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主办的“看世界 鉴历史”境外优秀历史和人物剧集展播活动,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经精心策划、引进近20部优秀境外历史和人物题材电视剧、纪录片,不仅进一步提升荧屏吸引力、影响力,而且开拓观众国际视野,丰富观众精神生活。BBC纪录剧情
导 读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主办的“看世界 鉴历史”境外优秀历史和人物剧集展播活动,自2024年6月启动以来,经精心策划、引进近20部优秀境外历史和人物题材电视剧、纪录片,不仅进一步提升荧屏吸引力、影响力,而且开拓观众国际视野,丰富观众精神生活。BBC纪录剧情片《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Shakespeare: Rise of a Genius)(3集)是英国BBC新近推出的关于莎士比亚生平的作品。《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在英国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Parrot Analytics 通过数据分析量化观众对电视内容的需求显示,这部纪录片的受欢迎程度是同期30天其他节目平均指数的1.5倍;2024年,B站引进该剧并在平台播出,中国观看播放量达到149.5万,追剧量2.4万,是一部优秀纪录片。
一、BBC推出纪念莎士比亚特别播出季,重磅打造纪录片
威廉·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戏剧家,是英国文化乃至欧洲甚至西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其文学和戏剧成就是西方文艺复兴的高峰。2023年,是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对开本》问世400 周年,这部出版于1623年的著作包含36部莎士比亚剧本, 是莎士比亚作品保存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英国人文历史学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这部著作,莎士比亚的作品会被后世所遗忘,无法欣赏。
BBC作为英国公有公共广播电视公司,高度重视莎士比亚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为纪念《第一对开本》出版 400 周年,2023年11月,BBC 策划了特别播出季,通过电视、广播、BBC iPlayer 和 BBC Sounds 推出一系列纪念节目,包括众星云集的经典表演精选、剧院全新演出的《哈姆雷特》、专家访谈的《文化生活》、儿童动画片《罗密欧与朱丽叶片》等等;形式涵盖纪录片、表演、音乐、戏剧、喜剧、新闻报道及 BBC 旗舰节目中的特别节目,向莎士比亚这位伟大的人物致敬。播出季的重头戏就是 BBC Two 和 iPlayer推出的扣人心弦的三集纪录片系列《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Shakespeare: Rise of a Genius)。
《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由72 Films 公司创作,该公司是一家独立的国际性制作公司,制作团队强大,其创作的作品如《9/11:美国的一天》(9/11: ONE DAY IN AMERICA)曾获得美国电视艾美奖,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提名、英国皇家电视协会节目RTS等奖项。该公司也长期担任英国 BBC、美国国家地理、第四频道、天空电视台、派拉蒙、Netflix、苹果和亚马逊的创作团队,连续三年在行业民意调查中被评为英国最佳独立电视制作公司。
二、《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构思精巧获业界和观众认可
400年来莎士比亚作品被无数次搬上银幕,从早期的黑白默片到最新的现代艺术,以至最新的实验性舞台剧,莎翁的作品被无数次解读、改编与演绎。莎士比亚作品几乎成为“超级概念”或者是文艺创作的“元叙事”,持续不断地衍生着新的艺术创作,成为后世人们呈现人文关怀、社会批判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重要源泉。每一次改编都是对原作的一次新诠释,进一步传播了莎翁的文学遗产,也是对莎士比亚影响力的一次新证明。
由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丰富性,以不同的视角和手法展现这位文学巨匠的成长历程、创作环境及作品背后故事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如何实现莎士比亚相同题材创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对于创作者是一个巨大挑战。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到2018年,至少有6个国家拍摄播出过8部有关莎士比亚的纪录片(见表)。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2012年BBC与美国公共电视台PBS联合制作的《揭秘莎士比亚》。该纪录片共为六集,每集时长约为60分钟,由多位导演联合执导,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精彩的演绎,向观众揭示了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作品背后的故事,该纪录片在互联网等平台上获得了高分评价,被认为是一部具有深度和教育意义的作品。
《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正是在这样丰富的研究与创作背景下,在众多的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中,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作品。《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在英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受欢迎程度是同期30天其他节目平均指数的1.5倍。
一是巧妙地利用人物、社会、作品、读者的关系结构作品。艾勃拉姆斯在艺术理论著作《镜与灯》中评论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流派的创作时提出了关于文艺创作的四要素,即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的内容选择自觉契合了四要素理论,将莎士比亚从一个斯特拉特福德农村手套商之子成长为史上最伟大作家的故事,放置在英国16世纪的历史框架中,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竞争、叛乱、谋杀和瘟疫的时代。由此,故事讲述得扣人心弦,捕捉了一个小男孩如何逆天改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经久不衰的戏剧家的传奇经历。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酝酿并促成了那些举世闻名的经典作品;而作品展示了莎士比亚天赋的才华和对社会、对人性的洞察;与此同时,作品的读者——无论是皇室还是百姓——又进一步促成了莎士比亚的成就。
