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4,片源难得,屡次下架!(无删版)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08:46 2

摘要:“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在人类最大的战争当中成长,别无选择。”

强烈建议你立即观看,罕见片源,希望别再被下架。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在人类最大的战争当中成长,别无选择。”

1945年5月18日,张大飞在战役中殉国于河南信阳上空,年仅26岁。此时距离抗战胜利只差三个月。

回忆抗战胜利那一夜,齐邦媛写道:“我受不了这样的狂欢。在昏天暗地的痛哭之中,我度过了胜利夜。”

死对于齐邦媛而言完全不陌生。在她漫长的一生中,早已见过众多的死亡。如今齐邦媛也离开了,在一片坡地上遥望太平洋。每一天都有新生和死亡,她在世时虽然见惯,却始终难忘。许多年过去了,巨流河也流到了终点。一个世纪的家国风云,终于是她眼睛的一睁一闭,而太阳明天将如常升起。

▲毕业照上,标注十字架的年轻人相继殉国

1812年卫国战争之后,俄国有了《战争与和平》,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有了《生活与命运》。犹太人有《安妮日记》和《苏菲的抉择》,法国人有《桤木王》,德国人有《铁皮鼓》,日本人也有《广岛札记》《长崎的毁灭》等数以百计的个人叙述书籍。

然而从1931到2009,八十年间,几乎没有出现一部真正杰出的,用中文写作的,记述战时国人生命的个体回忆作品。直到齐邦媛的《巨流河》面世。

▲《巨流河》手稿

《巨流河》在两岸收获无数好评,与同样描述这段历史的其他作品相比,齐邦媛更被称道的是她深沉而内敛的写作风格,哀而不伤,尤显出一份高贵的尊严。

能在文本、情怀、气度、人格、思想各方面同时抵达齐邦媛这样境界的,真的太少了。齐邦媛凭一本书,就做到了。她的《巨流河》,是滋养我灵魂的一脉清澈水源。

齐邦媛直到81岁才开始写《巨流河》,用她的学生简媜的话说,叫“一出手,山河震动”。她的文字就像静静的河流,从心灵的原野上缓缓流淌而过,最后汇聚成一个深潭。仅是这样的语言韵味和人文情怀,就让我把这本书翻了十几遍。

在这样的日子,我特别希望大家捧起这本书,追随齐先生远去的身影,感受她“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的情怀与力量。

读这本书,你会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分子,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化贵族,我们为什么需要温和洁净的文明人。

对大陆读者来说,《巨流河》是一种极为少有的阅读体验,因为大陆少有人这样讲历史。齐邦媛是驾驭文字的高手,她如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挥斥文字的千军万马,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悲壮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血泪抗争、生死离合的画卷。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