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这两部电影的导演是克里斯·哥伦布,他拍电影的理念就是,一定要尽可能还原原著,所以这前两部哈利波特电影基本上就是一比一还原的小说,故事方面就是完全照着小说的剧情发展进行的,且都只是各自删掉了一两章对主线剧情不那么
这段时间把《哈利·波特》七本小说看了一遍,大致了解了本来的故事内容,现在总结一下电影和小说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改编之处。
第一,二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这两部电影的导演是克里斯·哥伦布,他拍电影的理念就是,一定要尽可能还原原著,所以这前两部哈利波特电影基本上就是一比一还原的小说,故事方面就是完全照着小说的剧情发展进行的,且都只是各自删掉了一两章对主线剧情不那么重要的情节,大体上没什么影响。
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这部电影的导演换成了大神阿方索·卡隆,我是在网上看到的,卡隆导演从来没看过小说,所以这部哈利波特电影有一定程度的改编,而且改编程度算是比较大的。比较明显的部分有,将哈利波特获得火弩箭的剧情从小说里的中间部分移到了电影的最后部分,关于打人柳的秘密小说里是讲的很详细的,电影里都没拍出来,关于掠夺者四人组的描写电影里也基本一笔带过,小天狼星和哈利的互相理解也是快速略过。但是,这第三部电影恰恰被很多哈迷称为最好的一部,我想这应该就是导演的实力吧,我也是最喜欢第三部,虽说进行了改编,但就是改编的很舒服,能让观众觉得好看。也是从第三部开始,电影画风就开始变得黑暗了。而且也是从这部开始,小说里每一部都会描述的霍格沃茨校内的每一场魁地奇比赛电影都基本上不会拍的很细致了,甚至直接不拍,可能是导演都觉得影响节奏吧,对故事主线也没太大影响。
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原著小说从第四部开始,篇幅就开始突然增加,前三部小说都是200页左右,第四部就突然增加到了三四百页,这必然给电影的改编提供了一定难度。这部导演是迈克·内威尔,应该是这个系列电影中知名度较低的一位了,但这位导演也是有不错的作品的,他进行电影创作时,就没有进行那么多改动,也基本是按照小说剧情发展来的,但由于小说篇幅变长了,所以电影剩下的就是删减了。这第四部电影删减的部分有∶最开始的魁地奇世界杯的具体赛况,哈利在三强争霸赛期间学习各种咒语的过程,舞会期间哈利偷听到的谈话,关于丽塔斯基特的秘密等等。这一部最大的改动我认为是小说中由多比告诉哈利使用鳃囊草改成了电影中由纳威隆巴顿告诉哈利,这一块的改动不知道是为何,多比在小说中,第二,四,五,六,七本都出现了,电影却是改成了只在第二,七部中出现。此外,电影由于第三部阿不思邓布利多的演员由理查德·哈里斯换成了迈克尔·刚本,刚本对于诠释角色有自己的见解,这一部电影当中邓布利多愤怒质问哈利的片段在小说里并没有出现,这也是很多哈迷认为的迈克尔刚本演的邓布利多完全跟小说不一样。
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从这一部开始,往后的四部电影都是由大卫·叶茨执导,这位导演是有知名度的,但都是负面消息,相信哈迷都应该知道,我就不多说什么了。这第五本小说是系列当中篇幅最长的一本小说,足足快600页,这也让这位大卫导演基本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改编了。电影依然是按照小说的故事发展来拍摄,也同样进行了删减,删减的部分有∶关于凤凰社内部的具体描写关于卢娜的描写,虽然电影选角很神,但对于卢娜的描写还是很少的,另外,还有一个从上部电影就没提到的情节,就是赫敏组建的“解放家养小精灵”的组织,但我看完也觉得这个情节好像删去也没什么大问题,然后是关于小天狼星几次和哈利见面交谈的情节,海格离开霍格沃茨的具体情节,圣芒戈医院的描写(小说里这部分有关于纳威奶奶和纳威爸爸妈妈的描述),霍格沃茨占卜课的调整等等。然后这部电影对于小说最大的删减就是删去了纳威隆巴顿是另一个预言之子的剧情,这个剧情在电影里并没有拍出来,不知道是为啥,在我看来这是对主线相当重要的啊,不知道导演咋想的,难不成只是为了衬托哈利才是男主角吗。但该说不说,这部电影的选角倒是很不错,卢娜洛夫古德和多洛雷斯乌姆里奇的选角都是非常好的。
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说到这我都想笑,说一下幕后故事,在拍完第五部后,影迷很明显不是很认可第五部电影,口碑出现了下滑,大卫叶茨本人也是比较难过的,这时候原作者JK罗琳找到了大卫,说口碑下滑我也很遗憾,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教训,我已经跟华纳商量好了,下一部混血王子还是由你来拍摄。大卫本来都打算退出了结果被罗琳拉回来重新拍摄,结果呢,这第六部电影成功成为哈利波特八部电影当中口碑最低的一部,罗琳阿姨的脑回路有时也是挺让人费解的。如果说第三部电影是改编小说成功的典范,那么这第六部就是失败的案例了。这部电影完完全全就是魔改了,小说里该有的剧情一点没有,不该有的剧情倒是反复堆叠,甚至还自创剧情,大部分哈迷不能接受的就是电影里火烧陋居这一段,小说里压根没有啊,不知道怎么形容。