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霉霉的情感经历都在曝光在大众视野和她的歌中。历尽千帆,最终选择定下来,或许人到中年,才能懂得爱的真谛。
最近,著名女歌手霉霉(Taylor Swift)在社交媒体上官宣订婚,引起巨大轰动。
一直以来,霉霉的情感经历都在曝光在大众视野和她的歌中。历尽千帆,最终选择定下来,或许人到中年,才能懂得爱的真谛。
围观我周围很多朋友也是如此。30岁后,大家多少有了一些情感经历,自我成长也来到了一个新阶段:无论进不进入婚姻,亲密关系都变得扎实稳当了许多。可能外界看上去没有轰轰烈烈,也不再火花四射,反而更深刻地体验到了「爱」。
用一个朋友的话说:「终于对我爱的人不那么恐惧、不那么评判、不那么控制,也不那么怨恨了」。
今天七夕,我们从心理学视角汇总了一份关于成熟之爱的理解。
送给在感情世界里摸爬滚打过的战士,也送给依然相信爱的你。
01 滤镜破碎后
真正的爱才开始
你一定还记得那种刚刚坠入爱河的狂喜——
你觉得自己遇到了那个「特别」的人,一直以来围绕着你的孤独、空虚、伤痛好像都有了「解药」,这个人不会像母亲那样控制你,也不像父亲那般暴力,你们俩真的合拍极了。
但随着时间推移,你发现滤镜在慢慢破碎,ta好像和你想得不太一样。
美国心理治疗师朱迪思·维奥斯特在《必要的丧失》一书中写到:「在与一般的朋友相处时,通常都不会像我们幼年时那样,以一种原始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性格和大多数基本需求。然而当亲密关系足够深入的时候,我们常常自然而然地暴露出自己真实的一面。」
一个温暖的朋友可能在亲密关系里有坏脾气。这种「真实」通常都不会太可爱,它可能基于我们早年的创伤,或者是成长中形成的怪癖。
但事实上,这却是爱发展的必然阶段。或者说,滤镜破碎后,真正的爱才刚刚开始。
我们向对方暴露自己的弱点,也能看到对方是一个有缺陷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理想化投射,从而建立起一段真实的关系。
《 爱在午夜降临前 》
不过,并不是每一次「滤镜破碎」都能通往更深度的亲密,能够直视关系中的「滤镜破碎」,也是一项重要的爱的能力——关于「恨」的能力。
我们恨ta,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面对父母,我们早已失望过一次了,又来?!);我们恨ta的无能、软弱、自卑(或自大)、冷漠(或过于黏人)、情感表达障碍、乱发脾气、在性方面的保守无趣、发胖的身体、秃头的风险……
恨意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丧失」带来的悲伤,我们意识到可能永远都不会遇到「真爱」了——存在于幻想中、完美的、能够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那个人。
这部分丧失也是需要慢慢哀悼的。
最终,当我们能够接纳并允许恨的存在,且这份恨不会将双方摧毁时,爱就可以存活下来。
02
爱不会让人失去主体性
恰恰相反……
「爱男会让人失去主体性吗?」这是最近互联网上讨论火热的问题。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们开始审视传统的亲密关系——让渡主体性,依附或献身于对方。
这也是很多人对恋爱的恐惧:害怕那种失控、失去自我的感觉——「不谈恋爱,屁事没有」。
这种「失去主体性」的感觉在恋爱的初期阶段的确会存在,但真正的爱恰恰相反,它最终走向的是对双方主体性的确立和维护。
研究者 Lobitz 等人发现一段健康关系的发展一般经历几个阶段[1]:
▨ 共生/融合:双方努力消除彼此之间的差异,此时的关系是舒适的、和谐的,两个人好像融为一体(也就是主体性消失的感觉),但这个阶段并不长;
▨ 分化:意识到人固有的孤独性,容忍彼此之间的差异,重新回到「我」和「你」的状态(主体性恢复);
▨ 整合:经历上述阶段后,两个人成为一体但仍然保留着尊严和个性,在安全、信任的背景下建立起长期承诺。
