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新片《信条》 被指华而不实:科幻外壳难掩叙事空洞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09:29 2

摘要:诺兰的新片《信条》被寄予厚望,大家都期待它能够拯救整个电影行业。电影一开场就是个大场景,两支小队潜入了乌克兰基辅歌剧院——电影主角就在其中一只队伍里——行动目的是解救外交官。歌剧院里的所有观众都因吸入了催眠气体而陷入昏迷,于是特种部队和恐怖分子在演员化妆间、观

诺兰的新片《信条》被寄予厚望,大家都期待它能够拯救整个电影行业。电影一开场就是个大场景,两支小队潜入了乌克兰基辅歌剧院——电影主角就在其中一只队伍里——行动目的是解救外交官。歌剧院里的所有观众都因吸入了催眠气体而陷入昏迷,于是特种部队和恐怖分子在演员化妆间、观众席、后台四处展开行动,而所有观众对此毫无知觉,似乎陷入了一场集体梦境。

这个观众昏迷、陷入无意识的画面,也似乎是一种隐喻,在这部电影的谍战中,世界上最重大的纷争和战斗都是发生在公众视野之外的,真相也存在于所有已知的缝隙之中。就电影本身而言,许多理论上重要的场面也并没有呈现给观众,而是在画外空间。就像在他最好的电影之一《致命魔术》(2006)中一样,诺兰通过电影将魔术戏法玩到了极致。

《信条》 剧照

客观来讲,《信条》首先是一部有趣味性的电影,两个秘密特工,一个美国人(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一个英国人(罗伯特·帕丁森饰演)要去干掉一个乌克兰军火商(肯尼思·布拉纳饰演,东欧口音,类似80年代动作电影中的角色),他还控制着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德比齐饰演)。主人公的任务类似于要展开一场惊人的离岸旅行,这是一个十分私密的世界,里面有自由港、高档餐厅、游艇、机密大楼,总之都非常有跨国资本主义的气息,是一个没什么规则感的世界。所有的问题都是关于怎么进去、怎么监视,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作假或者是利用假的东西(主角利用戈雅画作的仿品接近了自己的目标)。

《信条》 剧照

但显然诺兰拍的不仅仅是电影,而是商业大片式的作者电影,他在这个基本的谍战片基本叙事上加入了自己令人费解、甚至是含糊不清的风格,给整个体系都带来了一种不确定性。而他这么做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为了时间弯曲,这是诺兰从2000年的《记忆碎片》以来一直很着迷的主题,只不过在《信条》中加入了科幻元素。

逆向化的物质(有熵减过程),譬如未来一次核爆炸的碎片,也可以在正向时空中存在。简单来说,这个概念让影片有一个大前提,得以展现丰富的技艺和视觉效果,将预言式的和回顾式的大量碎片化动作戏进行拼接,而且任何事都是可以重新来过的,即以正向和逆向的方式经历两次。随着电影的推进,其中制造的“真空”概念也就越多,近乎谵妄地相互堆叠在一起,直至深奥难懂的境地。《信条》表现出的是一种电影的饱和状态,沉醉于自我展现和炫技以至于最终丧失了普世性。

《信条》 剧照

其实电影中存在模糊这件事性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炫技的一部分,让观众放弃去理解细节,而去关注剧情转折,尽管并不理解背后的深意。但科幻电影本来就有故弄玄虚、迷惑观众的成分。不管怎样,还是有许多令人费解的科幻电影是好电影的:《2001太空漫游》、《攻壳机动队》……但前提是需要知道如何通过更高层面的情感和人物塑造来填补叙事上的杂乱,《信条》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诺兰的电影中缺少的是一个用来联系的想象空间,要能够超脱出那些奢侈场景营造的氛围,整部电影显得有些过于沉浸其中了。这部电影中的大量省略和快速情节推进、还有二人组从头到尾的沉着冷静都需要时间来消化,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系列电影,都会给出空间来让观众整理思绪,但这些是诺兰看不上的,他用自己严谨的思考和理性贯穿了整部影片(《信条》的电影名Tenet本身就是回文结构,代表了电影中的时间逆转,而且主角的名字就叫做“主角”)。

《信条》 剧照

《信条》就像是一个大迷宫,最大的问题是它背后没有一个核心的想法,也并未真正触及时间的本质,而只是把时间这个概念本身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让人物进入逆行时空以外,没有对时间的其他解读,那么时间就只能单薄地给事件会重复发生提供一个合理解释,用来证明恒真式——所有要发生的,已经发生了。

来源:深焦精选pl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