此外,还有,电影里对于邓布利多过往的回忆只有两三部分情节,但小说里可是花了大幅篇章去描写;小说里在上一本魔法部垮台之后,新任魔法部部长的描写电影也没有拍,甚至电影后三部都没有交代这个新部长叫啥名字;小说里还有关于学生们参加考试的情节,电影也没有拍出来,这个倒也能理解,我也觉得对主线好像没多大影响;然后就是邓布利多死后的描写,电影也基本是一笔带过,但小说里可是描述的很细节,邓布利多军如何反抗,邓布利多遗体如何处理等等;小说里关于魂器的描述也是很详细,这里我必须好好再介绍一下,伏地魔只创造了六个魂器,但他的灵魂碎片有七个,剩下的那个灵魂碎片在伏地魔自己身体里,然后下一部哈利波特是第七个魂器这一点,是伏地魔预料之外的事。但我觉得电影这后四部电影也有改的比较好的地方,看小说时能很明显感受到主角一行人是比较容易情绪化的,内心所想所思都比较叛逆,毕竟都是十六七的孩子,小说也对他们的内心以及各种谈话争吵的部分描述了很多,但电影基本上都把这些删掉了,可能是担心这种剧情太负面了,毕竟电影是面向大众的。
第七,八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这最后的一本小说被分成了两部电影,我本来想,电影都分成两部了,那么小说剧情肯定也还原的更多一些了吧,但事实证明,我还是想多了,但起码比第五第六部好。上半部分,主角三人组在开始逃亡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电影只是草草略过,小说还是描绘的很详细的;转移哈利波特一行也有较为细节的描述,但电影改动了比较多;小说里对于另一个家养小精灵克利切的故事也是进行了很多介绍,但电影也是一笔带过,而且小说里是克利切单独把蒙顿格斯带来的——对了,小说里蒙顿格斯这个角色第四本就出场了,电影里第七部才出来——电影里又加了个多比,可能是导演觉得后面的多比之死直接拍可能有点突兀,之前也没设计其他的有多比的剧情,所以就在这安排一下了;小说里邓布利多也是用格兰芬多宝剑摧毁的戒指,电影没有拍。然后第七部电影有一个我理解不了的点,就是在三人组逃离魔法部之后,大概有二十分钟,剧情变得非常无聊 ,就是三人组漫无目的的在游走,一点跌宕起伏都没有,但小说里可是描绘的很细节,虽然也没什么高潮部分,但情节至少是能让人看进去的,这算是第七部电影不好的地方之一,之后拿到宝剑,摧毁挂坠盒,遇到搜捕队,马尔福庄园,多比之死等等剧情倒是没做太大改动,然后就是最后第八部的剧情了。说实话,这最后一部电影倒是也没进行太大的修改,但也并没有像第一第二部电影那样完全按照原著来,能看的比较明显的地方就是,小说里哈利办事基本上全程披着隐形衣,很谨慎,但电影里就那么大摇大摆的走,这貌似也能解释,就是电影需要镜头啊,在隐形衣底下太压抑了(导演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为啥电影画面那么黑呢)。还有几处比较明显的处理,是关于拉文克劳冠冕这个魂器的,小说里不管是去找幽灵还是去有求必应屋都是哈利自己想出来的,即哈利自己想出来了应该去找死人问下落,拉文克劳的幽灵格雷女士也只是告诉了哈利冠冕的历史以及里德尔跟它的联系,最后也是哈利自己想出来去有求必应屋找冠冕的,然后是小说里克拉布用魔杖放出的厉火摧毁了这个魂器,电影里还是哈利用蛇怪毒牙刺中之后摧毁的,导致我现在才明白厉火也能摧毁魂器。然后关于大战部分的描述,只能说各有特色吧,毕竟电影的视觉效果部分还是很棒的。再然后从哈利获得斯内普教授的记忆到哈利进入虚空的国王十字车站都没有较大的改动,再然后,这最后一部最后的决战,也进行了一些修改,小说里纳威在拔出格兰芬多宝剑没一会就直接砍死了毒蛇纳吉尼,这时候哈利身体里的魂器已经被摧毁了,现在就剩伏地魔他自己的灵魂碎片了,所以哈利和伏地魔开始交谈,最后也是哈利面对面告诉的伏地魔德拉科马尔福才是老魔杖真正的主人,而他哈利波特已经抢走了德拉科的魔杖,所以现在老魔杖是哈利的,然后“阿瓦达啃大瓜”“除你老命”,最后由于老魔杖不想伤害其主人,即哈利,于是自己反弹了伏地魔的夺命咒,相当于最后一部分灵魂碎片也被伏地魔自己摧毁了,随后,伏地魔像凡人一样倒下,大战终于结束。最后的最后,哈利用老魔杖修复了自己的那根冬青木魔杖,随后又把老魔杖放回了它原来的地方,即邓布利多身边。电影是如何拍摄的,我就不过多的说了,可能是电影为了娱乐性和可看性才这么修改的吧。
关于尾声——十九年后,电影也没有进行过多改动,但还是删除了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小说里我们能看到哈利一家是五口人,罗赫一家是四口人,此外还有其他人物最后的结局,电影都没有拍摄,反正就是主角三人组的独秀。关于小说的部分就说这么多,但也不得不说,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确实是伴随着我们的童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电影作为艺术加工后的产物,必定要对其原著进行适当的调整,我们作为读者,也不能过多去抱怨某一方面,只需要顺其自然就好。
哈利波特小说和电影
最后,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或者需要补充的地方,也欢迎各位哈迷来进行修改和补充。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