部电影增添更为神秘的色彩。
色彩浓郁的艳情桥段,令人生寒的恶魔形象,金发美女与蛇蝎美人……
一个个凝练的符号元素,刺激着人们的感官,迷惑着人们的大脑。
时至今日,依旧有无数的人花费脑力去尝试各种拆解电影中的谜题,甚至几乎逐帧去寻找那个真正的答案。
但大卫·林奇却「坏心眼」始终不愿意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他们(观众)应该试着自己花点脑筋,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
这部被人奉为宝典的作品,当初却差一点无法面世。
因为《穆赫兰道》原本是作为电视剧《双峰》的衍生剧而出现的。
原本故事是一个怀揣好莱坞星梦的女孩,意外成为侦探卷入危险事件。
大卫·林奇把这个想法讲给了美国ABC电视台的制作人后,获得了拍摄试播的机会。
结果制作人看完试播集后非常不喜欢,就直接取消了拍摄计划。
至于不喜欢的原因,大体上离不开「看不懂」「里面有太多限制级的镜头」「不符合主流大众」等原因。
要不是大卫·林奇一位来自法国的朋友,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帮他筹集资金,电影史上就要失去这部神作了。
实际上,这种「不喜欢」在大卫·林奇的导演生涯中十分常见。
因为逻辑跳脱、多层次结构、碎片化的表达是他故事骨骼。
暴力、变态、情欲、恐怖、迷幻则为肉。
而对人类梦境与内心的探索,则是他电影的灵魂。
《妖夜慌踪》剧照
这样组合而出的结果,是绝对与主流电影背道而驰的产物。
而且,从大卫·林奇第一次拍电影,便是如此。
1977年,大卫·林奇的第一部故事长片《橡皮头》上映。
电影院前,一名记者采访看完电影的观众,询问他们的感受。
有人说:
这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疯狂的电影。
我认为这是一个制作非常牛的、引人入胜的噩梦。
这是我全年见过的最棒的东西。
也有人说:
这是某个无聊、怪异、心智不健全的人做的电影。
太差了,我不喜欢。
口碑简直可以说是严重两极分化。
但只要你看过影片,就能看明白为何会如此。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为亨利的男人,一夜之间成为畸形儿的父亲。
妻子承受不了畸形儿带来的痛苦离他而去。
最后,亨利不得已谋杀了畸形早产儿,从而获得解脱。
电影中充满了各种扭曲诡异的角色形象。
人物关系也是极尽扭曲变态。
大卫·林奇还运用各种实验性的剪辑,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完全挑战了当时被传统好莱坞故事包裹的观众神经。
但是,如此古怪的画风,并非大卫·林奇单纯出于实验目的而制作出的产物。
而是利用电影中奇怪的梦境,来探索人物内心世界。
在这个看似变态的故事背后,有着他对被现代社会异化的人们内心欲望的探索。
这样独特的表达,一直延续至他后期的作品中。
1980年,大卫·林奇的第二部电影《象人》问世。
电影依旧围绕一个畸形人展开。
讲述了一个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的畸形人悲惨的一生。
虽然画面风格与《橡皮头》一样阴郁扭曲。
但故事结构更为成熟,叙事手法也不再是先锋的实验性,核心表达也相对温情。
《象人》在那一年的奥斯卡,同时获得了八项提名。
获得了主流的认可,大卫·林奇也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要拥抱主流好莱坞电影。
相反的,1986年他反而拿出来了一部极尽癫狂的作品《蓝丝绒》。
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在父亲的后院发现了一只已经开始腐烂的耳朵。
因为这只耳朵,他被卷入一桩性虐待事件。
大卫·林奇称这部电影是一场探索人类欲望原罪的旅程。
但电影中一个大学生沉迷于偷窥夜总会歌女被性虐待的画面给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蓝色的歌女,炽烈的红色房间,情欲与暴力交织的迷幻情绪,充斥着电影的每个角落,让不少人甚至用「令人作呕」来形容这部电影。
不过,虽然争议很大,却也没有影响大卫·林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更没有让他停下实验探索的脚步。
1990年,大卫·林奇有两部了不起的作品问世:
电视剧《双峰》与电影《我心狂野》。
前者完全颠覆了当时美国主流肥皂剧的模式,以一种极为庞大复杂且凌乱的人物群像书写,给观众制造了一场没有答案的悬疑梦境。