二是精准拎取了浩瀚素材的关键点并聚焦呈现。本片在内容上,精准选择了最富变化的时代和具代表性的作品为主要呈现内容。在莎士比亚半个世纪的生命经历、众多的戏剧和诗歌作品,遍及世界的影响中,该纪录片以莎士比亚的作品为出发点,选择了最高成就的代表作,比如《亨利六世》《罗米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等等,以这些享誉世界、脍炙人口的不朽经典为中心,展开关于历史的、关于个人命运的讲述,并通过引用电影片段,展现了莎士比亚作品在银幕上的丰富呈现,进一步凸显了其作品的跨时代影响力。
三是有效关照专业观众与一般大众的收视需求。本片采访的专家、学者团队会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精英,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还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学者专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纪录片叙事艺术的独到见解, 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和权威性;同时,演员们对莎士比亚的故事的娓娓道来,使得本片在内容呈现上既严谨又生动。
当然,《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这部作品也有其不足。
比如在形式上,作品采用了纪录剧情剧(Docudrama)的手法。剧情纪录片(或者称纪实剧)是当下世界纪录片流行的形式,它以现实为依据,采用电影和戏剧手段塑造人物,讲述故事,强调悬念、冲突和冲击。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重点项目的“天才系列”(Genies),目前以此形式完成了包括毕加索、爱因斯坦、爱迪生等几个系列,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收视效果。
对照天才系列,《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显然有点保守,它仍旧停留在扮演阶段,虽然视觉呈现很精致,但缺少冲突和悬念的表述,令其丢失一大部分受众。
另外,由于作品时间长度的局限,很多内容不得不舍弃,比如莎士比亚的家庭生活,莎士比亚的朋友群体、重要故事的细节等都无法呈现。由于缺乏与社会关系的丰富连接,导致莎士比亚个体的人物和性格塑造缺乏魅力。
三、架起中英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桥梁
莎士比亚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莎士比亚的作品早就引进中国,不少作品还进入教科书,莎士比亚的戏剧还在中国上演。有关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中国具有一定的观众基础。在B站,有关莎士比亚的专栏超过99个,视频发布量超过99个。2024年,B站引进播出《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截至2024年10月3日,该片播放量约为150万,平均每集观看量约50万,点赞量6266,收藏量7119,弹幕819条,足见中国观众对该片的肯定。
该片的引进丰富了中国观众的观看内容,让中国观众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的文学遗产,也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巨匠们的成长历程和创作心路。这种跨文化的对比与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丰富中国观众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也能够激发更多关于文学、艺术、人性等话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四、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莎士比亚:天才的崛起》在内容上的深入挖掘,对形式表现的创新都值得中国纪录片创作者们学习和借鉴:
就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国文明对世界贡献的层面而言,我们应该借鉴英国对莎士比亚不遗余力的传播策略。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推进,对世界文学艺术创作贡献之巨大堪与西方文明比肩。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认为,西方历史哲学主流的基督教历史观(以耶稣的降生为轴心)存在缺陷,只能为基督徒所承认,不具备“普遍性”,而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位于北纬30度左右的中国、西方(希腊、以色列等地区)和印度等文明,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哲学体系,因此他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 出现了众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如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印度的穆罕默德;中国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他们群体而来,星光璀璨,点亮了人类文明的天际。面对如此成就之高、内容之丰富的文化财富,影视纪录片创作当不遗余力传播和扩散,让世界了解其魅力和价值。当下中国影视创作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典力作不断出现,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纪录片《中国》《何以中国》等,但优秀作品仍需扩大规模。BBC不遗余力的传播莎士比亚的举措,对于中国的影视创作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纪录片艺术创新方面,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可以借鉴其中的创作手法和叙事方式,探索更有效的国际传播方式。中国文学史同样具有许多与莎士比亚相似的文学巨匠,如曹雪芹、鲁迅等,他们的作品同样探讨了人性、社会和政治等主题。对待相似性人物和主题,更好地利用标志性人物,深入了解文化传播的规律,既要凸显中华文化的特点,也要注意人性、情感、信念等普遍主题,在中华文化高语境的叙事中,找到跨文化受众中共情、共鸣之处,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华灿烂文化被世界所认知、了解。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教授赵曦;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何思颖)
来源:视听广电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