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许多影迷来说,大卫·林奇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神秘”二字。从《橡皮头》到《穆赫兰道》,从《妖夜慌踪》到《双峰》,他的电影是一个个美丽又危险的谜团,人们可以领会到它们的魅惑与凶暴,却从来都不敢断言,自己完全“看懂”了其中的哪部。这也让林奇在作品中埋藏的秘密变得更
大卫·林奇 图/Chris Weeks
对许多影迷来说,大卫·林奇的名字本身就意味着“神秘”二字。从《橡皮头》到《穆赫兰道》,从《妖夜慌踪》到《双峰》,他的电影是一个个美丽又危险的谜团,人们可以领会到它们的魅惑与凶暴,却从来都不敢断言,自己完全“看懂”了其中的哪部。这也让林奇在作品中埋藏的秘密变得更加诱人。
2020年,由林奇本人授权并合著的官方传记《梦室》在国内面世。这是一次对林奇生活与创作生涯的全方位审视,海量的第一手采访资料、近百张高清图片,加上林奇本人对记忆的反刍,都能让我们前所未有地了解他的工作方法和所思所想。
但我相信,大部分人最终关注的,还是那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本传记能成为解开林奇电影中谜团的那把钥匙吗?
林奇的背面:一个好伙计
《梦室》虽然名义上是大卫·林奇的自传,但它并非由林奇独力完成。整部传记根据林奇生活与创作生涯的不同阶段,分为12个章节,传记合著者克里斯汀·麦肯纳负责采访林奇在各个阶段的生活伴侣与工作伙伴,并将这些材料整合为口述历史,林奇则在阅读过麦肯纳写好的部分后,给出个人回忆和点评,并纠正细节。
这样的文本组织形式,让林奇在书中的形象变得十分立体,但有些出人意料的是,大多数受访者对林奇的印象都出奇地一致,且与公众想象中的林奇完全不同。
林奇的作品,容易让公众对他产生如下预设:这是一个活在自己有趣却疯狂的私人世界中的怪人,精神状态可能不太稳定,并且对现实世界和身边琐事兴趣寥寥。但在书中那些深入接触过林奇的受访者口中,他性情稳定,气质阳光,心态温暖平和,并且对他人抱有真挚的善意与爱。他待人友善、一视同仁,即便是剧组中为他送咖啡的工作人员,都能得到他最真挚的尊重。他也是一个散发着正能量,并且极其照顾他人感受的片场领袖:当演员没能达到要求时,他会以循循善诱且不伤及对方面子的方式提出意见;当剧组人手不够、拍摄进度紧张时,他会亲自动手布置片场、整理布景、搬运器材,丝毫不觉得干这些体力活有什么跌份之处。
在林奇亲友的讲述中,他对待世界与他人的方式,有一种近乎天真的直接。他不太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在拍摄《象人》时,真的会向博物馆馆长提出要把镇馆之宝——“象人”的身体模型借走(最后成功了),而在拍《沙丘》时,他真的会提议让演员去做一个在脸颊上开两个小孔的手术(最后失败了)。
但林奇的天赋也在于这种直接。他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以最直接的方式看清一个人的气质核心,并将之化为己用。《妖夜慌踪》的主演比尔·普尔曼,之前总出演忠诚可靠的老好人,但林奇在其眼神中看到了某种强悍与疯狂,这让他决定将一个精神分裂的杀妻者角色交给前者。《穆赫兰道》的主演娜奥米·沃茨,在凭借本片走红之前已经在好莱坞挣扎了许久。林奇在面试中看到了她的脆弱与坚韧,并将它们呈现于电影,而沃茨也将林奇视为伯乐,因为在林奇之前,从来都没有导演把她当成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来对待。
《穆赫兰道》 2001
在林奇本人的讲述中,他最注重的并非作品本身,而是通过工作收获到的一段段奇遇。他历数着从演员到制片助理在内的每个合作者的独特个性;他回忆着在洛杉矶街头吸烟时与一位妓女的邂逅,后者对《内陆帝国》如数家珍。他惊叹于意大利人和法国人的艺术品味,前者能制造出世上最好的咖啡和建筑,后者则可以将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化为艺术;他回味着与费里尼、马龙·白兰度和伊丽莎白·泰勒的相识,费里尼说他是个“好孩子”,白兰度喜欢《妖夜慌踪》,但认为这电影一毛钱都挣不着。至于伊丽莎白·泰勒,林奇在不同场合凭借自己的小心机,亲吻了前者的红唇三次。“但伊丽莎白太爱跟人结婚了,而我不想和她结婚。”
林奇的正面:黑暗艺术家
不论林奇待人怎样和善,总有些事情比和善更重要,那就是他的艺术。当你干涉到他的创作自由时,他会变成一个你最不想惹的人。
如《梦室》中所述,林奇是在拍摄完《沙丘》后想清楚这件事的。他凭借本片拿到了不菲的导演酬劳,制片人德·劳伦蒂斯贵族般的生活方式,也让他大开眼界。但到头来,他让渡了影片的剪辑权,没有拍出自己喜欢的作品。那或许是让大卫·林奇真正成为大卫·林奇的时刻。在一个平行世界中,他本可以选择向好莱坞出卖才华,成为一个更平庸却更富有的导演。但他为自己曾经对艺术的“背叛”痛悔万分,决定今后只拍自己真正想拍的作品,不论酬劳高低,并将电影剪辑权牢牢把控在手中。
此后,林奇正式成为美国电影界最独树一帜的艺术家。他用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冲击着观众的心理和感官极限,拓展着电影语言的边界。《双峰》前两季挣了大钱,但林奇不觉得那称得上是正经作品,除了第一集和最后一集;《蓝丝绒》、《妖夜慌踪》和《穆赫兰道》没挣到大钱,但至少赚了吆喝,让林奇成了开宗立派的大师;《双峰:与火同行》和《内陆帝国》既没挣到钱,也没赚到吆喝,但林奇并不后悔:“《沙丘》让我死了两次,因为我不喜欢它,而且它赔了钱。《与火同行》只让我死了一次,因为大众不喜欢它,但没关系,我喜欢它。”
林奇之所以能成为林奇,对艺术的信念只是基础,他的艺术本身才是根本。林奇在生活中或许和蔼温暖,可当他在创作中探索灵魂的黑暗地带时,却执拗无畏,他从不惧怕和人性中邪恶疯狂的一面短兵相接。人们常常借助弗洛伊德理论来诠释林奇作品,但这种刻板的解读方式,忽略了林奇电影的真正杰出之处:它们用氛围满满的画面和声音,呈现出一个介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世界,并使其中涌动着种种复杂甚至相互抵牾的情感。而这正是人类灵魂的真相。
所以《梦室》解开了林奇电影中的那些谜团吗?显然没有。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林奇的电影是用来感知的,而不是用来破解的,如果你不认可这点,你很可能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观众。
但另一方面,《梦室》解开了关于林奇本人的谜团吗?答案似乎是确定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林奇一半开朗,一半疯狂,一半和善,一半执拗,像极了他的那部杰作《穆赫兰道》。《穆赫兰道》既向你展现世界的残酷现实,又为你提供关于理想世界的丰满梦境,但它时刻都在提醒你,梦境与现实都不是世界的全部。这正如大卫·林奇的黑白两面,相辅相成,既在放映时搅扰你的灵魂,又在落幕后为你带来宽慰。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吴泽源
责编 周建平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