如何鉴别爱的这种主体性?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独立的能力,一种可以离开对方的能力。
演员卢靖姗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分享了爸爸对真爱的理解:「没有ta我能不能活?」——活不下去的恰恰不是。
《 妻子的浪漫旅行 》
心理学家弗洛姆也认为独立能力是爱的前提条件——「假如我因为不能自立而依附于另一个人,他或她可算是一个救命恩人,但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爱的关系。」
毕竟,任何一个无法离开的地方,都是某种心灵的「监狱」。
03
一段好的关系需要冲突
这个点乍看似乎有点反常识,人们通常会觉得,爱必定意味着没有冲突。
事实上,对真实的亲密关系来说,冲突才是常态。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在对大量情侣长期跟踪研究后发现,约69%的亲密关系冲突属于「永久性冲突」,也就是说,这些差异并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而将持续伴随伴侣双方一生[2]。
且冲突并非坏事,它帮助双方抵达抵达关系的更深处。
上野千鹤子曾在和铃木凉美的交谈中提到:「恋爱是斗争的平台,你要夺取对方的自我,并放弃自己的自我。在恋爱的过程中,我们受到伤害,也互相伤害,借此艰难地摸清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渡给他人的自我防线,以及对方那条无法逾越的自我界线。」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也提出:「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是试图避免真正的冲突——在本来就不易解决的小事和表面事情上的争执。两个人之间的真正冲突——内心真实的坦率表露,是没有破坏性的。它可导致澄清事实,可产生精神净化,二人会从中汲取更多知识和力量。」
所以,一段好的关系并非没有冲突,而是能以建设性地方式解决冲突,并探索如何与这些冲突共存。
《 初吻 》
04
能接受有条件的爱了
一位朋友曾和我分享她的困惑:「长大后,我就一直在亲密关系中渴望无条件的爱,但总是失望,它真的存在吗?」这也是很多「纯爱战士」对关系的隐形期待。
事实上,这背后可能是某种创伤体验。
心理学上「无条件的爱」指存在于我们生命最初、母婴之间的爱。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小婴儿,完完全全需要依仗另一个人才能活下去,婴儿和养育者之间还称不上「关系」,因为是单向度的,需要养育者完全围绕婴儿的需求打转,成为「容器」,提供支持。
婴儿什么也不用做,所有的需求就能被满足,存在本身就足够了。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 开始感受来自父亲的爱——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此处的父亲和母亲为两种爱的代称,并非生理意义上的母亲和父亲)。
我们被期待、被教导做到一些事,才会被爱。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学习「社会化」的规则,感受他人的存在。
但如果最初的阶段没有得到满足,在以后的生命里就会一直陷入那种对「无条件的爱」的追求中,对成年人来说,大概率是要失望的。
《 初吻 》
接受有条件的爱,意味着接受:
▨ 我们都需要付出,而不只是等着被爱;
▨ 我们对彼此的爱都有一定的现实条件,但这不妨碍去体验和实践爱;
▨ 有些底线和原则我不能打破,有些事我不能做,否则就会失去你的爱,这是承担责任。
限制和条件不是爱的反面,有时候,反而是让爱茁壮成长的养料。
05
没有足够的安全感
很难抵达真正的亲密
回顾早些年的恋情,你可能会意识到,和某些人或许在一起很久,但从没有抵达真正的「亲密」。性的渴望、住在一起、看过很多电影、见过彼此的家人和朋友都不意味着真正的亲密。
那情感上的亲密感究竟来自于哪?
