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剧《黑人如梦》(Dreaming Whilst Black)第二季即将重返 BBC。在第一季中,Kwabena 经历了种族主义和行业压迫的挑战,追寻梦想的过程充满苦涩与无奈。到了第二季,他站在了一个看似光鲜的新舞台,但他很快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资本和话语权重新
1 号出海 · 第 160 篇
英剧《黑人如梦》(Dreaming Whilst Black)第二季即将重返 BBC。在第一季中,Kwabena 经历了种族主义和行业压迫的挑战,追寻梦想的过程充满苦涩与无奈。到了第二季,他站在了一个看似光鲜的新舞台,但他很快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资本和话语权重新包装的产物。这不仅是 Kwabena 一个人的困境,也是每个身处多样性浪潮中的创作者可能面对的真实挑战。
《Dreaming Whilst Black》第二季沿着 Kwabena 的职业道路继续展开,但这一次他要面对的是娱乐行业中的「多样性新纪元」。Kwabena 终于得到了他渴望的导演职位,加入了由黑人制作人 Bridgette Julienne 领导的剧集《Sin and Subterfuge》,一个看似符合 Kwabena 价值观的项目,但很快他意识到,这份看似完美的工作可能并不是他所期待的「黄金机会」。这背后,正是娱乐行业在「多样性」话题下的自我矛盾,表面上高度宣扬多样性,实际操作却仍然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填补表面上的多样性空缺。
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的风格,通过幽默的讽刺和尖锐的对比,剧集不仅反映了 Kwabena 的个人困境,也折射出整个行业在追求「多样性」时的种种问题。从「口号化」的「多样性」到现实中的「资源分配不均」,第二季带领观众走进一个看似光鲜的娱乐圈,却也揭示出这一切背后的空洞与不公。
《Dreaming Whilst Black》第二季揭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常被忽略的行业现象:多样性「革命」往往只是市场的游戏。如今的娱乐产业表面上推崇包容与多元,然而当这种观念被商业化后,最终变成了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招牌」。所有的「多样性」努力都被量化成了可「营销」的产品,而非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结构。
这一切正如 Kwabena 所感受到的:「你能得到一个项目,但你能决定的只不过是如何在别人的框架中生存。」这场虚伪的「多样性革命」实际上是一个被市场操控的伪命题,任何看似赋权的举措都可能只是在塑造一种「行业替代品」,而非实质性的权力移交。喜剧行业的「多样性陷阱」,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今天的喜剧创作者常常发现自己被推向一个「自我标榜」的困境:作为少数族裔的创作者,既要被要求代表某一群体的声音,又得同时面对市场化的压力,创作作品时始终处在「符合标准」与「迎合观众」的夹缝中。《黑人如梦》第二季通过 Kwabena 的故事发出质问,在「多样性」变成了品牌标签、资本背后的消费工具后,创作者能否保持独立声音?他们是否有机会挑战这些表面上的「标准化」?
这也要求我们的影视创作者超越「迎合市场」的表层,去思考如何真正让文化的多样性成为作品的内在动力,而不仅仅是商业或市场上的装饰。内容的多样性,不是表面化的标签,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和碰撞的文化力量。
译者|彦舟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Alex Ritman
原文发布日|2025.08.26/ 周二
《主编浅度》视频号
来源:伊说说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