后者则是用一个充满暴力与性爱的癫狂爱情之旅,让大卫·林奇问鼎戛纳金棕榈。
也坐稳了他「鬼才导演」的椅子。
然而,1999年他又画风一转,拿出了一部《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
一冥顽老头非要开着除草机拖车,赶上三百英里的路,去看翻过脸住山那边的哥哥。
平铺直叙,没有玩任何花样,也没有任何大胆先锋的表达,甚至温情到让人落泪。
不少被《双峰》与《妖夜慌踪》搞到几乎精神崩溃、陷入癫狂的人,都不敢相信这是出自大卫·林奇之手。
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是大卫·林奇最不「林奇」的一部电影。
但我却认为,这部「另类」的电影从另一个层面上最符合大卫·林奇本人的精神。
大卫·林奇身上最大的色彩,便是神秘、颠覆。
这不仅是指他那些令人大开眼界的作品本身,还有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还是《橡皮人》上映的那一天。
记者好奇地向大卫·林奇发问:
你有一个这么好的妻子和一个这么可爱的女儿,我很好奇,你这种好像应该是正常的存在,你却这么奇怪?
是啊,如果看大卫·林奇的成长轨迹,你会发现热衷猎奇的他,拥有最温暖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美国农业部的研究科学家,母亲是一名英语教师。
他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
虽然因为家庭原因不停搬家,但一家五口过着幸福温馨的生活。
大卫·林奇的父母虽然有时对于他的独特兴趣有些不解,但仍旧支持他学习绘画,进行各种实验研究。
但是,童年一次奇妙的经历开启了他性格中的另一个开关。
一个傍晚,他在家附近的街道上看到了一个浑身赤裸、满嘴是血的痛苦女性。
大卫·林奇回忆,虽然那时他被吓坏了,但依旧觉得那位女性十分美丽。
因为这件事,他对深邃、奇妙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兴趣。
后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大卫·林奇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世界。
他在费城见识到了一个破败的世界;
在一间停尸房近距离体味到了生死的奇妙变奏。
这些经历都激发了他无限的创造力与另类的幻想,让他创造出一幅又一幅先锋的艺术作品。
所以,面对记者当时的问题,大卫·林奇是这样回答的:
我其实没有那么奇怪
而且,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深处居民」之类的东西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一种真实的潜意识体验
它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所以它有点像梦
大卫·林奇的作品,就是将人们内心的这种潜意识具象出来。
而这种艺术探索,也是他对自己安逸生活之下精神世界的一种颠覆。
比起导演这个身份,我更愿意称大卫·林奇为艺术家。
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电影。
绘画、摄影、装置、音乐,甚至还有冥想,都是大卫·林奇用来向世界表达自己态度的途径。
大卫·林奇画作
行文至此。
鱼叔想起2006年在电影《内陆帝国》上映时,有人拍到大卫·林奇和一只奶牛坐在路口。
人们以为他在搞什么行为艺术。
实际上是因为,他没有额外的经费来做宣传,所以选择了这种方式。
大卫·林奇身上总是有种要去打破些什么规则的活力。
他好像不甘于对现状妥协,更不愿意停下对生命、对自我、对精神世界的无尽好奇。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看《史崔特先生的故事》这部电影。
在人们坚定认为,大卫·林奇就是实验独立电影的代言人时,他用这样一部「反常规」的故事,来二次颠覆自己。
这种行为,难道不是非常「林奇」吗?
2010年,大卫·林奇曾在社交平台上和大家说:
我十分确信自己与月亮有连接。
这个周末我打算尝试去搞清楚这个连接。
我愿相信,这位伟大的造梦家一定失去月亮上寻找更大的世界去了。
一路走好,大卫·林奇。
来源:李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