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丑》续集的双重属性,探讨宇宙电影的转型期

非凡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01:24 1

摘要:虽然《小丑》的续集不如首部系列那么成功,但是大家还是认可《二联精神病》的内核与质量,该片的口碑不错。影评人奥比亚斯指出,《双重疯狂》的电影名称与内容非常匹配,其双重属性明显,这是该片能够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而且漫改电影面临转型,此类作品的市场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

虽然《小丑》的续集不如首部系列那么成功,但是大家还是认可《二联精神病》的内核与质量,该片的口碑不错。影评人奥比亚斯指出,《双重疯狂》的电影名称与内容非常匹配,其双重属性明显,这是该片能够获得认可的主要原因。而且漫改电影面临转型,此类作品的市场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而且超级英雄系列本身就要以创新为主,《小丑》这种成本不高、质量超高的系列,或许就会成为宇宙电影的全新发展方向。笔者就从《小丑》续集的双重属性,以及此类系列的发展前景,探讨宇宙电影的转型期。首先,无论在漫威影业还是DC影业,影迷们的观点已经成为了主流,迪士尼和华纳甚至会为了观众的想法,特地修改作品的走向,这是漫改电影在转型期的关键变化。

有些人会说,超级英雄系列拥有双重甚至是多重属性,这种现象已经变得常见起来,在《超人》与《蜘蛛侠》这种传统英雄当中,主角都开启了双重属性。不过《小丑》的代表性更强,还更加具有开创新,那么用这部系列来探讨宇宙电影的转型期,分析起来更为合理。《小丑》续集的双重叙事实验,或许正在为超英电影开辟第三条道路。当传统英雄在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中反复横跳时,亚瑟·弗莱克这个反英雄角色却撕开了更复杂的现实维度——他既是哥谭市底层精神病患的悲剧缩影,又是暴力革命的畸形符号。这种双重性不再停留于角色设定的表层,而是深入肌理地解构了超级英雄叙事的根基。


值得玩味的是,华纳对续集创作的高度放权暗示着行业风向的转变。托德·菲利普斯团队获得艺术主导权的情况,在五年前的DC宇宙中难以想象。这折射出制片厂对作者性与工业化平衡的新探索:当漫威用《月光骑士》等剧集试水心理惊悚类型时,DC选择用R级犯罪片的制作逻辑重构超英史诗。两种路径共同指向一个事实——观众正在用票房为多元叙事投票。这种转型期的阵痛体现在创作端的矛盾拉扯中。《小丑2》曝光的音乐剧元素引发争议,恰是类型融合实验的典型症候。当歌舞片的光影撞上犯罪片的血腥,当心理现实主义的阴郁邂逅表现主义的癫狂,这种基因层面的混搭远比简单地让英雄“黑化”更具颠覆性。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曾证明严肃叙事与漫画改编可以共生,而《小丑》系列正在试探这种共生的边界究竟能拓展到何处。


流媒体时代的观众分化加速了这一进程。HBO Max上线的《蝙蝠侠:披风斗士的命运》采用赛博朋克美学,与《小丑》形成镜像般的对话关系。这种同一IP下的风格竞逐,预示着超英电影即将迎来类似新好莱坞运动的分水岭。当漫威用多元宇宙概念消化创作疲劳时,DC似乎更倾向于用风格化的作者电影完成蜕变——就像哥谭市需要小丑这个混乱使者来打破虚假秩序,整个类型或许也需要这样的“破坏者”来重获新生。这种破坏性创新正在重塑超英电影的DNA。《小丑2》曝光的片场照中,Lady Gaga饰演的哈莉·奎茵与菲尼克斯在楼梯共舞的场面,恰似用百老汇的华丽糖衣包裹着精神分析的苦药。

笔者(沾沾自喜看电影)认为,这种将类型元素极端化的尝试,让人想起《芝加哥》用爵士乐演绎谋杀案时的叙事颠覆——当歌舞升平成为疯狂的外化表现,超英电影终于挣脱了特效奇观的单一评价体系。制片厂对实验性作品的宽容度提升,本质上是对观众审美进化的回应。Disney+上《旺达幻视》用情景喜剧解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功案例,与DC的《新神族》项目搁置形成有趣对照。市场正在用数据证明:观众既渴望《复仇者联盟》式的史诗级联动,也需要《和平使者》这样充满恶趣味的衍生品。这种需求分化迫使创作者重新思考"宇宙"的定义——它或许不再是严丝合缝的故事拼图,而应成为容纳多元叙事的弹性容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型正在改变演员的创作方式。继《小丑》斩获威尼斯金狮后,越来越多的方法派演员开始审视超英角色。科林·法瑞尔在《新蝙蝠侠》中完全隐匿于企鹅人的妆容之下,与帕丁森诠释的忧郁布鲁斯·韦恩形成表演方法论的对冲。当演技派将超级英雄视为当代希腊悲剧的载体,类型片的表演维度也随之拓宽,宇宙电影的转型期可能会更加漫长,未来五年或将见证超英叙事的"新浪潮运动"。就像法国新浪潮导演用跳接剪辑打破古典叙事那样,《魔比斯》的失败与《银河护卫队3》的成功共同揭示着:观众已具备同时消化作者表达与爆米花娱乐的能力。

来源:阿宝侃电影

相关推荐