从戈特曼的婚姻研究,到 EFT(情绪疗法,常用于伴侣咨询),很多研究者都提出——当你的伴侣感到「安全」时,情感上的亲密才会随之而来[3][4]。
安全感意味着里有一个让双方都感到安全的空间,也常被人们称为「信任」,在这里——
▨ 双方能够分享想法和感受而不会受到评判(哪怕是那些最糟糕的部分);
▨ 表达情绪和需求而不会被忽视;
▨ 能够信任对方不会伤害我;
▨ 犯错而不会受到惩罚。
正如弗洛姆所言:「人的真实性只存在于这种核心的感受中,这里是活生生的,是爱的基础。」
《 初吻 》
这些年人们习惯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言外之意,「你没安全感可跟我没什么关系」。但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并非天然存在,它从零开始,植根于双方一点一滴的交流、互动。
安全感极其可贵,它建立很难, 但可以在一瞬间被摧毁(这也是为何出轨对关系的伤害是巨大的)。
这个时代,我们轻易可以获得很多情感代餐,但让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敞开并不容易,只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实现。
06
从「使用」一个人
到「爱」一个人
你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年少时,当我们提到「很爱一个人」——大多数时候是「很需要这个人爱我」的意思。
那个时候我们有很多创伤没有处理,需要另一个人来让我们感觉更安全、更舒适、更有力量;我们关注着自己的需求和喜怒哀乐,没能力看到「我」之外的世界;偶尔自我感觉良好,但关系里总伴随着卑微、无助、不健全或「乖」——这是渴望被爱的代价。
那个时候与其说爱一个人,不如说「使用」一个人。
但成熟的爱是一种行动,是主动给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反复强调这一爱的本质——「这种给予中可能会有牺牲妥协,但不会削弱我们,反而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人愉悦」。
《欲望都市》中,米兰达和丈夫结婚后,决定搬离曼哈顿时髦的单身公寓,来到布鲁克林。她还接纳了丈夫生病的母亲, 帮她洗澡——这对过去那个在关系中绝不妥协的「独立女性」是不可思议的。
剧中的一幕是她的保姆欣慰地看着这一切,米兰达终于知道了何为爱。
《 欲望都市 》
成熟的爱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人人都具备,而从索取到给予转变的关键,在于下面这一点。
07
爱的能力
取决于能否从自恋解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的能力,关键在于一个人从自恋中解脱出来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人心智成熟非常关键的一步。
让我们重新从关系的视角理解一下弗洛伊德最初提出的「自恋」吧——
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即内在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只有在身体之外物符合(或者不符合)自己需要时,才能感受到它。也因此,自恋状态下,我们无法理解另一个人和「我」不同,看不到另一个人,遑论去满足对方的需求。
而只有从自恋中跳脱出来后,人们才会发现:别人的需要和自己一样重要,给予比接受更令人高兴,爱甚至比被爱更重要。
通过爱,我们摆脱了因自恋形成的孤独感和分离感(和他人始终感觉有距离),不再留恋被子宫全然包裹的温暖——那种全世界围着我转的感觉。
我们真正走近另一个人,那些从小到大关于自我的「喋喋不休」终于停下来了——生命中第一次,有一样东西比自我似乎更重要,但这让人感觉幸福。
《 在溪边 》
当自我变得越来越成熟、坚实、有力量时,我们自然而然就去爱了。是这种爱的能力,让生命变得鲜活。
从霉霉的恋爱史也能看到她的这种变化:20岁出头在感情中总是充当受害者角色;到随着自我和事业的发展,情感模式也变得势均力敌;再到选择能提供足够安全感的伴侣,建立一段滋养自己的关系。
学习爱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英雄之旅。
祝你逐渐成熟,时常活在爱里。
作者 寒冰
责编 罗文
封面 Taylor Swift INS
参考文献
[1]Lobitz, W. Charles, and Gretchen K. Lobitz.1996. “Resolving the Sexual Intimacy Paradox:A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the Treatment of Sexual Desire Disorders.” Journal of Sex and Marital Therapy, 22, pp. 71–84
[2] Gottman, J. (2018).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Hachette UK.
[3]Johnson, S. (2008). Hold me tight: seven conversations for a lifetime of love. New York: Little Brown.
[4]Hendrix, H., & Hunt, H. (1999). Imago Relationship Therapy: Creating a conscious marriage or relationship. In Preventative approaches in couples therapy, p. 169-160.
[5]Bruce Fink,Freud and Lacan on Lov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Filozofski vestnik Volume/Letnik XXVII • Number/Številka 2 • 2006 • 263–282
[6]弗洛姆,《爱的艺术》,刘福堂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11
来源:简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